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郎诗歌手记(伏尼契手稿)之二

渔郎

<p class="ql-block">渔郎诗歌手记(伏尼契手稿)之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什么去写诗</p><p class="ql-block">渔郎(辽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器决定作战方式,环境选择不同的武器。更多的时候,我们总离不开习惯了的武器,并试图拿着始终不变的武器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战场。诗歌创作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诗歌创作的武器是什么?战场又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武器主要是指语言、认知和审美倾向。</p><p class="ql-block">而战场是指题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用思想去写诗,用态度去写诗,用感情去写诗,用兴趣去写诗。这个问题挺重要,不但影响着写作结构、手法,也会影响写作风格。这些都是武器,在面临不同战场的时候,要拿起不同的武器。如此才能赢得战争,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孙悟空打仗的时候不仅仅使用金箍棒,有时也会借用敌人的武器降妖伏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去时</p><p class="ql-block">渔郎(辽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歌创作所写的东西都是过去时,即便是有些抒发的感慨,也是对过去的感慨。似乎这种过去时,所经历了时间,回甘的效果才越突出出来。</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过去时的特点,第一,过去时才能使人对所发生的事物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样的状态可以避免人处于懵懂状态。第二,过去时有充分的时间将客观与主观融合在一处,使情感进一步发酵。第三,过去时有利于抽出事物的条理,并对事物进行梳理和选取。避免了因情绪因素的介入,而产生的杂质。</p><p class="ql-block">条分缕析,逻辑感也有了,这个时候也就瓜熟蒂落开始采摘了。</p><p class="ql-block">不过,过去时终有个度。刚刚离开时,尚未摆脱当时的多因素袭扰,沉淀不足,杂质多,味道不纯正。离开过久又容易被时间“氧化”,没了兴致。如何刚刚好,是因人而异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逻辑</p><p class="ql-block">渔郎(辽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允许意外,但总有合理的一面。一切表现指不定何年何月就埋下伏笔了,就等着一个由头把它拎出来。不可理解的是怎么都说不清,这到底是语言问题还是胡编的?</p><p class="ql-block">所以就只能说这不讲逻辑,现实的或者思维的。</p><p class="ql-block">说逻辑,主要指现实可能性。</p><p class="ql-block">已经为现实所印证过的事物,都应该是可复述的。不论正史野史或民间故事,只要不是胡编乱造,都可以随意拿出类似的例子来佐证其可行性。而古灵精怪之类,也找到某一侧面的合理性来支持。</p><p class="ql-block">所谓的不讲逻辑,就是找不到佐证材料。</p><p class="ql-block">合理,它的阈值是经验和常理,也包括科学成果及预测。</p><p class="ql-block">假如无法自圆其说,只能是意识碎片,远远构不成一个作品,或者说不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切入点</p><p class="ql-block">渔郎(辽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切入,是此向彼的体或运动状态的穿插并入行为。而切入点是指向彼切入的起点和重点,目的是以便更有重点、更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和分析。</p><p class="ql-block">在诗歌创作中,之所以重视切入点问题,主要受控于主题。然而有了主题,未必能顺利写出来,一时不知如何下手,或不知从哪里开始,这里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办法找到切入点。</p><p class="ql-block">第一、小处介入。</p><p class="ql-block">在宏大的事物面前,放下全面概括义务,抓住一个细节来反映宏大事物的某一侧面即可。</p><p class="ql-block">第二、点位介入。</p><p class="ql-block">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隐含不同诗意,根据主题选择点位,是直接进入的关键。</p><p class="ql-block">第三、带资介入。</p><p class="ql-block">这是比喻的说法,我的意思是带着某些想法或故事插入另一事物。</p><p class="ql-block">每个议题的产生,都是有缘由的,能够提纲契领,在要害处下手才是关键。有时需要割舍大篇铺垫,单刀直入。有时截取一个横断面下手,一步进入现场。</p><p class="ql-block">不同主题不同切入点,怎么写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灵感</p><p class="ql-block">渔郎(辽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灵感具有一定神秘性,是具有通灵能力的人接受了某种暗示之后,在某方面获得了进展。</p><p class="ql-block">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即相约不来,又不约而至。</p><p class="ql-block">通常我们说灵感,主要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特点上看,纯属感性(直觉)思维的结果。</p><p class="ql-block">感性(直觉)思维,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思维方式,在理性思维被不断强化情况下,也没能使感性(直觉)思维边缘化。从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上看,若想高级智能化,必须向感性(直觉思维)靠拢。</p><p class="ql-block">再说灵感,我们应去除神秘性面纱,还感性(直觉)思维以本来面目。</p><p class="ql-block">回到在诗歌创作上,一个成熟的诗人会经常迎来“灵感”的光顾,妙语连珠,佳作不断。而一个从来不喜欢创作的人,恐怕一辈子也不存在“灵感”降临现象。</p><p class="ql-block">怎么说呢,事不关心便无从谈起,只有日思夜想的人,才有可能被“灵感”点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境界</p><p class="ql-block">文/渔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闻修真者的修为境界有闻道期、开光期等等……最后渡劫成仙。认知上有四层境界,分为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推及各行各业各学科领域修为到不同程度都是有不同境界的。</p><p class="ql-block">所谓的境界不过是在某方面浸淫时间久了,思考有了深度,认知有了广度,实操有了熟练程度而已。</p><p class="ql-block">写诗写的如何,也是需要比较的。比什么?难道是比用词,比立意,比意象,比结构,比切入视角,比调性气质,甚至比轰动效果,比涨粉速度吗?究其根本,最终比的还是境界。</p><p class="ql-block">诗的境界是什么?本质上还是诗人的境界。那么诗人的境界是什么?不外乎诗人的综合素养的修为。</p><p class="ql-block">概念比较模糊,说起来却有几个方面的体现。</p><p class="ql-block">第一、见识。俗话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写诗的人,必须经常博览“群诗”,才能找到分辨好坏作品、区分不同风格的感觉。读三行而知取舍,品一遍而知风味。累积了这些见识,不但练就火眼金睛,也能提高自省能力。一旦写的不对路,知道马上修改。</p><p class="ql-block">第二、亲历。俗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里强调的是到达,不能听别人说。书本固然重要,对于写作者来说,没亲身经历,写出来就没那个味。想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有了实践经验,才能出真知。现场的作用,胜过最详细的描述,某种意义上说,行千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尤其对写作者来说更是如此。当然也不能忽视万卷书的作用,那毕竟是无数智者的精华。</p><p class="ql-block">第三、沉浸。以诗歌创作来说,有了感觉后需要转换成文字,变现的过程需要对感觉进行梳理。感性思维是综合感受的处理过程,有时一挥而就,有时需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一时不可得,支枕大睡,做了一个梦,梦中忽惊起,大作成矣!有时憋不出来,就放一放。沉淀如酿酒,时间会帮你进行化合反应。</p><p class="ql-block">第四、止观。即感受、调整、过滤、净化。既是一个消化过程,也是再出发的过程。既是物我相融的过程,也是物我两忘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最后才是显性的东西,可以从呈现的境界上比出通透、格局、简约和品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具象思维</p><p class="ql-block">文/渔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具象是指具体的,不抽象的。而具象思维是个体对其意识中的物象资料进行有目的加工(构建、运演、判别)的操作活动。具象思维也称形象思维。不过在探讨此类问题的时候,“具象”更具客观性。</p><p class="ql-block">扩大视角看,思维主要有三个方式,即具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灵顿思维(这种分类法是由钱学森先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首先提出来的(见钱学森主编的《关于思维科学》)。</p><p class="ql-block">比较而言,中华民族似乎更擅长具象思维,这一点从象形文字的创造与演进历史就足可证明。中国古代产生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易经理论,都是这种具象思维的产物。</p><p class="ql-block">这种思维方式尤其擅长在文学创作方面,也使得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繁荣的文学现象。“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这样的妙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格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的意境,无不是具象思维所产生的奇迹。</p><p class="ql-block">当下现代诗歌创作中,一些优秀的作品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大多归功于具象思维。所以学好用好具象思维,不但可以较快提升写作能力,也可以让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乐趣。</p><p class="ql-block">具象思维为什么更适合诗歌创作?因为具象及具象思维更适合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这种生理性刺激的信号,可以直接把读者带入“场”,形成内心的波澜。也容易调动读者对具象的个体经验,从而产生无限联想,同作者一道共同完成由一首诗建构起来的艺术空间。</p><p class="ql-block">另外,具象思维也会带来具象运动,致使形成由此产生的自主动作,让作者不能控制,反而被作品所控制,使作者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让作品与作者一起欲生欲死。这也是创作过程带给作者的极大乐趣。</p> <p class="ql-block">说细节</p><p class="ql-block">文/渔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节不是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它是构成整个情节的最小单位,并且是关键性存在。是对事物本质判断的证据性资料。</p><p class="ql-block">诗歌作品中的细节往往是心理活动变化、事物发展走向、自然景物诗性等的关键描述。细节性质看,具有短暂性、可感性、关键性特点。</p><p class="ql-block">一个有经验的作者,善于发现这样的细节,抓到要点,只需三言五语就能说到点子上,就能扭住神髓使出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事物是由众多个细节所组成,每个细节就是一个单元部件或材料,但每个细节是不同的,作用也不同。我们要选取的细节是符合创作主题的,所以要选得精准,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细节选取乱了,这首诗就容易出现主题不明晰、杂乱不净,主次不分等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张力</p><p class="ql-block">渔郎(辽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力一说首先来自物理的力学概念,是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其次应用于其它学科而使用的所谓张力,都是引用了这一概念,是一种比喻。</p><p class="ql-block">张力是一种力,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力的互相作用而产生,特点是相互作用而不突破极限。是一种斗而不破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把张力当作一种效果,那么这种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构成张力的两种互为矛盾的力。而为了维系这种效果,必须控制或拿捏两种力的力道。</p><p class="ql-block">事实上,所谓张力效果就是一个对立统一体的效果。相对立的两个力都是可变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p><p class="ql-block">我们讨论张力,偏重于讨论张力效果,这更接近于我们讨论的目的。由此张力效果才对文学效果描述具有意义。</p><p class="ql-block">对于语言艺术而言,张力效果也是某种契机下我们所追求的。</p><p class="ql-block">张力效果的应用,可以是事物状态的程度把控,可以是事物性质的把控,也可以是情绪、心情、感觉、感受的把控。控制过程由语言来完成,所以强调语言在进入实操中的恰到好处。张力效果没有统一的样式,但大体上这种感觉就是含而不露、适可而止、引而不发、模棱两可、是不能揭开窗户纸的暧昧,是过犹不及和功亏一篑中间的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跳出张力看张力,一般来说具有张力的语言都是比较简洁的,神意气尽在寥寥数语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主体意象</p><p class="ql-block">渔郎(辽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意象,就是在主观意识中,被选择而有秩序的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它是心象与物象的结合体,前者偏于主观,后者偏于客观。是艺术创作形象思维的必然产物。</p><p class="ql-block">一首好的诗歌,让人过目不忘,除了他的思想性,语言新颖和陌生化等带来的冲击,还有就是意象建立。一首诗中可能会出现多个意象,不过主体意象却只允许一个。</p><p class="ql-block">主体意象是指一首诗中最主要的意象, 也是作者耗费精力最大,通过精心铺垫与塑造而确立的。之所以一首诗,只能允许一个主体意象,这与一首诗,只允许一个主题是分不开的。主题与主体意象相伴生,也是意和象的相互成就。</p><p class="ql-block">有些好的作品令人掩卷长思,或绕梁三日或三月而不知肉味,都有赖于主体意象的成功塑造。比如张枣《镜中》的梅花,刘年《英雄》的粪球,张二棍《旷野》的兔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歌向下</p><p class="ql-block">渔郎(辽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上善若水,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说水往低处流,它有一个去的方位,就是向下。不过这个说法容易被上半句“人往高处走”带偏,似乎向下去就是自寻堕落。非也,向下是本性使然,是一条更舒坦的道路。话已说到这个份上,我就顺便说一说诗歌向下。</p><p class="ql-block">向下,更主要的是依照本性而为,是诗写者依照本性所要表现表述表达的方向。人的本性一定从心。诗人的本性必须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并遵循此基础上确立的所有原则和立场。如此才是向下,才合于道,才是水往低处流和上善若水。</p><p class="ql-block">先说立场,就是不离本性,所言只代表自己。这不是强调个人主义,不是突出小我。不搞自我牺牲,不进行道德绑架,不以善恶对立场进行评判。此立场非政治概念,非宣泄欲望,只针对写作动机的讨论,而非对作品的评判。</p><p class="ql-block">再说原则,也是对向下操作方法归纳。</p><p class="ql-block">第一,向下。即无一不遵从本性,无一不体现真我,无一不俭省。</p><p class="ql-block">第二,不争。即无一字虚妄,无一字虚荣,无一字论短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雅俗</p><p class="ql-block">渔郎(辽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雅,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上得了台面,可以在高层场合露脸。第二、合乎规矩,不犯忌。第三、谈吐不俗。</p><p class="ql-block">写诗如果符合这三点,可以说是雅。总体来说,雅是令人愉悦的,也是受到制约的,体现了对世界架构的敬畏,对受众的尊重,对所行之事谨慎。</p><p class="ql-block">假如我们任由人性的放浪,无限追求自由,必然遭遇反噬。</p><p class="ql-block">诗歌创作本是斯文之事,变成了所谓自由求异先锋的秀场,只能在小圈里互动,岂不哀哉。</p><p class="ql-block">话说回来,世事变化,风俗也在变,有些陈腐已经不合时宜,求新求异代表了时代进步。在与时俱进时就当仁不让,成破利害自有一番斟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流传的迷信</p><p class="ql-block">渔郎(辽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怎样看待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p><p class="ql-block">通常大家认为,好作品都会流传下去,因此凡是能流传下去的作品,都是好作品。如果迷信了这一说法,那么就无需辨别了,说好就是了。</p><p class="ql-block">然而我却有不同观点,即流传下来的未必是好作品。这需要进一步辨别流传和好作品的本质在哪里。</p><p class="ql-block">所谓流传,就是经过几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依旧被后人所记得。一旦遇到相关的环境刺激就容易被人想起。</p><p class="ql-block">不可否认,能够流传至今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佳品。这些作品有非常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容易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能流传至今的作品都是好作品。</p><p class="ql-block">而所谓的好作品,正如上边已经提到的,应具备非常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然而流传下来的有些作品,并不一定具备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如果称之为好作品,真是勉为其难。</p><p class="ql-block">那么,作为这些牵强的作品,怎么会流传下来呢?</p><p class="ql-block">我想无非有两点,一是它的史学价值,二是它的标志价值。</p><p class="ql-block">比如在史学研究上,碰巧这个作品当中提到了当时的重要史实。</p><p class="ql-block">比如在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正在转变当中的过渡性作品。他提供了一个样本,是相关研究具有标志意义的关键的证据。</p><p class="ql-block">说点别的吧。</p><p class="ql-block">一把锤子可能在市场上值五块钱。而一旦当成了法庭证据,犯罪嫌疑人可能花500万来收购这把锤子。</p><p class="ql-block">不是因为锤子好,而是锤子还有别的用途。由此看,所谓的流传迷信,就可以一锤子砸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