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楼——阅江楼

ncz

<p class="ql-block">  仪凤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又称兴中门,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与绣球山之间,坐东朝西,与钟阜门在不足一公里的地段项背而建,呈龙凤呈祥之形胜,现为 阅江楼景区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仪凤门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因取有凤来仪之意而命名为仪凤门。2006年,仪凤门复建,两侧城墙重新连接。2012年,南京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仪凤门所在的南京明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位于南京鼓楼区狮子山巅,扬子江畔,饮霞吞雾,三面有明城墙,下有护城河环绕,形成“水包城,城包山,山拱楼”的气势,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之一。也是阅江楼景区的主要景点、国家4A旅游景区、新金陵48景之一,有“江南第一楼”之称。</p><p class="ql-block"> 阅江楼隐喻阅江揽胜之意,主楼通高52米。外观四层暗有三层,共七层。碧瓦朱楹、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与武汉黄鹤楼、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p> <p class="ql-block">  南门竖立一座石牌坊,牌坊上镌刻“阅江揽胜”四个大字,为李啸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景区南门前的门额上悬挂着“南门”两字的匾额,在其门柱上有副楹联:“登楼阅世抚今追昔,望江怀古鉴往知来”,为李瑞环先生题写。2001年9月16号,李瑞环先生一行登楼视察时,为阅江楼题写。</p> <p class="ql-block">  照壁上“狮岭雄观”为言恭达题写</p><p class="ql-block"> 清初,一南京籍山水画家高岑,他对家乡山水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画的《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中,有处是卢龙山。高岑把卢龙山景致取名”狮岭雄观”。从此狮岭雄观就出了名,到了民国初年,画家徐行敏和李诚斋画的《金陵四十八景图,》。“狮岭雄观”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座牌坊矗在阅江楼南上山步道上,牌坊上的“江南第一楼”五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尉天池的墨宝。坊联“千古江声留夕照,九天楼影俯朝飞”。</p> <p class="ql-block">  狮岭阅江 洪武六年(1373年),天下大定,以应天(今南京)为中心,“西南有疆七千余里”,东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南亦如之,北际沙漠,与南相符。是年秋日,朱元璋率大臣徐达,刘伯温,宋濂等登临卢龙山(狮子山),感大江东去、爽气西来,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气象,拟建阅江楼于山顶,是以察奸料敌,威震四方。</p><p class="ql-block"> 这座青铜浮雕高2米,宽8米,由当代雕塑大师吴为山所作,是全国最大的青铜浮雕。</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广场前门楼上悬挂“政通人和”的匾额为武中奇先生题写。“政通人和”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开篇之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于作文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门楼前柱上有一幅楹联“狮梦醒来顶天立;龙吟远去博海飞”,为陈仲明先生书写。</p> <p class="ql-block">  明史金陵碑廊 在阅江楼右侧,建有一座百米飞檐长廊,长廊的隔墙上镶嵌着近五十幅黑底白线的石碑雕刻。是南京市政府于2007年在阅江楼景区内建造的明史碑廊,碑廊上的碑刻是从明代历史中选取48个典故,包括龙江战役、郑和下西洋、汤显祖与牡丹亭等流传很广的故事,撰写文字由南京著名画家殷作安先生设计图稿。黑底白线的石碑雕刻记载着大明王朝两百余年的历史,再现了明朝在金陵发生的历史文化故事和民俗生活。</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记》碑亭 石碑是整块汉白玉石料雕成,产于北京房山。长4.8米,宽3.1米,重达15吨。石碑的两面镂刻着两篇不同的《阅江楼记》,朝南面的一篇是朱元璋亲自撰写,北面一篇是元末明初大文学家宋濂撰写的。</p><p class="ql-block"> 宋濂撰写的《阅江楼记》是“遵命文学”,全文共568个字,字字珠玑,辞采华茂。首先介绍了金陵这个“帝王之州”的形势,然后引出狮子山和阅江楼:“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蟠绕其下”。上次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赐嘉名为“阅江”云。意思是在京都的西北有座狮子山,长江像一条彩虹蟠绕在它的下面,因它地势险要,雄伟壮观,因而皇帝下诏在其山巅建楼,并取名叫“阅江”。文章的重点笔墨放在借阅江楼对一代帝王朱元璋歌功颂德。</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写的《阅江楼记》。这篇楼记共有1198个字,写得思路开阔,气势雄伟,文字秀美。在写狮子山阅江楼时,山水市烟兼纳,动静结合,优美之极。碑刻上的书法皆由当代著名书画家席时珞创作的,字体飘逸,犹如行云流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观江亭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就任北伐军总司令,带领革命军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做坚决斗争,以彻力底推翻清朝统治。</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在北伐军总参谋长黄兴陪同下,冒着隆冬严寒,多次登临狮子山,查看炮台,深入地道,对险要处的防御、炮位的坚口情况,进行一一查看,布置极度为周妥。</p><p class="ql-block"> 北伐军首战安徽、再战宿州、三战于滁州,三战三捷,保卫了新的政权。</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造记 阅江楼高52米,建于海拔78米的狮子山顶峰,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明四暗三共七层,楼名为著名旅美教育家、科学家,百岁老人顾毓琇先生所书。与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并称四大名楼。</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鼎——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重4吨,鼎上刻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荡,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第一𠆤字连起来念,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p><p class="ql-block"> 鼎:乃国家之象征,祭祀之重器。阅江楼鼎重四吨,青铜铸就,为中国之最。</p> <p class="ql-block">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600年”。是南京 阅 江楼六百年风雨沧桑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在卢龙山指挥八万伏兵大败陈友谅,为建立大明皇朝,定都南京奠定了基础。朱元璋称帝后,于洪武七年(1374)再次登卢龙山,感慨万端,意欲在山上建座高耸入云的楼阁,以登高望远,察奸料敌,威慑四方。于是他撰写《阅江楼记》,并将卢龙山赐名为狮子山,又令众文臣每人撰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至为上乘,与朱元璋《阅江楼记》一道流传于世。朱元璋在《阅江楼记》中阐述了建搂缘由、功能、式样等,阅江楼依据朱元璋的设想,已经动工建设,打下了地基。但后来迫于当时生产力低,经济力量弱,加上连年战争等种种原因终未建成。</p><p class="ql-block"> 199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直到2001年9月阅江楼正式竣工建成,从此结束了600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楼阁没计整体成“L”型,分主楼与两翼。两翼均以歇山顶依次递降,屋顶犬牙交错,高低起伏,形成跌宕多变的优美轮廓线,主翼面北,次翼面西,形成独特的犄角造型。主楼位于两翼转角处,外观四层,暗三层,采用十字脊屋顶。阅江楼的屋面采用黄色琉璃瓦,以綠色琉璃瓦剪边;门窗采用木结构,按照明代宫廷风格制作;廊柱、门窗呈土红色,古色古香,楹梁、斗拱绘有彩画纹饰,斗拱青绿叠翠,色彩典雅绚丽。</p><p class="ql-block"> 阅江楼的楼顶檐下悬挂匾额,楼的东面和南面,分别有顾毓琇先生和尉天池先生所书的蓝底金字“阅江楼”匾额,西面和北面分别有“俯领吴楚”和“𠗕空阅世”匾额。</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主体建筑同大牌楼、主山门、碑廊等共同体现了“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廉凤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的楼阁意境,整座建筑矗立在汉白玉须弥平台上,具有鲜明的明代古典皇家气派。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斗拱、椽、屋基层等构件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有大小斗拱800余只。门窗装饰全部采用木结构,按明代宫廷建筑风格制作,做工精细,楼层为双层木地板,地面、回廊及平台栏板均采用花岗岩。顶楼盘龙藻井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直径两米,用金波包裹而成;楹梁、斗拱彩画纹饰按皇家园林建筑要求和明代彩绘图样绘制。</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的底层,最值得看的是一椅一壁一匾。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生动形象。龙椅背后的金字靠壁,镂刻着朱元璋所作的《阅江楼记》节选,由席时珞先生书写。两侧有一幅金底乌字㨕联:“统万马,麾千军,功成百战言信;一九州,宁四海,国瑞双悬日月明”。题款“南京钟振振撰/岭南陈永正书”。</p> <p class="ql-block">  在一楼的两侧悬挂有两幅蓝底金字横匾:“治隆唐宋”(康熙所书,真迹位于中山陵景区的明孝陵。康熙南巡时,对明洪武、永乐年间国家强盛状况颇有感触,题写“治隆唐宋”,意为明初之治超过了盛唐宋代)和“得水载舟”(唐太宗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复舟”,朱元璋总结了以往的历代盛衰历史经验,将“得水载舟”作为明代统治者的座右铭)。</p> <p class="ql-block">  在阅过楼的二楼以明文化为主题,分“统一,开放,发展”三大主体,分别展示了明朝16位皇帝造像,排在前几位的就是郑和所经历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同时还展示了明朝的灿烂文化,有明朝版图、名家书画、科学技术,详尽地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p> <p class="ql-block">  唐寅“落霞孤鹜图”(仿真壁画)</p><p class="ql-block">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江苏苏州人,才情横溢,文章诗句书画样样精到,自刻有“江南风流第一才子”印,山水人物俱佳,或细润秀雅蔌苍劲活泼,或婀娜娉婷。</p> <p class="ql-block">  四大名楼(双面绣地屏) 《四大名楼》以雄伟的御江楼为景,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构成一副秀丽壮观的图画。画面以传统的双面绣制作,针法精细,层次丰富,堪称双面绣艺术的经典之作,作品由江苏爱涛艺术精品有限公司设计制作。</p> <p class="ql-block">  三楼大厅的百狮台为镇楼之宝,百狮台和12张椅子均用最好的红木制成,共有106只狮子,连同景区内形态各异的553只石狮,共有659只狮子,形成了“群狮闹狮岭”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  蟠龙藻井系整根樟木刻制而成,沉香浓郁,形象生动,威武雄壮,具皇王家气派,尽显古都特色。龙身由24k纯金装裱,阅江楼顶部内外共耗用24k纯金11公斤,由中国著名的南京江宁金箔集团制成金饰,使藻井及楼顶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三楼有巨型瓷画一幅,名为“郑和下西洋”,画高12.8米,宽8米,是国内最大的景德镇瓷画,其内容反映了从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历史。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详细描述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阿拉伯朝觐圣地,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和开展商品贸易的盛况,全景式的描绘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如建造宝船,科学航海,征服海洋,和平外交,睦邻友好,传播文明,平等经贸,文化交流等盛况,反映了明永乐皇帝建造“静海寺”、“天妃宫”等建筑为郑和航海祈求平安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另外厅内有一条复制的郑和宝船和一个锈迹斑斑的巨大铁锚,这两件实物生动具体地证明了南京是郑和下西洋主要造船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滨江而立,位于长江转弯处,是观赏大江风光的最佳之处。长江由南向北到南京下关后,转向东流(夹角130度),其转折点恰好是阅江楼能两面观赏长江风光,放眼远眺,浩瀚的大江风光和南京长江大桥一览无遗,背江而望,金陖全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静海寺位于南京鼓楼区仪凤门外,北倚狮子山,东接天妃宫,西临护城河,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是明朝十大律寺之一,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现已列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寺名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明清史规模宏大,殿宇林立,气势恢宏,号称“金陵律寺之冠”,“金陵八大寺之最”。供奉郑和从西域带回来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物品和奇花异木的活株而敕建。静海寺屡遭战火,历代均有修茸,扩建终成今制。</p><p class="ql-block">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议约地,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2012年11日,南京静海寺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  在阅江楼景区内山门广场南端照壁上的“狮子山”三个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手书。</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风景区总面积31公顷,其中水面占1/3,陆地占2/3,綠化覆盖率达85%。景区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亭、五军地道、古城墙、地藏寺、五色土、静海寺等30余处历史遗迹,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国家4A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这座高大树雕塑是明太祖朱元璋“牵马出征”图。朱元璋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但他的祖籍却在江苏句容。他爷爷为了逃避沉重的劳役之苦,全家迁居当时的泗州(今泗洪县),后再度迁居安徽凤阳。朱元璋出生在凤阳县,少年时是个放牛娃,父母双亡,17岁时在老家皇觉寺当和尚糊口,25岁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并娶郭子兴义女马氏为妻,朱元璋27岁时被郭子兴病故,朱元璋成为军中统帅。28岁时(1356年),他率领属部打过长江,攻占南京。1360年在狮子山指挥8万伏兵,打败了陈友谅40万人马,确立了“群雄之首”的位置,1364年当上了“吴王”(历史上称西吴),1368年君临天下,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从加入农民起义军到大明王朝建立初,征战了二十年时间。这座雕像是朱元璋半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此青铜雕像为雕塑家吴为山创作。</p> <p class="ql-block">  南京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立碑文以纪念狮子山公园落成。《狮子山公园记》中文字为常国武先生书写。</p> <p class="ql-block">  狮子山山门在狮子山阅江楼景区的东λ口处,为一明清风格的建筑。廊柱对联为“已见河清海晏”,“犹闻狮吼龙吟”是启功先生手书。 内楹联“溯东晋,历朱明,旧梦千年风雨过;濒长江,穷碧海,新天万里画图开”为江苏国画院赵绪成院长书写。</p> <p class="ql-block">  卢龙胜境 照片后面广场大道中央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斗拱结构加彩绘。牌坊上是书法家武中奇96岁时手书“卢龙胜境”是个金色大字。狮子山古称“卢龙”,因东晋开国皇帝景元帝司马睿当时定都建康,他看到建康城北狮子山形势险要,似塞北的卢龙(现长城喜峰口附近的卢龙寨),因而命名“卢龙山”。</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景区狮子山山门前有一对目前中国最大石雄狮,高4.8米,总约30吨,用苏州金山石整块雕刻而成,风格为明太祖时期,并按照盱眙县明祖陵的守门狮子刻制。两只雄狮气势雄浑,具有皇家气概。</p> <p class="ql-block">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 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和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和记忆。</p><p class="ql-block">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关键节点,上层为公路桥,长4589米,宽15米,可䆟四辆卡车并行,两侧各有2米宽人行道,是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是沟通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宽是14米,全长6772米,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大桥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正桥九墩十跨,长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通航净空宽度120米,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过5000吨级海轮。 </p><p class="ql-block"> 该桥至1960年开始施工至1968年底建成,用钢材近10万吨,水泥100万吨,耗资人民币二亿八千万元。 </p><p class="ql-block"> 南京长江大桥作为首座我国工人阶级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大型桥梁,将永载史册,留下永恒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  长江大桥是南京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中国的辉煌,也是著名景点,被列入新金陵四十八景。从1970年~19 93年,先后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此观览的国内外游客更是难以计数。1968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23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五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  桥的南北各有一对大桥头堡,高70米,宽11米,顶端为高5米,长8米的钢制“三面红旗”呈飞跃前进状,象征50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跃进和总路线,三面红旗的桥头堡在建成后风靡全国,被多次模仿。堡内有电梯通向桥下的公园、铁路桥、公路桥和堡顶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  小桥头堡位于大堡向引桥方向68.7米处,两侧各有一组高10米的工农兵等五人塑像。即工、农、兵、学、商,具有典型的文革文艺风格。</p> <p class="ql-block">  南京大桥公园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南京长江大桥南北桥头堡下,由南堡公园18.5公顷,北堡公园4.2公顷,桥区绿地17.3顷组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