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杜鹃花落》本身是一篇反战题材的小说,由于作者高估了群众的文学素养,被误解为“美化侵华日军”,被教育局免职。作为当代文学青年,我要为正能量发声,请大家擦亮眼睛,不要断章取义,理解李佳前校长的良苦用心!<br><br><br><br> 李佳前“栽”了,他被河南省汤阴县教育局免去了校长职务,原因竟是自己创作于2023年的一篇小小说《杜鹃花落》。<br><br>连日来,网络上关于《杜鹃花落》的争议声不绝于耳,大多是义愤填膺的批评和指责,“美化侵华日军”恐怕将是李佳前几年都卸不掉的沉重包袱。<br> 不过,是不是李佳前就被千夫所指呢?非也,有部分网民则力挺李佳前并给出了充足的理由。<br><br>一些网民表示:《杜鹃花落》根本就是一篇歌颂八路军的正能量文章,却被一些人恶意解读,实在是悲哀。<br><br>我们来看看两位重量级大V对《杜鹃花落》的理解<br><br>原文段落:“二三十名左右的共匪,在灌木间跳跃,却没有分散逃窜。”<br><br>文学青年解读:表现八路军战士铁一般的纪律和大无畏的精神,即便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仍保持团结,而不是逃跑。<br><br>原文段落:“山顶有人拿着好像是白色的布晃了一下,然后就突然被按了下去,反抗的枪声又响了起来。”<br><br>文学青年解读:表明幸存的八路军战士虽然所剩无几,但仍然坚持抗战,决不投降。<br> 原文段落:“山顶,终于,慢慢的,一根树枝又伸了出来,挑着一件白白的,与战场烟土环境很不相符的衬衫”;“突然,山顶又一声枪声,树枝断了,衬衫飘悠悠向山边落去,枪声来自距离树枝不远的地方。”<br><br>文学青年解读:与环境不相符的白衬衫属于岗田大佐儿子的,小鬼子想投降,八路军打断了投降的树枝,并且没有击毙他,体现了八路军优待俘虏的人性。<br><br>原文段落:拉开血肉模糊的一具灰军装,下面,一身洁净完整的日本青年装,没衬衣,没扣扣子。<br><br>文学青年解读:灰色军装的八路军被炸得血肉模糊,小鬼子却留了全尸,八路军战士为保护小鬼子将他压在身下,表现了文明之师的风范。<br><br>文学青年认为,文中为何会出现“共匪”等称谓?站在作者的立场看,其实他是以岗田大佐的视角进行创作。我相信李佳前校长的初衷没有问题,他只是把文章的主线埋进了伏笔。<br> 关于“共匪”的解释,也有网民认为角色转换是“小小说”的常用手法,站在鬼子的视角看,确实也只能这么处理。<br><br>另外,岗田大佐拒绝接受投降并疯狂围攻、炸平小山的桥段也证明了鬼子的残忍和丧心病狂,与八路军保护小鬼子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br><br>至于为何会使用象征“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杜鹃花贯穿全文,其实是暗示日本军国主义已经是强弩之末、命不久矣,因为在文章的最后,“老岗田一口鲜血喷出,像嫣红的杜鹃花,慢慢地散开、飘零,融在了泥土中”已经交代得很清楚。<br><br>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网民同样表达了对李佳前的支持!<br><br>某网友表示:该文其实就是个写作角度的问题,作者用侵华日军的视角衬托出鬼子的残忍,更让人体会到当年抗战的艰难。<br><br> 部分网民评价《杜鹃花落》<br><br>一些网民认为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理解到文章的深意就开始喷,反而将李佳前这样的爱国人士当成了目标,实在是莫名其妙。<br><br>当然,也有人认为上述隐喻不过是作者夹带私货的障眼法,难以服众,无论怎样也逃脱不了美化侵华日军的嫌疑。<br><br>那么,你是如何理解的呢?<br><br> 千古奇冤,<br><br>黄河杜鹃。<br><br>曲高和寡,<br><br>谁辩忠奸?<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