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风和日丽的五月16日,阜阳市老年大学文学欣赏与写作的同学们在范醒华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市青年路的兰馨苑1号“养公藏书室",在这里大家仿佛穿越了一个知识殿堂,每本书每页纸都像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无尽的故事。大家或看书或听老师的讲解,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我在此除丰富了知识和开阔了眼界,更是收获了意外的惊喜:见到了十六年前(2008年4月),在阜阳电视台与阜阳广播电视报、“利源大洋百货"联合举办的“下放知青话当年"有奖征文活动中,同时获得一等奖的颁奖仪式上的时超先生,那时的他风度翩翩,侃侃而谈、气质不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后因工作繁忙,加之生活轨迹的不一,就也未曾联系和见过。</p><p class="ql-block">而今天,十六年后的今天,在这个藏书室,在这深含着文化氛围的藏书室,我以一个参观者,而他以一个养书室管委会副秘书长相遇在这里,当我们相认时,除惊喜之外,内心也情不自禁的感叹岁月的无情:他因七年前的脑血痊现已半身不遂,虽然他以坚强的意志和病魔斗争,语言表达、生活基本能自理,但与十六年前的那个时超先生真的判若两人…当我走到他的面前告诉他,我是那个当年和他同时获得一等奖的汪莉时,他还是认出了我,并告诉我:他已70多岁了,从阜阳广播电台新闻编辑部主任位置上退休多年,7年前的大病是以“四、九"起义的精神支撑着他战胜病魔并相继出版了《我是这样走过》、《家乡记者写“四、九”》两书,并捐赠藏书室。我甚是感动,并向他求两书做纪念,他欣然同意,并拍摄下这第二次相遇、具有永恒纪念意义的照片…</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藏书室促膝长谈了许久,这不仅是一次旧友的重逢,更是一次灵魂的共鸣。感谢这藏书室,为我们的重逢提供一个富有诗意的舞台,这里将成为我们共享知识、探讨人生历程的最佳之处。这次重逢,不仅是两个老友的相聚,更是两个灵魂对文学艺术的深深致敬!</p> <p class="ql-block">巜知青生活磨砺了我》</p><p class="ql-block">《中国知青大联欢》与共和国同行,知青四十年后再聚首,看了几遍,每次总是热泪盈眶,百感交集。那难忘的蹉跎岁月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1975年12月底,我刚满18岁,怀着满腔的热情,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下,激动的填写了《知青下放登记表》,并代表全县中学生在大会上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磨一手老茧,练一颗红心。当我接过领导送给我的《毛泽东选集》,接过父母送给我的铁锹背上背包,胸带大红花,坐上去农村的大卡车时,看到成千上万的欢送人群,我们不禁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心中默默暗下决心:到农村后我一定不怕吃苦,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争取早日入党,争取早日回城,争取早日…</p><p class="ql-block">我下方的地方是临泉县张集公社,一个叫联合村的生产队,一下车就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我被安排在一个知青组里,有一个快30岁的上海人,还有一个本地去年下放的知青、还有一个芜湖人、加上我共四人,我们三个年轻的住在前面的三间房里,那个上海知青住在后院。在这里从此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活,在这里我们留下了青春的脚步,在这里我们洒下了青春的汗水,在这里我们留下了许多青春的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一次随生产队民工去挖河修路,凛冽的寒风打在脸上,百十斤的冻土两个人从河里抬上岸,那真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身汗水,手掌磨出水泡,肩膀压磨出血泡,当抬了一天的土,抬了一天的抬子回到知青点,全身就像散了架一样躺在床上,可平躺不行,侧身也不行,两个肩膀疼的都不能挨床碰被子,血泡破了衣服都黏在一起,痛的直哭!但一想到自己的誓言:到农村来就是要磨掉自己身上的娇气,磨一手老茧,练一颗红心,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为建设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咬牙一直坚持到春节前修路结束。现在想来,人是能克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艰难困苦的!</p><p class="ql-block">春节前我们几个知青在商量不回城了,要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在老乡的帮助下,我们炸了馓子,除夕的晚上,老队长请我们在他家吃的饺子,放了鞭炮,过得很热闹。大年初一外面纷纷扬扬下的鹅毛大雪,我们几个都嫌冷,躲在被窝里不愿意出门,那天我们每人吃些馓子,喝些白开水,也就算过“革命化"的春节了。那时候的人没有更多的奢望,很容易满足,我们觉得那馓子特别好吃,像麻花一样又脆又香,现在想来还回味无穷。在农村过了几天春节,大家都家了,我们几个人带些馓子作为给家人的礼物匆匆忙忙就准备回家了。那时的交通不像现在方便,我们知青点离公社有十几里路,又是寒冬,冰天雪地的路很难走,走了好几个小时,累的满头大汗才到公社的大路上,可回家的公路上车辆非常稀少,偶尔有辆货车或拖拉机招手他们也不停,眼看天色渐晚,我们急得直哭,没办法我们就把篮子放在路中央,人也站在路中央,好不容易拦了个拖拉机,司机看我们怪可怜的,答应带我们回家。在刺骨的寒风里,几个人在毫无遮拦的车厢上抱成一团,颠簸了几个小时后,到家已是半夜三更了,妈妈看着我心疼的直掉眼泪,赶紧把过年的好东西拿出来给我吃,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到在家的温暖,在家的感觉真好,最好永远不要离开家,永远在父母的身边,这就是幸福!转眼到了1976年,这一年我们国家多灾多难,巨星陨落:敬爱的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整个国家笼罩在万分悲痛的气氛里。人们在彷徨,大地在颤抖,六七月份唐山又发生了有史以来罕见的大地震,楼倒屋塌死伤无数,全国人民在惊恐中不知所措,好像世界末日来临,经常听到地震的防控警报声,到处谣传有地震的消息,大家有房子不敢住,在离住房较远的空旷的地方搭建防震棚,我们也用竹杆和塑料布搭起了防震棚,每晚就睡在里面…这一年我经历了很多,学会了锄地,割麦,还有扬场,脸晒得黑黝黝的,手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很像一个农村姑娘了,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古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在农村的磨砺对我后来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勤俭持家,注意节约,不浪费一粒粮食,永远都是一种美德;艰苦的生活,困难环境的磨练永远都是受用终身的宝贵财富。正如古人所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p><p class="ql-block">1977年我先后被派为工作队员到其他知青点蹲点,被选为毛泽东思想宣传员到县里举办的阶级教育展览做讲解员,还当了一段时间的耕读教师。后来另外一个大队因宗教门派两姓发生矛盾闹出了人命,公社派我和另一个知青去那个大队,我任大队妇女主任和一个生产队的队长。那个生产队条件很差,我既是妇女主任,又是生产队长,这既是保管员,又是记工员,反正这个生产队的所有权利都交给我了,就这样我被推上了“领导"岗位。整个生产队几百人,什么事情都要我问,每天喊人上工,安排农活,俨然像个生产队干部,生产队需要买化肥,种子,可队里没有钱,我就把我几年的大队干部和知青补贴几百元全都拿出来买化肥种子,天天早上工晚收工,有一次晚上收工回来屋里漆黑一片,就摸着找火柴和油灯,一下子被不知谁放在地上的铁锅绊倒了,一阵疼痛腿被铁锅划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而另一个知青也不在家,我只好自己找些破布包扎一下,第二天腿一拐一瘸的照样带大伙儿一块儿上地干活,这一年我被评为县里的先进知青,这一年我满怀激情写了入党申请书,我感觉离我的奋斗目标越来越近了,我的理想实现也许不远了…</p><p class="ql-block">正当我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时候,四人帮粉碎了,祖国大地一片欢呼雀跃,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青年不要下放了,并恢复了高考制度,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因为我也知道光凭自己能吃苦耐劳,表现再好也不可能被推荐上大学,因为我的父母只是一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而当时流行走后门的年代,这条路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我就想回城复习功课,参加高考,可是我作为一个生产队长一时又走不开,只好找些书在乡下一边劳动一边抽时间复习,结果那年的高考名落孙山。</p><p class="ql-block">由于我在农村的出色表现,78年在农村入了党,后因形势的变化,知青都纷纷回城了,我也回城参加了两次高考,皆因喜欢文学艺术的我强迫自己去考理科,而且报的不是北大就是清华,结果都以相差几分的成绩与我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直到七九年招干参加工作后,我才上了广播电视大学。但是,我至今为未能进入正规的名牌大学而感到深深的遗憾!</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回首往事,感慨万千!40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不自觉中我已走过人生的半个多世纪,我的身上再也找不到当年的蓬勃朝气,我的脸上再也找不回那阳光灿烂的笑容;我的青春年华早已成为过去。我的知青生活虽然有泪水,有汗水,有失败,有无奈,但也有欢乐,有成功,有鲜花,这一切已如行云流水般逝去,但难忘的农村生活经历却宛如日月星天在我的记忆里永恒,激励我学会善待生活,珍惜生活。</p><p class="ql-block">感谢昨天,珍爱今天,寄于明天,我们将以诗人的名义赞美生活:愿人类和谐安宁,愿世界充满和平,愿善良的人们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