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济南电台2024年5月30日播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我家居住的堤口铁路宿舍九号楼后生长着两排杨树。靠近楼房的杨树是街道居委会组织我们居民栽植的,长成了碗口粗。有一棵正对着我们家的窗口,遮挡了不少阳光。隔着一条小河沟是堤口路,路边也生长着杨树,更加粗壮高大,树干我们小孩子都抱不过来,树高超过了我们居住的三层楼房的屋脊,从我记事时就是大树了,褐色树干的树皮很粗糙,裂开了手指粗的缝隙,像沟壑纵横的模样。我们小孩子很少爬杨树,树皮会磨得腿脚生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早春时节,杨树上长出了许多暗红色的“毛毛虫”,形状像手指大小,挂满了树梢。人们叫它们“无事忙”,是杨树开出的花朵,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兴吃这个。随着一阵春风刮来,毛毛虫们纷纷落下。用来作大包子的馅,是很好的食材。 嫩的还可以作凉拌菜。大人们就把捡拾的任务交给了小孩子们,无所事事的我们就在杨树下忙碌了起来,这大概就是叫“无事忙”缘由吧。我们拎着小篮子或布袋子,满载而归时颇有成就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无事忙”掉落后,树枝上便长出了黄绿色的嫩叶,杨树叶子的形状长得像扑克牌中的黑桃,叶子的边缘长有细细的锯齿。长成小孩巴掌大小,就不再长大了,颜色变成了浓绿。夏日里杨树遮天蔽日,像天然的遮阳伞,是纳凉的好地方。自然成了我们小孩子们游戏的场地,弹琉璃球,扇纸板,踢毽子,跳绳,女孩子们跳皮筋,叽叽喳喳欢笑声不断,杨树下成了儿童的乐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酷夏烈日炎炎,知了躲在树叶下聒噪,杨树成了它们的大舞台。有的小孩子找来长竹竿,尖头上裹上面筋,循着知了的叫声,伸出竹竿粘知了。这是个眼疾手快的技巧活,要盯得准还要手稳才能粘住知了,不然知了一声惊叫就会飞掉。这是大一些的孩子玩儿的把戏,我们小一些的玩逮知了猴也很有意思。雨后的夜晚,拿上手电筒,在树干上寻找爬行的知了猴。沿着堤口路一直走到八里桥。知了猴的颜色和树皮的颜色相近,要仔细辨认,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找亮点儿,知了猴遇见灯光会反光。知了猴爬地很慢,很容易逮到,是十分美味的佳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秋天来了,秋风扫落叶,杨树叶的柄成了小孩们的玩具。我们玩起了“杠老根”比赛,两人各拿一根叶柄,十字交叉在一起用力拉,看谁的叶柄断了,谁就输了。大家都寻找粗壮韧性强的叶柄,有的还放到球鞋里捂一捂,使叶柄软化韧劲更足。另外还要讲究杠法,要选择叶柄最粗的部位和对方杠,取胜的机会就会多。不过大家也不太在乎输赢,树叶遍地都是,就地取材随手就能找来更好的接着再杠,在杠中取乐,玩得就是这种不服输的“杠”劲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居住的老式楼房没有阳台,楼后的杨树之间就成了居民们晾衣服晒被子的场所。长大些以后我开始帮家里干活了。在两棵杨树上栓上绳子,将洗好的衣物或被褥搭上晾晒,成了我的“专业”。刚开始往杨树上拴绳子的时候,要踩着一个凳子。随着我个头的长高,不知什么时候就不用了。冬天的杨树,树枝光秃秃的,不再遮挡阳光。我们家的窗口洒满了温暖的阳光,阳光斜照进屋里顿时亮堂了起来。麻雀在树枝上欢叫着蹦蹦跳跳,不久将迎来又一个百花争艳的春天。不知不觉间杨树下玩耍的孩子们也都长高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曹玉忠:美文赏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人童年阶段的成长环境与情感记忆非常重要。旧时环境里那些色彩斑斓的人事,经常在记忆中反刍酝酿和发酵,形成美妙的靓丽风景,进而生成为文学作品中的所谓典型环境。这是我连续拜读王明飞诗文作品后的一点感触。不久之前,有一个文学批评家谈散文创作:散文是生命过程与生存细节的记录,是场景、情感的续写。他举例《我与地坛》,揭示散文大师的心路历程。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在纵横捭阖地阐发散文创作的若干理论之时,突然大发感慨:童年的许多场景记忆已经不存在了!这句话看起来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孤独而无依。但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意义。这是刻骨铭心而且发自灵魂深处的人生体验和感慨。它既是对过往散文创作的心得,也是对未来散文创作方向思路的一种导引。人生初始的场景记忆和情感体验最重要,它是衡量一个人散文创作厚度和高度的一把标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散文《高高的杨树下》所回味叙写的即是作家童年阶段居家环境印象。散文剪裁多侧面图景来描述高高杨树下的多维情感体验;童年环境映衬(“高高的杨树下”)、时代风习陶冶和童年纯真心灵感受,一直是作家创作的底色。沿着作者笔触,你仿佛置身那种环境——旧时堤口铁路宿舍临街那两排高高杨树,那种独特而不可替代、永恒而不可复制的场景氛围,那些高高的杨树具有丰富的象征 意义和给人以 关照和庇佑等等的心灵慰藉。同时,已然定格了的高高杨树下又洋溢着童年时代社会风习:贫穷而不乏欢乐、艰难而乐观向上的社会气象 。大概童年时代的社会特征,像极了汉唐盛世,所谓海晏河清、风清气正。中国的文史大家经常说,历史有一个共性的特征:汉唐时期的人文风度与气象,无不闪耀着江山一统的端庄和盛世华年的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心灵纯真而美好,环境平凡而新奇,记忆虚幻而瑰丽。童年曾经的声光色影,美轮美奂,几乎不可方物。人老了,回味童年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不由自主地回望童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我的学长在他的《滋味童年》散文集前言中说:“一个人不让自己衰老的秘诀,就是在心里始终住着一个孩子。于我而言,追忆往事,恰是在呼吸清晨的空气,回味童年,重复享受童年愉悦,正是在挽留心中的那个孩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