唐代题刻森壁间

胡新华

<p class="ql-block">“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一一习近平总书记</p><p class="ql-block"> 摩崖题刻是古代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在天然石壁上摩刻的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等。杭州西湖摩崖题刻,是一千多年来,西湖景观发展史的实物见证,是中国书法、诗词文化的一个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杭州碑林,徜徉着古人黯然的背影,在那池亭水榭间的长廊,收藏了唐代唯一留存的碑石。“大唐天水赵氏故山阳范夫人墓志铭。”不知这块碑何时出土于河南北邙山?又怎样来到杭州碑林?它刻成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此碑墓主范夫人(约646一706)山阳(今河南)人,系隋唐两代官宦世家的名门闺秀,知书明礼,乐善好佛,嫁于甘肃天水赵家,死后葬于河南北邙山。”按年代来看,这块墓志铭是唐代留在杭州年代最早的题刻。</p> <p class="ql-block">  据清代浙江巡抚、金石学家阮元《两浙金石志》中记载:刻于唐天宝六年(747)在飞来峰神尼塔下有唐源少良题刻:“监察御史源少良、陕县尉阳陵、此郡太守张守信,天宝六载正月廿三日同游。”但原石在哪里无从知晓。2021年12月13日被杭州金石爱好者奚珣强在下天竺一块崖壁上的元代榜题“璎珞泉”字下面的蛛丝马迹中找到。对照前代文本著录,崖石上的字迹,分别被北宋、南宋、元代三度覆刻叠压在一起。真可谓命运多舛。这块题刻是唐代杭州在山岭大地上年代最早的摩崖。同时也证实了古代下天竺一带是进入灵隐飞来峰景区的必由之路,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西湖区转塘双浦一带,有一座名为定山的不起眼小山。定山古时在钱塘江中,横峰孤峙,四无联附,宋代以前为江中之岛屿。古时郡人观潮和吴越、两宋时期每年春秋演习水师之地。进入元、明后,定山、浮山山麓逐渐淤积成田,钱塘江改道,致使湖埠平原进一步扩大。</p><p class="ql-block"> 定山地区有云泉山风水洞,风景绝胜。唐宋时期,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等人常来此游览,赋诗题名,有唐代以来的大量摩崖题刻,是杭州地处摩崖石刻中年代较早的一组石刻,也是杭州唐宋时期文化景观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唐贞观三年(787年),沈岫题名在定山风水洞。内容:“吴兴沈岫贞元三年正月卅日题。”</p><p class="ql-block"> 唐(797一798)李事举等题名,在定山风水洞。”内容:“监察御史李事举、杭州刺史贾全、试大理司直王□。”题记年代据贾全担任杭州刺史年份推定。</p><p class="ql-block"> 唐元和元年(806年),李幼清题名,在风水洞。内容:“睦州刺史李幼清,元和元年十一月廿九日题。”(唐代时期设立的新定郡,别称睦州,位于今杭州建德一带)。(古代的睦州是今天杭州淳安,现代的睦州,即严州,是建德梅城)。</p><p class="ql-block"> 唐元和二年(807年),武儒衡题名,在定山风水洞。内容:“摄都团练…前国子监四门助教武儒衡,元和二年二月廿日题。”</p> <p class="ql-block">  唐元和二年(807年)李夷简题刻,在定山风水洞。内容:“饶州刺史李夷简□□游,元和二年四月十二日赴……。”饶州是江西上饶市的古称。</p><p class="ql-block"> 唐元和二年(807),郑敦礼题名,在定山风水洞。内容:“殿中侍御史内供奉郑敦礼,元和二年五月七日赴新安……。”</p><p class="ql-block"> 唐元和四年(809),卢缜等题名,在定山风水洞。内容:“范阳卢缜,元和四年十月廿五日。时缜、摄富阳令郑暐、斐损后到。”(范阳为今河北省涿州市)。</p><p class="ql-block"> 定山风水洞七处唐代题刻均为楷书。</p> <p class="ql-block">  穿行在迷离交错的飞来峰(下天竺),森壁摩崖间现场,你不必猜测哪条路径会有更绝美的风景,因为任何一处都蕴藏着文人或官员、诗人来游,意犹未尽,题刻于崖壁的行迹与情致,通过现场的感受,遥想1200多年前,我们与古人心意相和,声息相通,同频共振。</p><p class="ql-block"> 唐王澹等题名,永贞元年(805)在下天竺附近。内容:“节度判官,侍御使,内供奉,赐绯鱼袋王澹,前右骁卫兵曹参军崔珙,永贞元年冬季。”王澹为镇海(今江苏镇江)节度使李琦手下判官)。在阮元《两浙金石志》载:此题刻于1780年某太守所毁。2021年经奚珣强重新访得尚存。</p> <p class="ql-block">  静歇于山崖石壁,举目探访,崖上一块块题刻映入眼帘。大唐元和九年(814),时任杭州刺史的卢元辅登临飞来峰神尼塔,在塔旁石壁上题了一首《游天竺寺》诗:“水田十里学袈裟,秋殿千金俨释迦。远客偏求月桂子,老人不记石莲花。武林山价悬隋日,天竺经文隶汉家。苔壁娲皇炼来处,泐中修竹扫云霞。”诗刻无年款,年代据卢元辅任杭州刺史期间推定。</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西湖摩崖之冠”的诗刻,虽然历经了1200多年,湮没于荒草之中,字迹可辩,被后世瞻仰,实属幸运。</p><p class="ql-block"> 卢元辅任杭州刺史期间,解决农业灌溉上作出了极大努力,竭尽全力帮助百姓摆脱贫苦。后任刺史白居易评价他“藉尔登车,往分忧瞩”,并且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悬赏旌能,以伫报政。”</p> <p class="ql-block">  萧悦等天竺寺题名。唐长庆年间(821一824)在下天竺摩崖石壁上,近代一直湮没在杂草众中,也是近年奚珣强老师找到的。“前太常寺奉礼郎萧悦,前太常寺王亘。”两人游览下天竺的题刻。</p><p class="ql-block"> 萧悦是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的下属,担任过太常寺奉礼郎、协律郎,主要负责祭祀和节庆礼仪之事,也是白居易的好友。有一次他为白居易画了幅竹子图,白居易以诗回赠《画竹歌》“……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奚老师说:我们见不到白居易在杭州留下题刻的痕迹,但萧悦的题刻,让我们感受到白居易诗中描写的人物,在这片山水中的行迹,这是唐代西湖文化最有价值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  灵隐飞来峰龙泓洞口的唐代题刻,是乌重儒在赴泉州之前,来到千姿百态的飞来峰,用题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杭州西湖山水的喜爱和对未来前程美好祝祷。“泉州刺史乌重儒,宝历二年六月十八日,赴任过游此寺。”字径寸余,虽有残损,但依然可以读出记载内容。细细品味这处题刻的字体,它体现着唐代楷书的风格,结体宽博开张,笔墨丰腴、书写自然、有颜体笔意。</p> <p class="ql-block">  青衣洞:位于吴山十二生肖石景区下坎,下临阮公祠。旧志称:唐文宗开成年间,有道士见一青衣童子入洞,逐之不见,但闻洞口右侧有石刻数方,今多漫漶。这里留有唐代道士诸葛鉴元隶书摩崖题名。依据《两浙金石志》其文曰:“大唐开成五年六月十八日□□□南岳道士邢念、钱塘县令钱华记,道士诸葛鉴元书。”当年邢令闻等人应当是前来拜访韩道古的,于是有了这次因缘际会。陆游记载:“按泉之壁,有唐开成五年道士诸葛鉴免八分书题名。”这处相隔南宋400年后被韩侂胄重新发现的唐代题刻,为吴山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些千百年前留下来的题刻,好象穿越到了唐代,与古人面对面,仿佛自己的生命延长了一样,去山间森壁寻觅古人的痕迹,体会“穿越”带来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唐代摩崖石刻年代久远,遭自然力的溶蚀和人为覆刻等破坏,多数漫漶不清,甚至长期湮没无闻,直到近年才得以重见天日。对后人而言,铺成在杭州山岭大地上的十三处唐代题刻所含的信息量,不仅仅是文人墨客寄情自然山水“到此一游”,那么简单,它所隐含着时间、空间、人物相互关系,游历心情等活动轨迹,还隐含着环境、景观变迁、旅游线路等地理信息,也是对历史文献的补充,弥补了《全唐诗》的空缺。这是杭州一笔景观财富、历史文化财富,值得我们保护、传承、研究,让它生生不息,源远流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