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耗时五个月,终于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最为精彩的前四部。在此书大热了近二十年后才有机会开始阅读,好在这并不妨碍我对作品的仰慕。</p><p class="ql-block"> 从小历史这门课学的就很吃力,总感觉历史书上那一根根长长的时间轴,每个年份发生什么腥风血雨的大事记,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与关系,让人琢磨不透。以至于后来在不停的看书中,仍然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望而却步。很惭愧的说,这部书,是看的第一部历史题材的书,但也可以说,这部书打开了我对历史类书籍的大门,后面会继续选择历史题材的书看下去。史能明鉴,确实如此。</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的第一章,从朱重八(朱元璋)在逃荒过程中亲眼看到家人的悲惨死去,自己在小庙里容身被欺负的种种磨难讲起,开始画时间轴(说实话,一看到时间轴我就有些头大,好在耐心的继续看下去,接下来的故事就越来越精彩了)。</p> <p class="ql-block"> 从第一部看到第四部,一共涉及7位皇帝。讲的就是这7位皇帝如何打江山守江山的事儿。我有些纳闷,那为何不写《唐朝那些事儿》,《宋朝那些事儿》或者《清朝那些事儿》呢?个人做个大胆的瞎猜,感觉可能除了写皇帝,也是为了写王阳明。推测的依据是在第四部的P43讲到了P249,60%篇幅,基本是在围绕王阳明,这个生于明朝乱世的心学大师。正所谓,江山轮流做,而思想永流传。通过这部书,应该能让更多的人全面认识了王阳明。比如我,原来只知道王阳明是一位思想家,通过这部书,才知道他还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自然,明朝还有许多的可圈可点的英雄,比如,郑和,海瑞……但他们比起王阳明来说,还是后者对世人的影响力更为深刻。</p> <p class="ql-block"> 再说回皇帝,“孤家寡人”这称号真是太贴切不过了,拥有至高的权力,却也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打江山时,是脑袋栓在裤腰带上的拼命三郎,比如朱元璋。守江山时,又是平衡勾心斗角的官场江湖的武林高手,比如朱厚熜。享受着万人拥护的权威,同时也会忍受一个人无助的落寞,这个岗位不好干。但为什么几千年来,无数英雄竞折腰?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人性的枷锁使之然。除去白手起家的皇帝,通过打江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其他继位的皇帝,都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优秀的也有,但也有很多昏君。这个岗位对能力的考验是有的,但也可以顺着世袭的优势去混着当,毕竟,都是自己的家业,败光也未必在自己这一代。那么做皇帝能做自己吗?答案当然是:做自己实在是太难了!朱厚照真正的做了一把自己,其结果是被当朝和后人唾骂不止。不理会周边的环境根本是不现实的,人就是社会人,无法脱离社会关系来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也包括皇帝。要问我对哪个皇帝比较有印象,我感觉还是朱棣,至少他有两个壮举是留存至今,一是迁都北京,二是修巨作《永乐大典》,为后人留下了年代久远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再说说明朝的官员,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明朝也推举严明的科举制度,也是人才辈出的一个朝代,这部书里描述的天才实在是太多了,举不胜举。可以说,这些人物哪个摆在皇帝的位置上,都将能成就一番大业,人类文明提升几个Level。可惜,封建社会一走就走了两千年,官员的作用就是让这艘一个人掌舵的大船走的稳一些,虽然船上刀光剑影,剑拔弩张,但仍然在平稳运行,除非掌舵的老大太混蛋。但凡掌舵的比较清醒,这艘船都不会沉,无非走的快与慢的问题而已。大大小小成百上千个官员也成为这部书的描述重点。无数有志之士走上仕途,开启官海浮沉。做官就离不开一个词:斗争。毛主席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古代,与人奋斗之志更加高涨。谁不是更想扩大自己的权力和欲望呢?否则,这十年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股不是白辛苦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哪一个朝代,哪一个皇帝登基,都是这样的局面,无非是哪个派系掌权的区别。故事的脉络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故事的主角、配角和戏本。在这部书中,斗争多体现为阴险的陷害弹劾,或者公然的叫嚣以及打群架,写法之生动让人都能想象出画面。同时,这些斗争也是有套路和方法的,每一路人的套路都不一样,这一招一式就像金庸先生笔下的武林大会一样精彩。仔细琢磨,本书类似于武功秘籍——葵花宝典,里面传授了许多陷害,恶搞,拍马屁,倾轧同僚,甚至治死皇帝等等诸多招数。若放在当年,可能会成为一本朝廷禁书。作者用当代人诙谐风趣的手法把各路混战的场面一一道来,让人一路跟随,走过了7位皇帝手下这成百上千个官员的三百个春夏秋冬。这弘大的场面在作者的合理安排下,一个个被定义了当代人熟悉的人设,带着当代青年的思考力陆续粉墨登场,带我们走入当年的刀光剑影,金戈铁马。这水平,就两个字:牛逼!</p> <p class="ql-block"> 再看看这三百年的老百姓,书中笔墨廖廖。为何?无论何时,分子的作用都是远大于分母。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当出现一个不安分的分母时,他必定在不久后就纵身一跃,变成分子。我们从7个皇帝和众官们的言行举止,就能推断出当年究竟是民不聊生呢?还是太平盛世。毕竟,这部书是一部描述官场的书,百姓的生活在此仅是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但,如何从一个分母变成一个分子,本书是用大量的笔墨描述,用几百个活生生的案例证明了这一过程的共性:那就是一个人若想成就大业,或者做成一件事,就必须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与目标(知),再付之于认认真真的实践,并不断为目标修正自己的行为(行),两者结合,必成。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哲学思想。作者在写王阳明时阐述了他的这一观点。实际上四本书通篇看完,我发现细琢磨,每一个人物案例,无一不是符合这一哲学思想。这就是王阳明的伟大之处。拿王阳明自己举例,书中写了他戎马生涯的光辉历程,但做这些只不过是过程,最终他的目标,是成为圣贤。而他,也确实在不断理论研究和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成为了圣贤。没有比这个例子更好的证明王阳明思想正确性的例子了。再比如王振和刘瑾,不惜自宫,要入宫去追求权力和欲望,而且在过程中不择手段,因为他们也是有目标的。虽然这目标让人痛恨和不耻,但能做到其过程的也没几个。他们虽然是无恶不作的小人,但是做到了“知行合一”才成为被载入史册的败类。“知行合一”思想适用于所有人群。</p> <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本,脑海里还是这些乱世英雄驰骋战场或官场的身影。看看这个系列还有另外五本书,但这前四本确实堪称最经典。好吧!在有限的时间里,《明朝那些事儿》就先告一段落。</p><p class="ql-block"> 要问谁是真正的英雄呢?你我他心里都有各自崇拜的人物,不必评个高低。而我想说的是,但凡是真英雄,他一定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所以,我的答案已经出来了,我心目中的真英雄就是王守仁大人——王阳明大思想家。看来要来套《王阳明心学》看看了。</p><p class="ql-block">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看书,带你经历你此生无法经历的经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