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王壁村

甜蜜事业(田志勤)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王壁村</p><p class="ql-block"> 田志勤</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看到了一本书《故土情缘》,是由沁水县原王必村人候明福、候明君、候茂恒三人合作编写的一本“王壁村史回眸”。看后我思绪万千,感触颇多,不仅感到他们三人及广大王必村民对故土的深厚情缘,对故乡的眷恋,对家乡的不舍,对后人的寄托。同时感到他们三人为了今人怀旧念故,后人溯源追根,让人们永远记住王必,不忘王必,怀念王必,宣传王必,他们历时一年半,多次返乡拍摄和收集资料,征求村民建议,千心万苦,费尽心思编写出这本具有历史意义并有永久收藏价值的《故土情缘》一书。深感不易,十分感激。</p><p class="ql-block"> 我是1977年3 月至1984年1月任王必公社党委书记,历时7年。在这期间,王必人民给了我智慧和力量,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王必人民的勤劳、朴实、善良、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我的记忆中因修水库区划之前一个完整的王必(村)大队共有10个生产队, 分别是东队、中队、西队、上柏候、下柏候、南平沟、大河滩、上山、固村、椿树圪堆。总户数369户,总人口1387人,集体耕地5011亩,年粮食总产量110多万斤,在全沁水县也算个大村(大队),更是一个产粮大村(大队),每年上交国家粮食征购任务30多万斤,油料和皮棉各一万多斤。善良的王必人民为国家做了许多贡献。</p><p class="ql-block"> 1978年,第一次上马修张峰水库时,地委和县委定的移民政策就是,“就地高迁”,人随地走,那里有土地人就往那里移,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自力更生解决吃饭问题仍是当时的大前提。所以,就有了以沁河为界进行行政区划这个历史,王必、苏庄两个人民公社各负其责,就地高迁,矛盾不能上交。从此,一个完整的王必村就以沁河为界分开了。直至1998年张峰水库由省水利厅牵头第二次上马,2004年水库大坝合拢蓄水,王必村从此彻底淹没在深水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原王必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正如《故土情缘》书中所云:“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就这么一个得天独厚的好地方,王必村的乡亲们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无限深情,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村民们义无反顾,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 无私奉献出了自己的美丽家园。</p><p class="ql-block"> 看了《故土情缘》一书以后,激启我的一点思绪,就凭我的一点记忆和仅有的一点资料做了这个视频,很不完整,仅供参考,并请知情人提出宝贵建议。谢谢收看。</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8日</p> <p class="ql-block">候明福同志等三人编写的这本“故土情缘”,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候茂恒同志用了二年时间绘制了王壁村的原貌图。</p> <p class="ql-block">新标原王必村各生产队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王必人民公社大门楼</p> <p class="ql-block">进王必村的小河湾石桥</p> <p class="ql-block">王必村1981年新盖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王必村新建舞台落成留念</p> <p class="ql-block">王必村原来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原王必公社门口土街道</p> <p class="ql-block">王必中队一胡洞</p> <p class="ql-block">小学校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王必村东队村口道路</p> <p class="ql-block">王必小学校大门</p> <p class="ql-block">王必公社原社队干部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王必完小1982届毕业班同学留念</p> <p class="ql-block">1977年底王必公社各大队总户数,王必村当时是369户</p> <p class="ql-block">1977年底王必公社各大队总人口数,当时王必村总人口共1387人,是人口最多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1977年底王必公社各大队集体耕地数。当时王必村集体耕地5011亩,</p> <p class="ql-block">1977年底王必公社各大队粮食总产量,王必大队当年产粮食107万斤,是全县唯一一个超百万斤粮食的大队。</p> <p class="ql-block">谢谢收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