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宁海,感受墨香。

红枫

观展童衍方艺术馆 <p class="ql-block">前童是一个活着的生动小镇。走在古镇幽深的巷子里,可以感受到古朴的民风民俗。这座体现中国文化的艺术馆选址于此,少了几分喧嚣与浮躁,多了些许厚重之感,与沉默而古老的建筑环境形成呼应,仿似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p> <p class="ql-block">五月二十三日,部分同学在宁海童衍方艺术馆观展。</p> <p class="ql-block">童衍方艺术馆简介</p><p class="ql-block">童行方艺术馆于2014年5月15日修建开馆,新旧两馆建筑面积共计2000余平方米。旧馆位于"群峰簪笏"古宅,是一座清嘉庆末年建造的具有典型江南风格的四合院,马头墙左右对称,鱼龙雕饰错落有致,墙体分别塑有"群峰簪笏"、"清流映带",是古镇前童耕读文化的集中体现;新馆是原"尺木草堂"旧址,为一组仿古建筑群,分别为前楼、中院、后堂,延续了前童"石基、砖墙、黛瓦、石窗"的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童衍方,1946年生于上海,号晏方,书斋名曰宝璧斋,浙江宁海前童人。师从著名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唐云二位先生,工书法篆刻,亦擅写意花鸟,精鉴赏,好收藏。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宁波市文艺大师。童衍方先生一直从事金石书画艺术创作,作品艺术风格鲜明,具有雄强、朴茂、刚健的个人风格,尤其对金石文化艺术的研究与书法篆刻艺术的创新探索乃是当代领军人物。</p> <p class="ql-block">目前,艺术馆内陈列着童衍方先生创作捐赠的书画、篆刻、紫砂壶、砚台等艺术精品;以及他的弟子们捐赠的书画、篆刻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风格迥异、格高意远,倾注着艺术家们的心血。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艺术精品对彰显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艺术馆的建成,充分发挥了艺术资源的优势,不仅有利于地域特色文化的展示和交流,更有利于丰富古镇的文化内涵。艺术馆集展览陈列、艺术鉴定、学术交流、艺术培训等金石书画艺术研究和创作的功能,通过搭建高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交流平台,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提升文化旅游品位。</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末,二十岁出头的他结识了若瓢和尚。若瓢和尚与唐云关系甚好,应童衍方要求,便引荐他去拜唐云为师。“我什么东西都没带便去拜师,刚磕好头,若瓢和尚就对唐云先生说,‘你要不要送一样礼物给你学生?’‘没什么东西呀’,唐云先生说,一边在抽屉里翻,翻到一把扇子,是几人合作作品,其中一面是吴昌硕题的字,扇骨则是唐云先生自己画的画,唐云先生说,‘这个东西是人家的,不好送人。’若瓢和尚说不管,都要送,唐云先生说‘那我就送了’……”就这样,第一次跟唐云见面,童衍方收到了一面吴昌硕所书的成扇。</p> <p class="ql-block">童衍方当年成婚时,唐云先画了两幅画相赠,一幅梅花、一幅松树。临近婚前,又叫童衍方过去,闲谈间,唐云取出一副对联让童衍方观摩,竟是吴昌硕所书的石鼓文,落款为“安吉吴昌硕年八十又一”,赠送与他。</p><p class="ql-block">童衍方说,在拜唐云先生为师之后,得以饱览唐云先生所藏的董其昌、八大、石涛、扬州八怪等书画精品以及金石家铭记的汉砖瓦砚。又得唐云先生相赠的吴昌硕对联,受其影响很大,“严格意义上讲,是唐云先生将我引上收藏道路。”</p><p class="ql-block">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多件唐云先生的精品,其中四条屏书法为书毛主席《送瘟神》诗句,句首为“绿水青山”在当下的疫情背景下,此作公开展出,尤其难得。</p> <p class="ql-block">童衍方的书画印品</p> <p class="ql-block">来楚生(1904-1975),原名稷勋,号然犀、楚鳧、负翁、一枝、怀旦等,书斋名曰安处楼、然犀室。晚年易字初生,亦作初升。近现代海上知名书画篆刻家,浙江萧山人。是一位艺术风格鲜明,堪称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家。本次展出书画作品多件。</p> <p class="ql-block">来楚生 砚台</p> <p class="ql-block">来楚生 《花卉蔬果草虫册》部分</p> <p class="ql-block">来楚生、唐云合绘《岁朝图》(66×32cm)</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云(1910-1993),原名侠尘,别号药尘、药翁、大石、大石翁,画室曰大石斋、山雷轩。浙江杭州人,近现代国画名家、书画文物鉴定家、收藏家。</p> <p class="ql-block">唐云先生四条屏书法《送瘟神》</p> <p class="ql-block">兴大寿作品展</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诞辰180周年。</p><p class="ql-block">吴昌硕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以诗、书、画、印四绝而驰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其友朱正初在《燕园记》中评曰:"寡言语,安简默,取于不苟,长于啸歌而金石文字之艺最精。"可见,昌硕先生的艺术道路,先以篆刻名于世,复致力于书画,并带动其他各项艺术齐头并进。可以说,书法、篆刻是吴昌先生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潘天寿先生为现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擅意笔花鸟、山水、指墨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笔墨雄浑,布局奇崛,气势磅礴,意出人表,为当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的艺术巨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1844年一1927年),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别号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长。</p><p class="ql-block">吴昌硕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其篆刻在吸收和借鉴秦汉印风及封泥、砖瓦、陶文的基础上,融会明清以来各家篆刻之长,另辟蹊径,从而开创了他雄浑苍劲且朴实生动的独特印风,有《削觚庐印存》行世。</p><p class="ql-block">书法擅石鼓文及行草书,朴茂雄健、精气盘旋。30岁左右学画,受任伯年影响,吸收徐渭、朱耷、赵之谦等诸家之法,兼以篆书、狂草笔法入画,擅写意花卉,尤喜作梅花。工诗,其画作题诗多为己出,有《缶庐诗》十卷行世。</p> <p class="ql-block">潘天寿(1897年一1971年),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长期从事绘画创作和美术教学。1923年至上海,先后任教于上海国民女子工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大学,其间结识吴昌硕等人。1928年起,任教于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p><p class="ql-block"> 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等,近受吴昌硕、黄宾虹影响,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气,朴厚劲挺,气势雄阔,题识跌宕疏斜,有黄道周风,能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独自风格。又长于指头画,于画史、画论研究有素,著作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治印谈丛》等。在书画教育方面,提出中国画应按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别教学,同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潘天寿是近现代中国画四大家之一,也是唯一集创作、教育和艺术评论于一身的文化巨匠,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对当代中国传统艺术以及美术教育影响深远。</p> 走访前童古镇 <p class="ql-block">青苔点缀的卵石小径,古风犹存的民居建筑,斑驳古旧的石臼、水槽、雕花栏杆……这里是前童古镇。</p> <p class="ql-block">前童是一幅古韵浓重的水墨画,是一曲活色生香的丝竹调。马头墙、石花窗、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仿佛停留在明清江南的慢时光。</p> <p class="ql-block">前童古道西风瘦马,童氐祖先引水入村,水流穿街走巷,正所谓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是藏风得水”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地面青卵石路也非常有韵味,是岁月诗篇。</p> <p class="ql-block">走在古镇的青卵石上,如同踩在前童古镇的历史文化经脉上。</p> <p class="ql-block">大家全身心地感受古镇小巷的宁静而又浓烈的历史文化气息。</p> 信游宁海南溪村 <p class="ql-block">今天真是一个好日子,阳光蓝天白云都到齐。</p> <p class="ql-block">美丽又悠然的茶室</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去南溪酒店路上,连空气都是甜的。</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南溪村小草小花</p> <p class="ql-block">枇杷之乡</p> <p class="ql-block">参观宁海南溪村酒店</p> <p class="ql-block">帅哥美女姐姐们</p> <p class="ql-block">划着悠悠小船</p> <p class="ql-block">宁海之行结束了,感谢邀请接待我们的贵人,感谢组织者,感谢两位队长,感谢我们自己一起参与了“走进宁海,感受墨香”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