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之光(20) 立陶宛 特殊的念想(副本)

珠海愚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有朋友到波罗的海三国旅游,给我发过来了两张照片:一张是陶瓷脚印拓模,脚印的下方用英文写着:波罗的海之路 塔林 - 里加 - 维尔纽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一张是安放陶瓷脚印拓模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自由广场,陶瓷脚印拓模,就是立陶宛政府赠送的波罗的海之路参与者的纪念标志。这两张照片,当年我去时都没看到。它使我回忆起2015年11月在立陶宛旅游的一件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5年10月,我们波罗的海四国旅游立陶宛的行程即将结束,中午吃过午饭将离开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前往白俄罗斯明斯克。中午吃饭的时候,有同行的旅友提起了有个“波罗的海之路”标志,大家都表示没看到,十分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查了一下随身带的书,发现这个标志就在我们上午去过的主教堂广场,而我们吃饭的地方就在主教堂广场正对的那条大街上,估计不到5分钟的车程。我吃饭吃的很快,一个人走出餐厅,看看导游和地陪们还在忙碌填表,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出发。我就拦了一辆出租车,把书上的图标指给司机看,司机大概明白我要去广场看这个东西,我又指着手表比划示意他,大概20分钟,我要回到这里。用仅知道的一句英文问:“how much?”司机回说:“seven”,我不放心拿纸写下来“7?”还是“70?”他打勾“7?”,欧元。Ok,上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广场下车,广场很大,东找西找找不到标志,我就拦住了一个穿着黑色长大衣的年轻人,给他看书上的图标,他马上明白转身带我去,原来这个纪念标志就在广场主教堂和钟楼中间,头天我们来这里时是夜晚,所以没有注意到。后来带路人拉开裤腿给我看他小腿,是个残疾人,意思很明显。我一想兜里欧元都是20元一张的,犹豫了一下,还是给了他一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拍好照片回到下车处,司机还信守承诺等着我。回到出发处,也给了出租车司机一张20欧元,叫他别找了。这一趟虽然多花了点钱,感觉还是值的,2万多旅游费都花了,该看的东西没看到,岂不遗憾一生?因为对于波罗的海三国来说,这可是一个有关民族独立的重大历史事件,出门旅游,就是要看一看当地的历史、文化,能亲眼看到这一历史标志,我们的行程就更加完满了。后来我们旅行团的很多人都争相让我把这个标志转发给他们。</span></p> <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维尔纽斯大教堂是立陶宛的主教座堂,立陶宛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大教堂有关。</span></p> <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主教堂和钟楼之间的地砖上,摆放着这个纪念标志,上面刻着“STEBUKLAS”(奇迹)字样,这里就是“波罗的海之路”的起点。</span></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波罗的海之路”是发生于1989年8月23日的一次和平示威。1989年8月23日是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加盟”50周年的日子。为了争取独立和自由,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进行了一次示威活动,近200万民众手拉手15分钟,顺着连通三国首都的公路,连成一条650km长的人链,史称波罗的海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百度图片)</span></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波罗的海之路从立陶宛维尔纽斯的主教广场开始。</span></h1> <h1><br></h1><h1>经过拉脱维亚里加的自由纪念碑。</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达爱沙尼亚塔林的托姆比亚城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 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的总人口不过520万,竟有200多万人站到了街头手拉手,组成了这条人类史上最长的人链。当天工厂停工,学生停学,三国以举国之力,举行了这次手拉手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波罗的海三国都有各自的主体民族,如立陶宛的立陶宛族、拉脱维亚的拉脱维亚族,和爱沙尼亚人,都是长期以来迁移到此各部族聚居融合而成。立陶宛族形成最早,约为13世纪。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晚些,为反抗来自西面的日耳曼势力和北面瑞典势力,几个小部落抱团形成各自民族,时间大概是15~16世纪。</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尽管历史上他们曾经长期被列强统治,三国人民依然强烈地坚持着他们的国家身份的认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39年到1941年,是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第一次改造期。1939年,苏联和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欧洲局势和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秘密条款把波罗的海三国划入苏联势力范围。1940年6月,当德国正在攻打法国时,根据苏德秘密协定,苏联内务部队越过边境,强占了波罗的海三国。到1980年代末期,苏联仍然拒绝承认苏德秘密协定的存在,而且宣称波罗的海三国是自愿加入苏联的。就在这短短的两年内,苏联暴风骤雨般地对三国开始了国有化改造:富人的财产被充公、企业被没收、黄金储备被运走,甚至把一部分居民强制迁往苏联的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41年到1944年,是纳粹德国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占领期。这期间,三国人民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的认识,积极组建军队编入德军、党卫军,与苏联红军作战。很奇怪,“敌人的敌人”,为什么不是占领者德国纳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战后期,苏军大反攻,一路打到柏林,波罗的海三国再次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德军撤退时,数万曾在德军服役的当地人,拒绝放下武器,而是加入了被称为“森林兄弟”的地下军,与苏联红军打起了游击。直到1978年,最后一位“森林兄弟”战死,这股反抗的烈火才表面上被扑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段时间是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第二次占领期。因为历史、宗教、民族、语言、地缘等多种原因,在前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波罗的海三国是最不愿意待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苏联解体后,在苏联前加盟国中,媚美反俄最厉害的,也是这三个小国。</span></p> <h1><br></h1><h1> 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人民要求当局承认苏德秘密协定,并重新审视三国的独立地位。 “波罗的海之路”这一示威,是为了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h1> <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三个国家借此宣扬共同的看法:苏联占领三国是不合法的,三国独立并非政治议题,而是道德议题。</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当时苏联领导人看到航拍的视频资料后无比震惊,</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莫斯科的苏联政府以激烈的言辞回应,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修补三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示威后6个月,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告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span>1990年初,先是立陶宛共产党宣布脱离苏共,3月11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立陶宛脱离苏联加盟国恢复独立。苏联当然不允许,1991年1月9日,派出了50万的军队前往立陶宛,釆用武力胁迫的方式来阻止立陶宛的独立。</h1> <h1><br></h1><h1>当时大概有100多万的立陶宛人民自发来到了边境线上,其中不少还是老人和孩子,他们大多都手捧着鲜花、耶稣像和蜡烛,面带微笑,用了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劝退苏联军队。苏联官兵面对鲜花和微笑,不敢对自已的人民大众开枪,更不愿意进攻。当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得知消息后命令苏联撤军。结局就是立陶宛成功独立了,也直接加速了苏联解体的步伐。</h1> <h1><br></h1><h1> 立陶宛率先脱苏的举动,确实让人感概万千。<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最终苏联</span>被迫同意了三国脱离苏联的要求,这次运动引发了苏联的解体。</h1> <h1><br></h1><h1>波罗的海之路是史上首个和最长的没断开人链。2009年,纪录波罗的海之路的文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以承认它们在纪录历史方面的价值。</h1> <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共产党政权倒台之后,8月23日成为波罗的海三国、欧洲联盟和其他国家的纪念日,称为“黑丝带日”或“欧洲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受害人纪念日”。</span></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过去的这一百年间,波罗的海三国反复重演“被占领、闹独立”的历史,其实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除了创伤,还有些许尴尬:每到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时,那些胸佩勋章的苏联红军老战士,在很多民族主义者眼中是“占领者”;而到了庆祝国家独立的时候,那些曾经为了独立而抗争并且幸存下来的游击队员,很多则是德占期间参加过党卫军的老兵。</span></p> <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这次旅游,走的正是塔林~里加~维尔纽斯这条“波罗的海之路”。耳闻目濡,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波罗的海人不畏强权,维护民族尊严的精神。为此我们找到这个纪念标志,拍下照片,永久珍藏。历史就是历史,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已历史的伤疤和爱恨情仇,我们与苏联之间,何偿不是这样?只能说,一切皆应以国家长远利益为重,妥善处理历史与眼前问题。</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