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居家纪实选(6)咀嚼细节

春暖花开

<p class="ql-block">疫中居家纪实选(6)</p><p class="ql-block"> 咀 嚼 细 节</p><p class="ql-block">也许是语文教书匠当得久了,就养成了一种难以改掉的积习——喜欢关注细节,探究细节。由此常常招致身边人的烦厌,也常常被斥骂为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但我一直顽固地认为,学会关注细节,咀嚼细节,在当今社会里应该成为人人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因为细节里面有真意,细节背后有真相。</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新世界》播完之后又有两部新剧开播——《完美关系》和《安家》。两部剧的主演都是时下当红明星,而且也是我颇为喜欢的。比较之下,前者写明星八卦、危机公关、富豪跑路之类,离我的生活八杆子打不着;后者写农村女孩在大都市打拼,多有小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与我的生活体验比较接近,所以弃《完》追《安》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该剧前几集我看得倒是津津有味,但接下来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细节使我胃口大败:女主房似锦在家排行老四,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因为是家中第四个女孩,所以一出生母亲就要将她弃于深井,是爷爷把她抢了下来;因为是家中第四个女孩,所以母亲常常凶神恶煞地追打她,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她为了保命就拼尽全力逃奔,从而炼就了在马拉松比赛中夺冠的本领;因为是家中第四个女孩,所以母亲不让她读书,是爷爷偷偷供她(爷爷的经济能力又从何而来?)上了大学;因为这样的原生家庭,她工作后母亲总是逼她交钱给弟弟买房,而且张口就是一百万,而且不管她到走到哪儿,母亲(她可是生活在那样一个贫困而闭塞的山村)都能轻而易举地将她找到;因为这样的原生家庭,所以她在大城市打拼节衣缩食历尽艰难,也由此养成了一口气喝两杯豆浆三两口吃下一个大肉包吃面条吸得山响的野蛮相和赚钱才是硬道理有钱才有安全感的人生信条……且不说在以计划生育为国策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按房似锦的年龄推算),房似锦的母亲要有什么样的靠山才能生得下五个孩子,我只是想弱弱的地问一问编导:在那样的家庭里,房似锦那样的妈妈会理会爷爷的支持让她一直读书?房似锦又靠什么能读到大学(而且编导还有意借剧中人物之口说是老牌985)毕业?——一系列不符合生活真实的细节让人物个性和情节发展都失去了逻辑支撑,也让这部电视剧在我眼里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眼下实在是无精品可追)。</p><p class="ql-block">时下那些饱受诟病的影视作品给人以粗制滥造之感其实大多都是败在细节的处理上,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安家》只不过是最新的一例。由此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在文艺欣赏里——尤其是重视文本细读的今天,关注细节,咀嚼细节,应该是鉴别文艺作品品位高下的一大利器。</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古今中外许多高明的艺术家常常会借助精妙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作品意蕴,揭示作品主题,从而产生以小见大、以实带虚、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我们不妨来读一读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整首诗里可以说只着重刻画了一个细节“打起黄莺儿”,属典型的“无理而妙”:黄鹂的鸣叫声原本悦耳动听,闺中少妇却嫌它吵闹,惊扰了自己的春梦——在梦中她正要远赴辽西和自己离别已久的夫婿见面呢!此时,我们若是还想到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两句唐诗,那么,在“打起黄莺儿”这个细小的动作里,我们所品味到的就不只有刻骨的相思,还会有巨大的人生悲哀和忧愤深广的悲悯情怀。</p><p class="ql-block">这样富有意蕴的艺术细节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可以说不胜枚举。李清照词中有不少写愁的词句,但以南渡为界前后期愁有着质的不同:前者是“甜蜜的忧愁”,后者是“绝望之愁”。作者常常是通过细节描写而将两种愁绪展示得淋漓尽致的。大家都很熟悉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就是典范。人要处在怎样的一种孤独寂寞之中才会全凭数着敲打梧桐的雨滴之声来熬时光啊!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生离死别,天人永隔……这里只用一个“数雨滴”的细节就写出了历经磨难之后生命已显得了无意趣的绝望之愁。个人的遭际永远逃脱不了时代的裹挟。方方说:“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无论是打起黄莺儿的那位唐代思妇,还是数着雨滴熬时光的李清照,如山一般压在她们身上的灰粒都是时代的扬尘。当权者或贪婪或怯懦或好大喜功或偏安一隅……造成了底层百姓无穷无尽的苦难和悲伤。</p><p class="ql-block">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尚且如此注重细节描写,以叙事写人为本的小说就更不必说了。用不着列举其他的例子,鲁迅先生小说中精妙的细节就俯拾即是——比如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比如阿Q临死前画圈……这些经典的细节又揭示了人物怎样的人格特征和人物背后怎样普遍的国民性?细细咀嚼之下,你不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们宅居在家已有一个多月,咀嚼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细节肯定也已成了许多人日常必修之课。我们虽然足难出户,但眼可视,耳可听,各种资讯通过手机电视扑面而来,它们有的真切直观,有的隐晦含蓄,有的眼见并不为实,有的耳听或许不虚;有的让我们泪流满面,有的让我们痛入心扉,有的让我们怒火中烧,有的让我们如堕云雾……咀嚼纷繁万象的生活细节,不但考验着我们的心智,也拷问着我们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在前面的“纪实”里,我曾记录了一些近期在电视里看到的典型细节:</p><p class="ql-block">王省长讲不清仙桃可以生产多少只口罩</p><p class="ql-block">白主持有点口吃地替红会描红</p><p class="ql-block">蒋书记面对中外记者答问</p><p class="ql-block">神情庄重 埋头只顾念稿……</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细节所蕴含的意味或隐藏的真相,今天我们已经弄得很清楚了。但生活还在继续,各色各样的细节还会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在咀嚼这些细节的时候该取什么样的态度,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的的确确值得我们再三思量。</p><p class="ql-block">下面摘录的是FF日记中的一段——</p><p class="ql-block">另有一件事,我也要特别记录在案:武汉一位叫肖贤友的病人去世了。临终前,他写下两行共十一字的遗言。但是,报纸宣传时,却用了这样的标题:《歪歪扭扭七字遗书让人泪奔》。让报纸泪奔的七个字是:“我的遗体捐国家”。而实际上,肖贤友的遗书还有另外四个字:“我老婆呢?”更多的百姓为这后四字而泪奔。临终前提出捐献遗体很感人,可是临终前剩下最后几口气,仍然惦记着老婆,同样感人呀。报纸标题为什么不能写《歪歪扭扭十一字遗书让人泪奔》,而要特意去掉后面四个字呢?会不会编辑认为爱国家才是大爱,爱老婆只能算小爱?报纸是不屑于这种小爱的?今天跟一位年轻人聊到此事,他发了很多感慨,很不认同媒体做法。年轻人学会了思考是让人高兴的事。我说,官方喜欢上一行字,百姓喜欢下一行字;媒体爱事,百姓爱人,这其实是不同的价值取向问题。</p><p class="ql-block">——“报纸标题删节遗书”在一般人看来也许只是无足轻重的生活细节,但在FF的咀嚼之下,它的背后却有那么深刻而复杂的意味。可以这样说吧, FF用她平实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咀嚼生活细节的经典范例。</p><p class="ql-block">著名歌手那英曾唱过一首很有名的歌,歌名就叫《雾里看花》,其中有这么几句:“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其实,哪里有什么地方可以借来慧眼!要想读懂人心,看透世相,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我们都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而不能人云亦云。 ——用FF的话来说就是:脑袋要长在自己的脖子上!</p><p class="ql-block">细节关乎大节,细节联通真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细节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但咀嚼之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鲁迅先生的告诫:</p><p class="ql-block">——运用脑髓,放出眼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