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在深圳,曾有这样一群客家人,他们共同居住在一座有着400多个房间的客家围屋里,这座围屋就是——大万世居。</b></p><p class="ql-block"><b> 五月初夏时节,长风沛雨,艳阳明月,总有一些不期而遇,镌刻着一剪光阴,岁月不断地续写四季的更叠,我们循着历史足迹寻找一座已经见证的古建筑,走进了大万世居,来一睹她的芳容。</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这座位于深圳坪山区的古建筑,以其两百多年的历史和独特的客家文化,吸引着无数人们的目光。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客家文化的瑰宝。</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全国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方形客家围屋之一,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间。</b></p> <p class="ql-block"><b> 跨入走进大万世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牌坊,上面写着“大万世居”四个大字。牌坊上的图案丰富多彩,包括憨态可掬的大象、张牙舞爪的麒麟以及“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等。穿过牌坊旁的小门,可以看到一个名为月池的池塘,池水青翠欲滴,阳光照在碧绿的池水上,闪闪发光,十分美丽。</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的命名源自于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根据民俗学者的解释,大万二字、在这里被理解为众多和兴盛的意思,这反映了当地人对这一古老建筑及其背后故事的解释和传承。此外,大万世居的命名还与《汉书·刘向传》中的“营起邑居,功费大万百余”有关,这里的“大万”指的是亿,意味着曾氏后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巨大围屋。</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的主人曾传周,是宝安古代客家先贤,他在乾隆末年惠州水患时积极捐资赈灾,其义举受到朝廷的嘉许。曾传周的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与大万世居的命名相呼应,象征着家族的团结、繁荣和自强不息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为曾氏族人所建。据族谱记载曾氏原籍中原武城,明永乐初年迁至江西吉安永丰 吉阳村,后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继迁广东潮洲海阳县,再迁兴宁,至十三世简辉公始迁坪山,十五世周公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兴建大万世居。自此,曾氏家族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客家人的流连变迁,极具历史艺术价值。同时,大万世居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也体现了客家文化的特色,如围屋有内、外两重围墙,外墙用泥沙、石灰和大石夯建成,内外墙四角都有3层高的楼阁,这些都是为了防御和保护家族成员的安全而设计的。</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建筑风格独特,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正面有大六楼,均为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龙屋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四个大字。</b></p> <p class="ql-block"><b> 客家人迁移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晋。东晋末年,孙恩、卢循于江南及福建地区作乱,战败后,率众退居东南沿海地区,最远到深圳。两宋时代,由于中原战乱不断,大批汉人南迁,自此开始客家人大规模自宋历经元、明、清由中原大规模迁徙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客家人大部分是清初"迁海复界",由江西或福建迁入,经潮州、惠州南下深圳,主要集中在龙岗地区。目前存留的约100座客家民居,大都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兴建。初时,由于人口较少,先迁入的的移民多在沿海一带,沿海一带地势较为平坦,对于农耕之发展颇为有利,大万世居便建在坪山山峦环绕的盆地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师承宋代:"前、中、后三座落,左右两附厝"的建筑风格,又称"三堂二横",是典型的客家建筑。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原传统的封建礼制和汉晋庄园式坞堡的基本格式,反映了其历史渊源。在客家人建筑中深深包含了儒家文化特有的家族制度和等级观念,如祖堂在上,主次分明,以祖堂为中轴线贯穿整体,左右对称的布局。整座建筑物后墙筑成半圆弧形,与前面半月形的风水池遥相呼应,是典形的阴阳平衡、天圆地方、 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理念。</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不仅体现其深邃的中原文化的底蕴,其现实的社会功能也比较明显。</b></p> <p class="ql-block"><b> 一、 防御性。整座建筑仅有正门楼三个门可以出入。正门楼为二层建筑,白天有人站岗放哨,夜间三个门全部关闭,有人在阁楼值班。整座建筑的四角都有高达十余米的碉楼,昼夜有人暸望。院内中楼二边也有碉楼以防不测。正门楼上还凿有许多枪孔、炮孔。每当与外界发生纠纷,大门一关,用枪 、炮进行抵御。这种结构,除了御敌外,还用以防御野兽。这种防御性的建筑充分体现其自我保护的文化心理。</b></p> <p class="ql-block"><b> 二、封闭性。整个建筑群自成一体,由于围楼全封闭,所以在三堂的前后又发展出两个横向铺开的露天内院,又称上天街、下天街。上下天街是族人休闲孩童玩耍的公共活动场所,还有公共厨房、厕房、仓库和完整的排水系统。除了公用水井之处,家家户户屋内还设有水井。族人日出而耕,日入而息,过着自给处足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三、团结性。"我群意识"极为浓厚。"大万世居" 有大小房间约400余间,每间房之间都是相通的,两排房子通过廊庑、夹壁相通,同一排房屋间有门相通。客家人向来注重团结。直到今天,客家人还会把整个村的人当亲戚般招待,这跟客家人从中原历尽千辛万苦迁徙到岭南这一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不但在路上需要族人的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到了新的地方定居下来不免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械斗",更需要族人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种不分你我的传统体现在房屋的建筑上,逃避外人的追捕时,防御功能尤为突出。</b></p> <p class="ql-block"><b> 四、宗法制。客家人原为中原汉族,汉族历史上的宗法制度,在客家人建筑和格局面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保存。房间严格按照长幼尊卑秩序分配。中轴线上的房屋为嫡子嫡孙居住,庶辈按亲疏居于偏房。二百多年来居住于此的客家人自觉地遵守着这套祖宗遗留的嫡庶制度。虽然子孙满堂也决不会分家,房屋子不够就在院内增建新房。祠堂和中楼等建筑的屋脊是用瓦垂直堆砌而成的。据族人讲是恐后人家业败落时,尚可用于修补漏瓦之屋,可见祖宗用心良苦。</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在大万世居内,对客家民族及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有着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大万世居建筑还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这座建成于乾隆时期的客家围屋,在周围现代化建筑的簇拥中,向八方来客讲述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沧桑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不仅是大型古堡式客家围屋建筑,还是全国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方形客家围屋之一,至今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民俗和文化精髓。围堡前的禾坪(晒谷物和其他农作物用)和月池(通水田、河坜)就有九千平方米,月池有出水闸,池水可灌溉前边四块长方形肥沃的水田(现水田已变为大万广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月池</b></p><p class="ql-block"><b> 围屋承袭中国古建筑群“中轴线”对称轴的学说,以祠堂为中心,正大门-祠堂门-中楼门-龙心背连成中轴线,以此为对称轴,构成南北对称的多层复合结构。围堡形成“九天十八井,八阁走马楼”,即九条大街十八个大天井,八个楼阁对应回环,其建筑的科学性是客家围屋中当之无愧的典型的格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九天街布局</b></p><p class="ql-block"><b> 为纵六横三,中间有小巷,纵横交错,井井有条,街巷地面全用鹅卵石或灰沙铺成。“十八天井”是祠堂天井,标准的二房一厅以上的独户家宅都有天井,主要用于采光和排水。天井有地沟通天街排水沟,排水沟有涵管与围堡屋前月池相通。</b></p> <p class="ql-block"><b> 围堡内、外两重围墙,故形成八阁。四角有高三层的炮楼。外墙高8米,用黄泥、河沙、石灰和大石夯筑。</b></p> <p class="ql-block"><b> 正门是牌坊式楼门,门额“大万世居”赫然醒目,落款“乾隆五十六年立”。正大门飞檐翘角,门额镶嵌浮雕人物、飞禽花鸟,每一处的绘图动静相衬,栩栩如生,在客家围堡中堪称一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牌坊式楼门</b></p><p class="ql-block"><b> 正面的三个大门,中间为正大门,两侧为横大门(南北横屋用于居住,一层多为厨房,二层为卧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牌楼下小广场</b></p><p class="ql-block"><b> 牌楼下小广场牌楼下小广场牌楼下是可容数百人的小广场,昔日用于筑台表演,右侧是“曾氏一派祖”曾子巨型铜像。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en),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嘉祥县)人,孔子高弟,曾氏开派始祖。</b></p> <p class="ql-block"><b> 牌楼下小广场左侧是“端义公”巨型铜像。曾传周,字端义,宗圣70派,大万一世祖。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七月二十三日未时,终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九月十九日,享年86岁。</b></p> <p class="ql-block"><b> 牌楼下小广场,穿过牌楼是围屋的核心地带:宗祠,门楣上灰塑“端义公祠”四个大字,两侧有清晰可见的彩绘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端义公祠</b></p><p class="ql-block"><b> 祠堂为三进二天井二厢廊,祠堂内外,堂壁、堂梁的书法绘画、雕梁画栋、运笔工艺精湛。祠堂一进,俗称下厅,分别是天井、南厢、北厢。“光宗耀祖”木匾嵌于下厅正梁上。两侧墙上,原挂“解元”、“贡元”等木匾,文革期间遭毁。“南丰世泽”木匾嵌于背面。江西省南丰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故乡,族人推崇南丰祖先文化之恩泽。</b></p> <p class="ql-block"><b> 光宗耀祖木匾。一进天井,祠堂二进,俗称中厅,保留有光绪三十一年壁画和书法,中厅是开会议事的地方。“东鲁旧家”嵌于祠堂中厅正梁,表明本族先祖在山东,是“宗圣”曾子的后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鲁旧家木匾</b></p><p class="ql-block"><b> “赞政宏才”木制赠匾挂于左侧墙,落款为:“乾隆五十六年曾端义立”是清乾隆皇帝诰授,表彰惠州水患发生时,曾传周及其长子曾光斗(1753年-1837年)修身济世、大义疏财的善举。“急公好义”木制赠匾挂于右侧墙,落款为:“嘉庆二十四年曾光斗立”是惠州受灾人民赠曾传周,已表达敬仰之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祠堂三进,俗称上厅。</b></p><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堂号为“追远堂”,出自曾子语“慎终追远”,有追思祖先的优良品格和传承下来的寓意,是摆设先祖灵位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追远堂</b></p><p class="ql-block"><b> 祠堂上、中、下厅南北两侧是长廊式民宅,两头相通,中间有天井。祠堂后为上天街,是沟通内、外围场所,“魁星楼”设在旁边,是全围屋的制高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民居天井</b></p><p class="ql-block"><b> 内围墙东西阁楼的四周角顶筑有高出瓦面的“飞鹰”,两边中央筑有与屋脊齐高的“茶壶耳”造型,“茶壶耳”中间竖有一个“快耙”(山字形)直指云天,有避雷和装饰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天街</b></p><p class="ql-block"><b> 龙井,在西大墙内侧大天街南面,与南边第三条大街相对,龙井表面用麻石砌,井壁用青砖砌,井深约5米,井口约0.8米,泉眼大,即使在冬天,旱天全村都不缺水,水质好,清澈如镜,终年不枯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面侧门</b></p><p class="ql-block"><b> 在围堡南边左侧、北边右侧分别有三对和四对队旗杆石,是族人取得功名所得,现唯有两块隐约可辨“光绪”字样为原石,其他均为复制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旗杆石</b></p><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传统民情风俗唯舞麒麟、节日祭祖等尚沿袭传承,八音、中国武功等已失传。</b></p> <p class="ql-block"><b> 置身大万世居,探索悠远古朴、宏伟庄重的建筑风采,丰富珍贵文物,真实鲜活人物命运、历史事件。感受到有一股浓郁的客家氛围,体验到客家人的生活和习俗。</b></p> <p class="ql-block"><b> 深入大万世居,镌有“东鲁旧家”四字的匾额跃入眼帘。老辈客家人认为自己先祖来自中原,出身高贵。“东鲁”即山东曲阜,始祖是曾参,即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曾子。</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的大门上飞檐高挑,浮雕上的各式人物、飞禽花鸟雕画得栩栩如生。围屋有内、外两重围墙,外墙俗称大墙,用泥沙、石灰和大石夯建成,内外墙四角都有3层高的楼阁。这种城堡式“宝斗”形的建筑是客家人抵御外侵、防盗的实用主义建筑思想的体现,墙上古旧的枪眼,仿佛在向人们讲述客家人沧桑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继续深入,来到池塘的侧面,几级阶梯直通水底,阶梯旁的鹅卵石光滑舒适。几株小草从石阶与石阶之间的缝隙中钻出来,呼吸新鲜的空气。池塘后面有一个大门,拉开大门后,可以看到一堵破败不堪的墙,上面布满了青苔,看起来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继续往前走,到了端义公祠,一个美丽的六角宫灯进入视野。六角宫灯上有一些五彩缤纷的花朵,周围琳琅满目的雕花让游客们应接不暇。穿过雕花朱门,抬头一看,蔚蓝的天空吸引了我的眼球,几朵白云随风飘荡。</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虽然在众多的高楼大厦面前非常渺小,但它独特的历史美让人沉醉。这座古建筑不仅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也是深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客家人从古至今的变迁和奋斗,也见证了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历程。</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的每一块石砖、每一片瓦片都在讲述着它的故事。在这座巨大的围屋中,慢慢探访,追溯历史的渊源,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和岁月的沉淀。这里不仅是游客的打卡胜地,也是追求宁静与沉思的避风港。在喧嚣的城市中,大万世居成为了人们寻找一丝宁静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在游览大万世居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美学。每一栋房屋占地面积不过40平米,有天井、主房1间和偏房2~3间,在较大的偏房内还分成两层,有楼梯连接,结构较为紧凑。围屋四周还保留着巍巍的炮楼,彰显着儒家贵族特有的尊严,高高的围墙守护着千年不变的礼制。</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无论是从建筑层面来说,还是从文化传承层面来讲,足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经典之内,更是一个家族千百年来迁徙与安家的最好见证。当我们置身其中的同时,它仿佛也在告诉我们:从春秋末期巫公开姓至今,曾氏族人演绎了两千多年漫长的繁衍史,其悠远在各姓氏中是屈指可数的。</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它也见证了曾氏先祖的一段传奇创业经历,并启迪后人拼搏奋斗,在这个充满奋斗的城市,又仿佛是一种不断开创的精神的延续。</b></p> <p class="ql-block"><b> 参观大万世居,我内心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作为深圳市的最大的客家民居,大万世居以其独立的建筑构造、多样的生活情境、优秀的家风传承,成为客家人生活样板的“活化石”,给我们的这次参观带来了丰富的观感体验和巨大的内心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大万世居规模宏大,历史厚重,一路观赏,感触万千,敬畏先人们的智慧和敬天悯人的博大情怀,赞叹今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次意想不到的心灵冲击和文化滋养,是一个值得参观体验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参观大万世居,是一次充满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滋养的心灵之旅。大万世居的规模宏大和历史厚重,让我们在观赏过程中感触万千,对先人们的智慧和敬天悯人的博大情怀感到敬畏,同时也赞叹今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文化传承的深刻体验,让我们感到不虚此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