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泽的美篇

思泽

<p class="ql-block">览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之所以被称为“外三关”,是因为在元朝之前,三关所连接的长城是由塞北进入中原的一道屏障,而雁门关素有“中华第一关”之称。</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最初是为防备匈奴入侵修建。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一支强悍的游牧民族,起初屡犯战国时期弱小之赵国。赵灵王即位后实行军事改革,仿效匈奴学习“胡服骑射”,军队战斗力大为增强,可与之匹敌;加之在险要的雁门设置关隘,依托屏障的保护取得若干年的和平安定。汉、唐、宋时期,这里同样成为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王朝的关隘。直到元朝一统天下,随着中国各民族统一国家的逐步形成,雁门关的防卫功能随之丧失,成为塞外与塞内一个繁忙的边贸商品交易场所。</p><p class="ql-block"> 不用军事防御了,雁门关连接的长城,烽火台,城墙,战死者坟墓,驿站等,虽有损毁,但遗址尚存,经过前些年的修缮,再现了它们原来的历史面貌,同时发掘出来很多故事,增添了导游的谈资,也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我们也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有三个门,即北门、地利门和南门。不过来此游览的人,一般都是从高速公路下站后从北门进入,因为比较平坦好走;而从南门进入的很少,因为这边路面陡斜,要爬相当长一段坡。由于不了解这个情况,我们从原平市宾馆出发时,导航指向南门,虽舍远求近,却舍平求陡,苦了我们这些老年人。</p><p class="ql-block"> 但我们并不气馁,照常行进,依次从容不迫参观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也许正是由于路面陡斜,从南边看雁门关,愈显险要壮观,砖石砌就的城墙高耸,阁楼上“中华第一关”五个字格外醒目。临近南门,仍保留着原来的一小段路面,凹凸不平,深深的车辙清晰可见;还有三辆残缺不全的古代马车。城墙左边,矗立着“世界文化遗产雁门关长城”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雁门关”两块石碑;右边是碑林馆,有头十块碑,字迹模糊不清。碑林馆上面,有镇边祠,祠内供奉着杨家将的塑像,有杨业,杨延昭和出家的杨延德等;下面,是雁门关驿站,里面有一排丁字形窖洞11孔,窑洞古朴大气,分为帝王洞、将军洞、公主洞和雅士洞,经此路宿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据介绍,先后有22位帝王、22位将相、五位公主在此人休憩。其中有巡边的汉武帝,出塞的王昭君,从延安去西柏坡的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穿过南门往北下坡约50米,是雁门关地利门,实际上是中门,“地利”二字为武则天所书,字体敦厚有力;往下二十余米,就是雁门关北门了,城门上方,镌刻“雁门关”三个字,笔力雄健,不知何人书写。城门两边镌刻一副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地利门与北门之间,是瓮城。均为2010年修复。</p><p class="ql-block"> 登上城墙阁楼,往西,有修复的一段明代长城,约一公里,蜿蜒陡斜,包括烽火台;往东,高处是战死者几排石砌的坟墓,碑亭,也有长城烽火台,与西面长城连接,形成闭环。长城内有养马池,粮草库、军营等,均为近年来修复。</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有的往东,有的向西,有的朝北,四处观望,拍摄,用心留下自己喜欢的图片,同时也把浅浅的脚印,留在了古老的雁门关,最后仍从南门挥手告别。</p> <p class="ql-block">古代军车</p> <p class="ql-block">古道上的车辙印</p> <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碑林馆</p> <p class="ql-block">驿站窖洞</p> <p class="ql-block">公主窖洞内昭君出塞挂图</p> <p class="ql-block">北门</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城门阁楼楹联</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修复的一段明长城</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东面塔</p> <p class="ql-block">从烽火台上俯视城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