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总面积达59.04平方千米,其中湖面6.38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区面积35.64平方千米。 </p><p class="ql-block">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122处,其中:特级景点26处,一级景点25处,二级景点39处,三级景点21处,四级景点11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还有39处文物保护点和各类专题博物馆点缀其中。 </p><p class="ql-block">1985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2006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学代表人物厉声教曾留下著名词篇《采桑子·西湖四咏》描写杭州西湖四季美景。 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1日-3月31日,西湖景区实行首道门票免费政策。</p> <p class="ql-block">断桥位于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它的名气最大。当代诗词大家厉声教曾留下《断桥春草》一诗。</p><p class="ql-block">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中国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的故事即发生于此。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现存断桥是1941年改建,20世纪50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p><p class="ql-block">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白堤东端,南宋时又名宝祐桥,也称为段家桥。今桥为1941年重建。桥畔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断桥残雪景观内涵说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 五十年代又经修饰 。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p> <p class="ql-block">断桥的闻名还因了中国著名的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厉声教《断桥春草》诗云:“无限春波碧草生,断桥独立雨濛濛。长安流水繁华尽,一段孤芳万古恒。”明人洪丞《断桥闲望》诗云:“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穷胜景收。细柳织烟丝易,青屏拂鸟影难留。斜拖一道裙腰绕,横着千寻境面浮。投者近来忘俗累,眷怀逋客旧风流。”</p> <p class="ql-block">杭州西湖那个时候它并不叫西湖,由于杭州的周边有一座山,叫作武林山,山中有水注入西湖,所以它叫武林水。在汉朝的时候,杭州的百姓就是靠西湖的水来灌溉农田,相传当时西湖里面有一头金牛,在干旱的时候呢就会吐水,使得杭州西湖是永不枯竭,所以西湖又被称之为叫金牛湖,现在在西湖还有一头金牛的雕塑,这就是为了纪念这头金牛。</p><p class="ql-block">杭州以前也被称之为叫作钱塘,所以在唐朝的时候它叫作钱塘湖,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叫《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p><p class="ql-block">到了宋朝的时候,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一下子被杭州西湖的美景给惊呆了,所以就写下千古名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西湖就有了一个雅号叫作西子湖。</p><p class="ql-block">公元1089年,时隔15年,苏东坡再次到杭州为官,这个时候,他看到杭州的西湖,已经十之七八被淤塞,很心痛于是他就写下了一道奏折给皇帝,叫作《起开杭州西湖状》,他动用了20万民工大力疏浚西湖,留下了西湖的苏堤和一道名菜东坡肉,而西湖这个名字,也是因为苏东坡的《起开州西湖状》,命名为西湖,也就是这个湖就在杭州城的西面,所以它叫作西湖。</p> <p class="ql-block">杭州西湖的美景,可以说是人间仙境。它有着一望无际的湖面,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有着风景如画的岛屿,如三潭印月、花港观鱼等;有着古老的建筑,如雷峰塔、岳王庙等。杭州西湖还有着四季不同的风景,春天有樱花、桃花、杜鹃花等美景;夏天有荷花、莲花等美景;秋天有红叶、菊花等美景;冬天有梅花、雪景等美景。每年的三月到五月是杭州西湖最美的季节,这个时候,杭州西湖的樱花、桃花、杜鹃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小小》等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联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雷峰塔,初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俗称“黄妃塔”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地处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之上,是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原雷峰塔为原型设计,重建于2002年;是“西湖十景”之一、中国九大名塔之一,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p><p class="ql-block">雷峰塔主体为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总高71.679米,总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089平方米;塔身对径28米,边长11米,周长88米,塔底为原雷峰塔遗址。 </p> <p class="ql-block">雷峰塔主体为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台基以下两层(含地下一层),外饰汉白玉石栏杆,塔身即台基以上五层(不含暗层);总高71.679米(其中台基9.7米,塔身45.809米,塔刹16.10米);总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089平方米(其中台基建筑面积为3133平方米,塔身建筑面积为2956平方米);雷峰塔台基对径60米,边长23.34米,周长186.72米;副阶对径35.25米,边长13.426米,周长107.408米;塔身对径28米,边长11米,周长88米。雷峰塔内设电梯、步行梯,副阶内底层下是雷峰塔遗址,设有遗址玻璃防护罩。 </p> <p class="ql-block"> 【雷峰塔重建记】</p><p class="ql-block">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吴越国王钱俶为奉藏佛螺髻发以祈国泰民安,建雷峰塔(原名皇妃塔)于西湖南岸夕照山。双套筒砖砌塔身,八面木构檐廊,形制新创,前所未有。宣和二年(二二〇),塔遭兵燹,颓然榛莽间。南宋庆元间(一一九五~一二00)重修,神采复现。『雷峰夕照』名列西湖十景。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夏,倭寇掠杭,纵火焚塔,檐廊尽毁,塔身幸存。劫火之余,塔似酡颜老衲,凄然独守残阳。至清末民初,塔身已年久失修,塔砖复屡遭盗挖,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竟轰然坍塌。由是斜阳伤逝,胜景荒芜。杭人虽议修</p><p class="ql-block">复,而时局多艰,事竟不果。</p><p class="ql-block"> 古塔风姿,夙为各方所爱赏;湖山胜景,例当盛世而重开。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文化建设蒸蒸日上,重建雷峰塔之呼声与日俱增。省市党政领导尊民意,顺舆情,多方咨询,儿经酝酿,乃于一九九九年郑重决策: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文物保护原则,探明地宫秘藏,建棚保护遗址,并承原塔形制,于原址重建新塔。还景南山,丰富旅游蕴涵,妆点西子,提升文化品位。</p><p class="ql-block"> 雷峰塔重建工程于二000年冬奠基。二00二年秋告竣。耗资一点五亿元。赖各界支持,共衷盛举,工程进展顺利,杰构如期落成。遗址保护层高九点八五米。建筑面积四千一百九十三平方米。新塔五层,通高六十一点九米,建筑面积三千三百二十六平方米;钢构框架,沉雄劲挺;铜制筒瓦,古朴庄严;飞檐鸾回,绮窗洞达;丹青绚丽,陈没精美。既饶江南古韵,更具世纪新姿。塔周建夕照亭、汇文轩、妙音台、藕香居、如意苑、亲缘阁等台榭亭馆,参差错落,得湖山临眺之宜;负绝幽深,多文史探寻之趣。千年文物,尽可流连观赏;今古华章,亦堪吟诵低回。</p><p class="ql-block"> 世纪梦寻,终成实境。十方欢喜无涯,千古夕阳有主。每当落日镕金,余霞散绮,乃见孤峰染紫,塔影横空,一塔登临,万象毕收。风雨晦明,景随时异;阴阳向背,形换步移。聚凝西子无边风月,铺叙钱塘自古繁华,洵吾杭之大观也。爰述塔之沿革及重建经始,勒石以示后昆。鉴古观今,期无惭于先辈;凭高望远,当更上乎层楼。</p><p class="ql-block"> 雷峰塔重建委员会 谨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雷峰夕照”是南宋得名于西湖山水画的“西湖十景”之一,因晚霞镀塔,佛光普照得名。景观位于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一带,构成要素包括:夕照山、雷峰塔、御碑亭院落、御碑等建筑和构筑物遗存,松、竹等传统植被景观。</p> <p class="ql-block"> 【雷峰夕照碑】</p><p class="ql-block"> “雷峰夕照碑”现位于雷峰塔遗址西侧夕照亭内。原碑有两座,分别为清康熙、乾隆皇帝于1699年和1757年巡游西湖,御书景名而立。现碑为2002年重立。碑为太湖石质,方形座,有额。碑通高300厘米,碑身高191厘米,宽90厘米,上覆清代风格的重檐八角攒尖顶混凝土亭。碑额正面及两侧浮雕云龙戏珠图案。碑阳刻“雷峰夕照”四字,上方正中刻“乾隆御笔”篆字印一方,落款为“丁丑春御笔”,后钤印“所宝惟贤”“乾隆御笔”。周围饰以线刻行龙戏珠纹。</p> <p class="ql-block"> 八角攒尖顶凉亭正面门楣上悬挂着匾额“夕照亭”三个大字,外柱两侧悬挂着一幅楹联:</p><p class="ql-block"> 风月最相宜,我欲弄舟,划开秋水千重碧;</p><p class="ql-block"> 桑榆犹未晚,谁同登塔,撷取夕阳一片红。</p><p class="ql-block"> 上联泛写西湖秋景,下联专写雷峰夕照。</p><p class="ql-block"> 夕照亭内柱上悬挂着另一幅楹联:</p><p class="ql-block"> 灵秀所钟,在乎山水;</p><p class="ql-block"> 夕阳之美,胜似朝暾。</p><p class="ql-block"> 上联讲雷峰塔在西湖畔,是钟灵毓秀之地;下联讲此处夕照之美,更胜过旭日初升。</p> <p class="ql-block">西湖十景之九的“南屏晚钟”即指南屏山净慈寺傍晚的钟声,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东。主峰高百米,林木繁茂,石壁如屏,北麓山脚下是净慈寺,傍晚钟声清越悠扬。</p> <p class="ql-block">南屏晚钟</p><p class="ql-block">南屏山一带的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风,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的频率传到山壁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剧增大后形成了共振效应。岩石、洞穴随之产生音响回波情况,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在西湖水面上传播,直达对岸的宝石山,碰上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波迭起在天地间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远清扬,经久不息,此时,在西湖水域的游人就都能听到佛国的清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屏山北麓的净慈寺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吴越国王钱弘俶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慧日永明禅院”。地处怪石参嵯,宛若屏障的南屏山间。南宋时改名为“净慈禅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圣因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净慈寺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嫌旧钟太小,重铸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因钟声洪亮,又因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晚钟敲响时,钟声穿穴回荡,传播山谷,声传大半个杭城。清康熙南巡时,以天将破晓,“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之由,改称“南屏晓钟”。因杭人偏爱晚钟,易“晓”字复为“晚”字,后称“南屏晚钟”。</p> <p class="ql-block">南屏晚钟”是净慈寺的美称,成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与雷峰夕照隔路相对,塔影钟声组成了西湖十景中最迷人的晚景。</p> <p class="ql-block">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p><p class="ql-block">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p><p class="ql-block">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p> <p class="ql-block">钱塘湖春行</p><p class="ql-block">[唐]白居易</p><p class="ql-block">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p><p class="ql-block">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p><p class="ql-block">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p><p class="ql-block">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p> <p class="ql-block">题临安邸</p><p class="ql-block">[宋]林升</p><p class="ql-block">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p><p class="ql-block">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p> <p class="ql-block">西湖</p><p class="ql-block">[明]沈之琰</p><p class="ql-block">微云澹澹碧天空,丛桂香生细细风。</p><p class="ql-block">百顷西湖一明月,此身已在广寒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