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奇!浙江这座千年寺院里,有一棵两亿多年没腐烂的古树…

安鱼-旅行日记

<p class="ql-block">天下福地,必有镇地之宝。</p><p class="ql-block">安福寺里有很多镇寺之宝,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那棵两亿年的树化玉。</p><p class="ql-block">安福寺的树化玉为巨形优质树化玉原石,长18.5米,直径1.89米,重约20吨,至今大约有两亿年。</p><p class="ql-block">安福寺重建之时,温州一批有心的商人把这棵树化玉捐献给寺院收藏,与众生结缘。</p><p class="ql-block">现在,它横卧在安福寺正殿之后,石栏四周保护。</p><p class="ql-block">粗一看以为是一棵横卧的古树,只有树干,没有树叶。</p><p class="ql-block">实则树化玉已是一种树木形状的硅化石,有些地方呈玉石状态,晶莹剔透,有些地方呈树皮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福寺特意为这棵树化玉写了《安福寺树化玉赞》刻在石碑上,描述称“今六丈树化玉,天生雄浑厚实,细微处藏千姿百态,观之琉璃光泽,夺人眼目,抚之温润爽怡,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据树化玉捐赠纪念碑文的记述,专家团给出估价4500万。</p><p class="ql-block">具体值多少钱其实已没有必要纠结,反正人们花费真金白银,历经千山万水周转来到这里,供奉与安福寺。</p><p class="ql-block">这样个头的树化玉在中国确实屈指可数,说木头是木头,但此木头真的非彼木头,它来自遥远的新疆原始森林,不知道前生经历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也无从考证,一棵参天大树就这样被埋在地下,经过了亿万年最终形成了树化玉。</p><p class="ql-block">大地造物无奇不有,经过上亿年的地下埋藏,地质作用风化而成的木化石,是地球地理活动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人们对树化玉的研究,从沧海桑田玉质树型的特征,到山崩地裂海枯石烂的地壳运动,它本身就见证了世界和生命的漫长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玉里含有金属,金本身克木,这一对前世今生的冤家,居然可以互相包容与结合,从而创造出树化玉这个天地精灵,实在有点匪夷所思,这本身已经印证佛家即深且浅的禅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p><p class="ql-block">伴随着市场对树化玉的传播,人们给它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说集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象征居家平安顺利。</p><p class="ql-block">说形成与闭塞残酷环境,化腐朽为神奇,象征着排除困苦越过坎坷。</p><p class="ql-block">说成于漫长岁月日积月累,象征着收财聚财。</p><p class="ql-block">说不卑不亢不攀不附,象征着清廉自律洁身自好。</p><p class="ql-block">说历史悠久百毒不侵,象征着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说淡泊名利坚固平实,象征着友谊长存君子风骨,反正人世间一切好的都与他有关。</p><p class="ql-block">经过加工处理之后,树化玉会变得晶莹剔透,色彩斑斓如玉石一般。</p><p class="ql-block">而安福寺的僧人们认为,道法天成不必人为干预,所以这根树化玉未做任何加工和处理,一直保留最原始的形态。</p><p class="ql-block">安福寺的树化玉长达18米,据说当初考虑运输问题,人们将它切成九段,运回后再拼成完整的木头,现在它的身上还有切割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在佛教九意为九九归一,也是很吉祥的一个数字,如今开光后,陈列于大雄宝殿后面,供大家参观与想象…</p> <p class="ql-block">安福寺东有文成百丈漈,南临浙南最大淡水湖泊飞云湖,西接国家级森林公园铜铃山峡、北靠国家级文物古迹刘基故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为文成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安福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距今1200年历史),历来为佛门胜地,道风纯正,历史上曾有二十几位高僧住持道场,弘扬佛法,以种种法门应病与药,化人无数。仅清朝康熙年间就有明真、德信等高僧在此驻锡。原寺内悬挂有历代名人楹联、匾额及题咏等许多墨宝。曾有明景泰元年(1450年)吏部左侍郎何文渊亲书楹联一副;清世祖顺治帝亲笔御书的“大雄宝殿”;乾隆年间青田知县邓公“鹫岭慈宗”金彩巨匾,现保存完整无损的是清光绪年间的“安福寺”石匾。</p><p class="ql-block">寺院依山而建,环境幽雅,原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四方殿及僧厢、轩房数十间。历史上曾几度兴衰,根据《文成县志》、《青田县志》、安福寺碑记等资料记载,宋庆历八年,心空和尚与叶氏施主辟址重建;宋咸淳间(1247-1265年)又予重建。元代屡遭兵灾,殿宇朽坏,墙垣坍塌。明崇祯九年(1636年),僧人惟秀重修。清康熙二年(1663年),明真和尚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德信和尚继予以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又予以重修。1957年被改成下放劳动干部宿舍,1963年改为国营苗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