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的“国清寺”

袁善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月二十六日,我们从仙居滴水丹屏民宿行程100多公里,赶往著名佛教天台宗发源地“国清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清寺位于浙江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初名为“天台寺”。寺庙建于隋朝开皇十八年,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对佛教从没有研究 。但知道台州“国清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和中外关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李连杰的成名之作《少林寺》的大部分取景就在这里。既然来到台州市不能不去看看这座神奇的寺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兴唐寺》里的诗句。国清寺出现在李白的诗歌里,出现在隋朝的历史长河里,带着仰慕与崇拜,如今出现在我们的眼睛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所以称其为神奇,是因为国清寺深藏于幽谷之中,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沿着林荫大道向前,国清寺前“隋朝古塔”就映入眼帘,历经1400年的“隋塔”依旧挺拔纤瘦,丰神俊逸;屹立千年,不动如山。“隋塔”是国清寺标志性建筑物。因不对外开放,只能远眺观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清寺香火很旺,故门前也没有人拉你算命。作为驰名中外的“国清寺”理应保留避世独立的修行态度,坚守佛门那应有的清静。但此行却让我们大跌眼界。国清寺大门前的林荫大道各种车辆来来往往,汽车的鸣笛声,人群的喧闹声 “声声入耳”。真不知道是夸香火旺、财源滚滚,还是凌乱不堪,有辱斯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清寺门前有一排小塔,名为“七佛塔”,也叫“迎宾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在全国众多寺院中很少看到这种具有唐代风格的“迎宾塔”。据说日本著名的“国东塔”就是以“国清寺”的七佛塔为祖形而建造。塔旁有一些窈窕淑女穿汉服在“七佛塔”前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佛塔上方有一块方形墓碑是唐一行禅师的衣冠冢。是全国目前仅存的一座一行禅师衣冠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过一座两边长满青苔呈拱形砖石小桥,迎面“影壁”赫然刻有赵朴初题写的“隋代古刹”四个大字。加上光影,基本就是妥妥的历史了,隋代以来千百年间这里的风风雨雨 ,倒塌又重建,看新似旧,只能在时空中及光影中看历史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拐进“国清讲寺”门槛,便是标有“国清寺”三个大字的入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国清”二字寓意国家清明,天下太平的美好祈福。不得不说,这里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那是“天台宗”。这里曾诞生不少有名的高僧,包括被后世尊为和合二仙的寒山、拾得(寒山、拾得是著名的隐僧)。而济公和尚更是家喻户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刚跨进寺院山门,经过两尊“哼哈二将”,因烧香游客太多我们一行人很快被挤散,可惜无法请到讲解员讲解,去深入了解“国清寺”里里外外的历史与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清寺中的“雨花殿”据说是天台宗祖师,智能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华经”的地方。因精诚所致,感动天庭,天上下起了法雨天花,故得此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雄宝殿是国清寺的核心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雄宝殿前有座圣寿无疆的青铜炉。据说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母亲大寿在民间出资修建的。所以可以看到上面刻有许多老百姓的名字,寓意着普天同庆。许愿者川流不息。尽管烟雾缭绕,香味弥漫,但众多善男信女神情庄重,双目紧闭,双手合一,大拜四方。这种神态,这种虔诚,令我十分感慨。信仰蕴藏着的力量是无穷的。据说,在大雄宝殿内求学业,求事业是比较灵验的。那是因为大雄宝殿在佛教中地位崇高,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因此很多人前来烧香拜佛,祈祷保佑。原先求佛保佑家人安康,事业有成居多;但如今求官运者也络绎不绝,据说更为灵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雄宝殿里面中间是释迦牟尼铜像。据说是以前从故宫博物院搬过来的。两侧的十八罗汉是由金丝楠木制作而成,价值连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我对求神拜佛早已不感兴趣了,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有些麻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年,虽未“抢头香”、“烧大香”,但从本土“狼山”烧到镇江金山寺;从南京的栖霞寺烧到鸡鸣寺;从常州的“天宁寺”烧到苏州的“寒山寺”…并跨出省城,从四川峨眉山烧到山西五台山,从安徽九华山烧到浙江普陀山……也无不留下我曾求神拜佛的足迹。所有这些都基于一个“信”字。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求神多了,也许佛也烦。已到古稀之年不求也罢。但“药师殿”还不能不去。“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求“健康”是我们老年人的当务之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国清寺前,我就听说国清寺珍藏着有许多宝贝。其中一宝就是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隋梅。神奇的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棵梅树突然遭遇濒临死亡。寺院内的师傅原本是要将其砍掉的,但因该梅树历史久远没忍心把它砍掉。神奇的是在这座寺院重建翻新后,梅树竟然又奇迹般复活了。枯木逢春,寺院内师傅说它极具灵性,于是被捧为“圣物”。每年早春二月,隋梅盛开,吸引无数香客前来求长寿、沾喜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月26日这天正逢星期日,国清寺游人如织,我到处寻“梅”无果,甚是遗憾;同行的王素萍老师也不断替我询问“古梅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梅树就在大雄宝殿东侧圆洞门外,近在咫尺。后来碰到一位导游告之:“来国清寺岂能不看千年梅树?”。我顿时有点恍惚,那是失去一睹芳容 近距离朝拜的机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国清寺”千年梅树,现代诗人邓拓有诗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剪取东风第一杖,半帘疏形坐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这棵梅树傲然挺立的姿态,还表达了诗人对这棵千年古梅怀有深厚的感情。赞扬古梅依旧展现出顽强生命力和盎然生机。如今是国清寺的一大亮点。我却失之交臂,甚是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谢城市嘉苑朋友们结伴自驾同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共同的信念是:山若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风如果吹不到身边,我就大胆去追风。时间很匆忙,别错过落日和夕阳。当我们对诗与远方而痴迷心动,这一生便无问西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