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精神,世代相传—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

wty

<p class="ql-block"> 根据堂妹王淇转发的黄埔军校网站《活动预告-左权、赵一曼烈士后代来军校讲故事啦》通知,2024年3月16日,我和小妹王勇一早就来到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校本部二楼《英雄花开英雄城 “黄埔百年•薪火赓续—黄埔军校建校百年百人专访之革命故事分享会”》活动主会场就坐。</p> <p class="ql-block"> 英雄花开英雄城 “黄埔百年•薪火赓续—黄埔军校建校百年百人专访之革命故事分享会”主办单位:辛亥革命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协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p><p class="ql-block"> 薪火赓续是一种传统文化表述,意味着让接棒者继续发扬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努力奋斗。首先,薪火相传赓续奋斗需要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敬畏;其次,薪火相传赓续奋斗需要保持创新和开放的精神,保持自我超越的追求以及保持坚持和毅力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 来自长洲岛共建海军、空军、海警部队官兵,共建学校师生代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黄埔区融媒体中心“小小宣讲员”,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志愿服务队大学生志愿者以及社会招募的热心市民等共8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p><p class="ql-block"> 该活动宗旨:传承红色精神,追忆先烈脚步,与烈士后代一同用语言探寻先辈的革命记忆,用心感悟峥嵘岁月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该会议于10:13开始,会议时长一小时二十五分钟,其中:会议宣讲时长一小时。</p><p class="ql-block"> 此照摘自黄埔军校网站。</p> <p class="ql-block"> 会议首先由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蔡敏婕宣讲(时长:14分钟)。此照摘自黄埔军校网站。</p> <p class="ql-block"> 受访者关键词:认真、严谨、负责、热情和低调。</p> <p class="ql-block"> 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记者蔡敏婕采访欧阳电。欧阳电是黄埔军校第十八期学员。</p> <p class="ql-block"> 欧阳电和儿子欧阳志红近日摄于广州。中新社记者陈楚红摄,此照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1922年8月,欧阳电出生在香港一富裕家庭。10多岁时到广州广雅中学念书,原本可以考取更好的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从军,成为黄埔军校二分校十八期步科学生。年逾102岁的欧阳电近日在广州表示,“弃文从武”考入黄埔是他一生的光荣。</p> <p class="ql-block"> 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记者蔡敏婕采访黄埔军校代校务何遂长孙何代宁。</p><p class="ql-block"> 何遂(1888-1968年),字叙圃,笔名贱夫,福建闽侯人。辛亥革命元老,民国早期知名军事教育家和理论家,广州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最后一任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 1928年5月,受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之托,何遂担任黄埔军校代校务(即同时代理校长和副校长之职),为北伐期间国民革命军中的黄埔系培训人才。</p><p class="ql-block"> 在主持黄埔军校期间,何遂除大力整顿校务、主持了第六期学员毕业典礼和第七期学员入学与教育外,至今最为人称颂的业绩,是主持兴建了孙总理纪念碑,并把东征、北伐诸役阵亡将士名字留在黄埔岛。</p><p class="ql-block"> 此照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记者蔡敏婕采访黄埔名将傅正模将军。</p><p class="ql-block"> 傅正模(1904-1968),字镜磨,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原国民党陆军中将。</p> <p class="ql-block"> 民国27年,傅正模任七十五军预备第四师师长期间,与日本侵略军正面作战,转战于河南、湖北,参加武汉保卫战、忻口保卫战、随枣会战和襄樊、沙宜等战役,晋升为五十四军中将副军长。后转战云南。入印度兰姆伽美国陆军战术学校学习后,任军政部部附。</p><p class="ql-block"> 民国38年1月起,傅正模任陆军编练司令部副司令、湘鄂赣边区绥靖司令、第一兵团副司令。1949年8月参加湖南和平起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正模先后任中南军区高级参议、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中南行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民革中央委员。</p><p class="ql-block"> 此照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接着,会议开始采访左权外孙沙峰和赵一曼孙女陈红,请他们分别讲述先辈的革命故事,赓续红色精神血脉。</p> <p class="ql-block"> 会议首先由左权的外孙沙峰宣讲。</p> <p class="ql-block"> 左权:湖南醴陵人,1905年生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高材生),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官、八路军副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后,左权历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是八路军参谋工作的奠基人,亲自勘察定址黄崖洞兵工厂。由彭德怀和左权直接组织指挥的 “百团大战”,对日军造成沉重打击。</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25日下午5时,一代抗日名将,年仅37岁的左权,满怀报国之志壮烈牺牲。为纪念左权将军,1942年9月18日,应山西数万民众请求,左权的牺牲地“辽县”更名为“左权县”。 1942年7月7日,在延安召开的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毛泽东亲笔题写“为左权同志报仇,为一切死难烈士报仇”的挽词。朱德亲笔写下挽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1950年10月21日,左权将军移灵河北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毛泽东为陵园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 。1951年11月1日,毛泽东专程来到烈士陵园吊唁左权。</p><p class="ql-block"> 此照摘自黄埔军校网站。</p> <p class="ql-block"> 左权的外孙沙峰宣讲(时长:15分钟)。此照摘自黄埔军校网站。</p> <p class="ql-block"> 接着由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宣讲。</p>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宣讲视频片段。 <p class="ql-block"> 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0月,赵一曼考进武汉黄埔军校,成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学员。黄埔军校闻名遐迩,从这里走出来的是中国革命史的半壁江山。蒋介石发动政变之后不久,赵一曼就被组织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继续完成学业。</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调到东北,组织领导工人运动。能文能武的赵一曼先后在沈阳、哈尔滨等地开展活动,在珠河一带,她走遍乡野宣传革命思想,带领着农民开展武装斗争。之后又在哈尔滨组织工人大罢工,鼓励人们群众积极抗日。在她的带领下,当地百姓组织起农民游击队,积极抗日,并且和当地的抗日部队相互配合。她先后担任铁北区区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珠河区委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赵一曼在与日寇斗争中被捕,1936年8月2日英勇就义,她牺牲于黑龙江省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小北门外,年仅31岁。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相关电影有《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此照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宣讲(时长:17分钟)。此照摘自黄埔军校网站。</p><p class="ql-block">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在场观众踊跃参与,一名“小小宣讲员”向陈红女士请教:“作为烈士后代,您觉得您的奶奶对您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陈红回答:“我觉得影响最深的是‘坚强’。”她表示,奶奶赵一曼在被敌人囚禁期间,遭受到灭绝人性的酷刑拷打,但她始终不吭一声,这种钢铁般的意志让作为烈士后代的自己印象最深刻。</p> <p class="ql-block"> 会议从11:13开始进行后续议程,首先是少先队员志愿者上台分别向赵一曼孙女陈红和左权外孙沙峰鲜花。</p><p class="ql-block"> 此照摘自黄埔军校网站。</p> <p class="ql-block"> 左权外孙沙峰和赵一曼孙女陈红讲述的先烈生平和革命故事令人震撼,热血沸腾,这是一次最好的党课教育,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讲述者以实际行动弘扬革命精神,抒发爱国情怀,继承先辈遗志,赓续红色血脉,令现场观众无不为之感动、感叹,并深受教育和启发。</p> <p class="ql-block"> 接着,赵一曼孙女陈红和左权外孙沙峰分别与参会有关人员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赵一曼孙女陈红和左权外孙沙峰首先与参会的长洲岛共建海军、空军、海警部队官兵合影留念。</p> 接着,赵一曼孙女陈红和左权外孙沙峰与参会共建学校师生代表合影留念。 <p class="ql-block"> 赵一曼孙女陈红和左权外孙沙峰与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会议工作人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赵一曼孙女陈红和左权外孙沙峰与我和小妹王勇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经三叔王礼达的大女儿王淇引荐,我和小妹王勇与赵一曼孙女陈红成为好朋友,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上图:王家堂妹王淇与赵一曼孙女陈红在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举办的《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主题展》活动现场(地点:四川省<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川博物馆)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图:王家堂妹王淇与赵一曼孙女陈红在黄埔军校门口</span>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以上两张照片均为三叔王礼达的大女儿王淇提供。</p> <p class="ql-block"> 从当日11:55开始,我和小妹分别参观了黄埔军校史记第一展馆和第二展馆。</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史记第一展馆:通过200多张照片,100多件文物,以“黄埔岁月”、“军校变迁”、“情系黄埔”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黄埔军校的辉煌,和黄埔师生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在统一广东、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北伐、抗日战争中所立下的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史记第二展馆: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它详细记录了黄埔军校的创立和发展历程。展馆内展示了黄埔军校最初的组织架构和主要官长表,通过这些展示,可以深入了解黄埔军校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此外,展馆还陈列了当年留存下来的革命先烈的照片和信件,这些珍贵的文物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庄严的氛围,并对先烈们表示敬意。第二展馆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个让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地方。通过参观这个展馆,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黄埔军校的历史和背景,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同时也为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而努力。</p><p class="ql-block"> 我和小妹王勇重点参观了黄埔军校史记第二展馆。</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创校于1924年6月16日。</p><p class="ql-block"> 上图: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主持,强调”仿效俄国”,“创立革命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p><p class="ql-block"> 下图:孙中山择定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为军校校址,取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后多次易名,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岛,通称为“黄埔军校”。图为初创时期黄埔军校大门。</p> 黄埔军校管理非常严格,进入校园必须有出入证。这是黄埔军校“学”字出入证。 <p class="ql-block">  左图:组织编制。</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创设之初,由总理,校长及国民党代表组成的校本部为最高领导机构,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军校吸取苏联建军经验设立的党代表和政治部是黄埔军校成为新型革命军校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 右图:陆军军官学校组织系统图(1924年6月)</p> <p class="ql-block"> 上图: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共党员。1924年11月,继戴季陶、邵元冲后担任政治部主任,锐意整顿,健全部制,开创了政治工作新局面。图为黄埔军校时期的周恩来。</p><p class="ql-block"> 左下图:李济深,广西苍梧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教练部主任,1926年3月擢升为副校长。</p><p class="ql-block"> 右下图:邓演达,广东归善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教练部副主任,后任黄埔军校教育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代校长。</p> <p class="ql-block"> 左上图:王柏龄,江苏江都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教授部主任、代理教育长。</p><p class="ql-block"> 右上图:叶剑英,广东梅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二期,黄埔军校第一期教授部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下图:政治部在主任和副主任之下设主任政治教官和政治教官若干员,担负全校政治教育工作。图为政治部教官合影,前排右起第三人为聂荣臻,四川江津(今重庆江津)人,中共党员。</p> <div> 右上图:1926年3月,军校再次改革编制,除政治、训练、教授三部仍旧外,其它各部改称为处,并增设副校长、入伍生部、经理部、编辑处、高级班、兵器研究处等机构。这是《时报》刊载的《黄埔军校改组消息》。</div><div> 左图:李其芳,广东惠阳人,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1924年任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曾任国民革命军后方医院院长、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行政院参议等职。<br> 中图:为适应日益繁多的教育与军事训练事务,1924年军校相继增设教育长、参谋处等机构。图为军校第一任教育长胡谦,江西兴国人。<br>军村<br> 右下图:成仿吾,湖南新化人,中共党员,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教官,军校兵器技正、兵器处代理处长等职。</div> <div> 左图:情系黄埔。黄埔军校师生时时以民族、国家为已任。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师生再次携手,抗击日军。在大江南北,从正面阻击战到敌后游击战,所到之处留下了黄埔英杰英勇的身影和足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埔师生又在黄埔精神的熏陶和影响下,为完成祖国的完全统一大业而奔走呼吁,奋斗不息。</div><div> 右图:团结抗日。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共两党师生为保家卫国,再度并肩作战。在淞沪会战、平型关战斗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远征滇缅等重大战役中尽显黄埔军魂,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战功。</div> <p class="ql-block"> 赵一曼生前与儿子陈掖贤合影照及留给儿子陈掖贤的一封迟到二十一年的家书。</p><p class="ql-block"> 图片介绍:赵一曼,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学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1931年被派赴东北,1935年11月在抗日战斗中受伤被俘,次年惨遭杀害,年仅31岁。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给儿子宁儿留下一封家书,存在日军审讯档案中,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p> 赵一曼生前与儿子陈掖贤合影照。 <p class="ql-block"> 赵一曼就义前写给儿子的遗书(一)</p><p class="ql-block">宁儿: </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p><p class="ql-block">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展馆内看到赵一曼就义前留给儿子的上述遗书,当时就泪如雨下,痛彻心扉!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红军游击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其中副军长为项英(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湖南邵东人,中共党员,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四川乐至人,中共党员,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图为新四军部分领导人的合影(右起:叶挺、粟裕、朱克靖、李一氓、袁国平、项英、陈毅)。</p> <p class="ql-block"> 左权,湖南醴陵人,中共党员,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5月在山西省辽县战斗中牺牲。在烽火岁月中,他辗转战场,给母亲、妻子写去了一封封朴素而深沉的家书,记载了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对家庭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还有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1940年8月,左权与夫人刘志兰及女儿左太北在山西武乡县砖壁村八路军总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 烽火连天家国情--左权家书。</p> 烽火连天家国情--左权家书。 <div> 左图:黄埔聚首。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的以中华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情怀,成为黄埔精神的精髓,生生不息。新中国成立后,在日军炮火中遭到破坏的黄埔军校旧址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海峡两岸的黄埔同学都把它视为自己共同的源头,在“发扬黄埔精神,促进统一中华”的旗帜下频频聚首。</div><div> 右图:1963年12月6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左四)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张治中(左二)、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左五)的陪同下视察黄埔军校旧址,指示要保护好旧址。</div>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黄埔军校,这个响亮的名字90多年来一直牵动着海内外无数中国人的心。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以武力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体现。它在艰难困境中成立,走过曲折发展的道路,为民族的解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祖国完全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 广州黄埔军校—陆军军官学校大门。</p><p class="ql-block">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p><p class="ql-block">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事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廖仲恺任校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以及其他同志,曾经先后在这个学校担任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以革命精神为当时的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骨干,其中包括不少的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p> <p class="ql-block"> 陆军军官学校二门。原广东陆军小学堂校门,黄埔军校增建大门后,挂“陆军军官学校”门匾,此门改为“陆军军官学校二门”。1938年校本部遭日机炸毁,1996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 陆军军官学校二门内牌匾一。</p> <p class="ql-block"> 陆军军官学校二门内牌匾二。</p> <p class="ql-block"> 陆军军官学校二门左侧的黄埔军校旧址石碑正面及背面黄埔军校旧址介绍。</p> 黄埔军校旧址(下同)。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总理室。校总理孙中山常到军校视察和演讲,有时太晚了便在军校过夜,翌晨才返回广州。这是他办公和小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校长室。1924年5月,孙中山任命蒋中正为校长,此为校长办公和小憩之处。</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校长会客厅(官长集合室)。这里是校长接见宾客的地方,又是官长集合场所。室内悬挂的“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对联,是于右任赠蒋中正的。</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秘书处。负责全校教育训练的考察、审核,部队编制组织及调遣、演习、校阅作战计划,以及人员升降、任免、调补、铨衔、考绩及人事、典守印信、保管机密文件等事项。校长的中文秘书张家瑞、英文秘书王登云也在此办公。</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校本部办公室。军校建校伊始,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中正任校长,廖仲恺任驻校国民党代表。校总理为最高领导人。后因在潮州、南宁、长沙、武汉等地开设分校,故把设在黄埔的军校称为校本部。校长负责统辖全校人员,总理一切事宜,有关政治训练事,要与党代表协力进行。校党代表负责监察校行政,指导军校事务,主持政治训练。1924年12月起增设教育长,胡谦、王柏龄、何应钦、邓演达先后任职。教育长禀承校长或副校长督率各部,整理校务。1925年任命李济深为副校长。同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校本部成为校长、副校长、教育长处事机关,内设秘书长、顾问、随从副官等职及总务、人事、军法三科和秘书处,下辖教授、政治、管理、军需、军医等部,以后设置略有变动。</p> <p class="ql-block"> 姐妹俩在黄埔军校校本部办公室窗口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二楼教练部。专司学生训育、教练、射击、技术、演习、校阅等计划实施及考核事宜,统辖各学生念馆 队,设各课主任教官和教官若干。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1925年1月与教授部合并为教育部。</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书报阅览室。军校实行军事和政治并重的方针,对学生进行经济、政治、历史、主义、党纲和政策的政治教育。学生课余时间常到此看书读报,增加课外知识。</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书报阅览室墙上挂着四幅画像,分别为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三位领导人的照片,除此之外,还挂有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蔡光举的照片,被誉为“军校牺牲第一人”。<br></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官长饭厅(大会议室)。这是军校教职员、官长、教官、指挥官用膳的地方。蒋中正等校领导也在此与大家一起共进饭餐。由于办学经费欠缺,这里也是军校的会议室,许多重要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官长饭厅(大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二楼学员自习室。</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二楼学员宿舍,此房间有56个床位。</p><p class="ql-block"> 学校校舍是利用原广东陆军学校和海军学校旧址略加修葺,住的房子比较简陋,只有一部分学生能住在这样的宿舍里,其余住在临时用芦席搭成的棚子里,睡的是用竹子搭起的床。早晨5时起床,晚上9时30分熄灯就寝。并制订学生遵守规则,计分11章72条。</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二楼学员宿舍,此房间有28个床位。</p> <p class="ql-block"> 纪念黄埔军校百年华诞-参观黄埔军校建校百年庆典活动展示牌。</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大门。此为堂妹王淇分享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27年后,武汉分校设于此-两湖书院旧址。此照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入伍生总队政治女生大队全体摄影(1927年3月5日)。本人三叔王礼达的大女儿王淇转发赵一曼孙女陈红提供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中国近代史上,成建制的女兵队伍始于1927年年初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开办的第六期女生队。这幅珍贵的、拍摄于1927年3月5日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入伍生总队政治女生大队全体摄影”历史照片,长86厘米,高24厘米,图上女兵们分四排合影共186人。这是黄埔军校招收的第一个女兵大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建制的女兵队伍,又是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一幅重要的人物影像史料。该照应斯大林要求拍摄并寄往苏联,原照由女生队学员施祖谦保存,解放后献出。</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设在武昌两湖书院,为表示男女有别,学校在原地基上筑起一道围墙,把女生和男生隔开(照片右端明显看到新彻的围墙),女生队设在此大书院东首一个院落的两层楼里,楼上是宿舍,楼下是饭堂。照片上合影背景的这座老式楼房应当就是女兵队的住训地。照片放大可以看到女兵统一打黑色绑腿,两臂有“W”字母,这是用红布条缀上去的,这是开学初期军校为使男女生有别所致,后经多数女生坚决反对,军校最后取消这一做法,男女生军服一致。</p><p class="ql-block"> 黄埔第六期女生队是一个英雄和名人辈出的队伍。黄埔第六期女生队有:赵一曼、游曦、胡筠、胡兰畦、谢冰莹、危拱之、曾宪植、张瑞华、黄杰、黄静汶、胡毓秀、褚志元、陶恒馥、杨庆兰,还有陈觉吾、王鸣皋、郑梅仙、廖德璋、盛业煌、王亦侠、王也华等。</p> <p class="ql-block"> 徐向前于1987年5月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入伍生总队政治女生大队题词。</p> <p class="ql-block"> 此页左侧:康克清于1987年6月23日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入伍生总队政治女生大队题词。</p><p class="ql-block"> 右上图: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大门;</p><p class="ql-block"> 右下图: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1日爆发的南昌起义,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同时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仅有英勇无畏的英雄男儿,也有闪现着一群英姿飒爽、青春昂扬的女兵们。她们活跃在革命队伍的第一线,英勇无畏、一往无前。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亲切地称呼她们为“女将们”。她们是我军建军以来人民军队中的第一批女兵。</p> <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史话》一书第68~70页刊登了《人民军队中的第一批女兵》一文。文中介绍参加南昌起义的30名女兵:为了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她们顶着酷暑,从武汉赶到南昌,大部分被分配在朱德军长的第九军、叶挺军长的第十一军、贺龙军长的第二十军。起义前夕,她们积极地投入了起义的准备,有的刷标语,有的扎担架,有的端枪拿刀,准备和男兵一样冲上硝烟弥漫的战场,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搏斗。</p><p class="ql-block"> 起义胜利后,前敌委员会本打算把女兵留在原地,转入地下工作,但以胡毓秀、王鸣皋为首的女兵们态度坚决,要求随部队一起南下。她们不仅背着自己的日用品、换洗衣物及夜间露宿用的毯子等物品,体格健壮的还背上一些公共用品和物资,如被女兵们称作“四大金刚”的杨庆兰、谭勤先、陈觉吾、王鸣皋,就是背着步枪、子弹、手榴弹等踏上南下征途的。</p> <p class="ql-block"> 奶奶王鸣皋于1983年在北京与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女生队学员合影,从左至右为:</p><p class="ql-block"> 第一排:熊天春,谭勤先,黄静汶;</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王明皋,彭漪兰,陈英</p><p class="ql-block"> 参加南昌起义的女兵大部分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女生队员,少数是何香凝创办的妇女训练班学员,整整30人。目前,知道名字的有28人,她们是:彭漪兰、彭援华(又名彭文)、胡毓秀、褚志元、曹择芝、黄直纯、黄厚吉、谭勤先、杨庆桂、杨庆兰、周铁忠、周开壁、陈觉吾、王鸣皋、孙苹非、周月华、方晚成、萧国华、萧景子、萧凤文、苏同仁、陈兆森、文曼魂、刘罄、许冰、许一真、封亦吾、徐全直。30个女兵,30个少女,她们虽然个个烟尘满面,但依然掩盖不了她们那天然风韵的丽质;艰难征程,依然没能减弱她们那天真活泼的天性,他们是中国的女中豪杰,永远名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 奶奶王鸣皋正是参加南昌起义30名女兵之一,且是人称中共军队首批女兵中的“四大金刚”之一。奶奶有幸成为中国第一批女兵,是她一生的光荣和骄傲!</p> <div> 南昌文史资料《纪念八一南昌起义六十周年》一书中,转载了奶奶王鸣皋回忆录中部分内容:</div><div> 一、义无反顾;</div><div> 二、追赶起义部队;</div> <div> 三、救伤;</div><div> 四、飞流直下赴潮州;</div><div> 五、潮州失利。</div> <p class="ql-block"> 赤水县党员会师大会合影,名字和引言以《一代女英》书中照片下面文字内容为主;括号内备注参照丁伯文于1979年3月加映并赠王鸣皋同志存的照片背面文字内容。</p><p class="ql-block"> 赤水于1949年12月1日解放,1950年2月11日,地下党员代表和军事代表组党员,军队党员举行会师大会合影。其中:军代组党员十一人,军队党员二人,地下党员二十四人。前排起由左至右姓名列下:</p><p class="ql-block"> 前排:吴志勇,袁廷华,徐缓,重运祥,周慧吉(原遵义市工业局),王克明(已阵亡),王立志(原遵义地区公安局),王渊源(原赤水工商局),李信保(原贵州省建委),郭华德(原先后任组织部长,贵钢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中排:王国风(老地下赏员),王永修,陈基如,袁建儒,魏捷生(原139团政委,赤水第一任县委书记,后去山东),肖光(原第一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后任贵州省农办付主任),周平(地下党川南﹣工委书记,原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办公室),张正魁,黄竹书,聂亚权,张清洁,周克强,张绍辉;</p><p class="ql-block"> 后排:周潮声,明朗北,袁诺亚,袁沉颖,王鸣皋,黄跃奎,郗仁永,刘晏平,许伪先,周德一,黎光煊,哀惠畴,王干群 ,丁伯文。</p> <p class="ql-block"> 1929年,奶奶王鸣皋和爷爷王艺中在上海合影。</p> <p class="ql-block"> 奶奶王鸣皋1929年上海合影单人照。</p> <p class="ql-block"> 奶奶王鸣皋于1984年在广州东方宾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 以上五张照片说明如下:</p><p class="ql-block"> 第1张照片为奶奶王鸣皋于1983年在江苏淮阴制糖厂六叔家留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2张照片为</span>奶奶王鸣皋于1984年在江苏淮阴制糖厂六叔家门外路边坐在椅子上留影;</p><p class="ql-block"> 第3~5张照片为奶奶王鸣皋于1983年在江苏淮安市城南公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一代女英—悼念中国第一代女兵王鸣皋》,赤水市妇女联合会编,1995年10月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代女兵,是中国妇女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一代女英》目录。其中:《王鸣皋同志生前著述》主要内容:一是追随起义部队进广东:义无反顾、追赶起义部队、救伤、飞流直下赴潮州、潮州失利;二是征程漫漫:书店遇险、飞行集会、地下训练班、坎坷道路、回到党内、迎接解放;三是解放前我在地下党工作情况。</p><p class="ql-block"> 目录中有王鸣皋子女王礼钦、王亚梅、王礼达、王相虹、王礼风、王礼林、金世中怀念母亲的文章,还有老战友、王家世交等人的怀念文章。</p> <p class="ql-block"> 1982年,王鸣皋与七个亲生子女在江苏淮阴制糖厂合影。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 第一排:五叔王礼风,奶奶王鸣皋,大姑王亚梅,二姑王相虹;</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小叔金世中,三叔王礼达,六叔王礼林,父亲王礼钦。</p> <div> 《一代女英》第三部分、子女哀思(下同):</div><div> 1、父亲王礼钦回忆录《忆母亲》。</div> <p class="ql-block"> 1991年6月29日,奶奶在江苏淮阴制糖厂六叔家门外与父亲王礼钦合影。</p> <p class="ql-block"> 2、大姑王亚梅回忆录《忆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3、二姑王相虹回忆录《忆母亲》。</p> 4、三叔王礼达《哀悼母亲电》、《王鸣皋同志灵堂挽联》。 <p class="ql-block"> 5、六叔王礼林回忆录《回忆妈妈和我们相处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6、小叔金世中回忆录《怀念母亲》;</p><p class="ql-block"> 7、五叔王礼风回忆录《怀念母亲》。</p> <div> 《一代女英》第四部分、遥寄英灵(仅转载部分悼念文章及悼念诗歌)。其中:</div><div> 1、贵州赤水市九十一龄叟袁沉颖同志回忆录《敬悼王鸣皋女战士》;</div><div> 2、贵州赤水市人民政府离休干部周德一同志怀念王鸣皋同志诗歌《古风》;</div><div> 3、贵州赤水市建设银行副行长陈泰常同志悼念诗歌《悼王鸣皋同志》;</div><div> 4、贵州赤水市人民委员会秘书组长、人民法院副院长、 《赤水县志》副主编刘晏平同志回忆录《怀念老战友王鸣皋》;</div> <p class="ql-block"> 5、贵州原赤水县副县长、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明德同志纪念诗歌《怀念王鸣皋同志》;</p><p class="ql-block"> 6、王家世交罗念一同志回忆录《回忆一位伟大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罗念一同志于1949年12月随军进藏工作四十多年,生前任西藏自治区政协专职常务委员及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西藏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曾创作大量音乐作品如《我们怎么不歌唱》及电影《农奴》插曲,电视连续剧《格沙尔王》主题歌,歌舞剧《洗衣歌》等很多音乐作品。其中,罗念一创作的歌舞曲《洗衣歌》、歌曲《西藏人民永远怀念周总理》、舞剧《进军路上》分别获1964年、1977年第三、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作曲优秀奖和创作奖,其作品深受国内外称赞。他是西藏人民欢迎的作曲家,成都军区代表总政部授予他“一级作曲家”的专业职称。少年求学时期曾受王鸣皋教益。<b></b><i></i><u></u>&lt;sub&gt;</sub>&lt;sup&gt;</sup><strike></strike><br></p> <div> 父亲王礼钦和母亲贾超及二姑王相虹生前与罗念一合影留念。<br></div> <div> 7、王家世交李秀珩同志回忆录《缅怀王妈妈》。</div><div> 该纪念文章有一段话:“听说王妈妈应邀去给石油公司的全体职工作传统教育报告。我想那内容定是十分丰富动人的,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资格去参加那里的报告会。”李秀珩同志的回忆录用文字证实了我奶奶王鸣皋于1984年曾给我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职工做过革命传统教育报告,遗憾的是当时东部公司刚成立不久,公司以生产管理为中心,企业管理正在不断完善中,故当时公司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及影像资料。</div><div> 李秀珩(李绣珩),中共党员。曾得王鸣皋帮助,参加赤水县征粮队工作及入学深造,大学毕业后,任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后受聘任广州市东建实业公司设计室主任。组建南北岩土工程联合公司任经理兼科技站站长。1994年退休,任原单位技术顾问。1985年荣获四川省重大科学研究成果奖。1994年荣获广州市各民主党派女知识份子“巾帼献才建功”活动先进个人称号。</div> <p class="ql-block"> 传承黄埔精神,追忆黄埔军校历史;黄埔军校校歌。</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的起点,承载了太多关于革命,团结与奋斗的历史记忆,散发出无尽的历史魅力和浓厚的军事氛围,仿佛徜徉在一幅壮丽的画卷之中。黄埔精神,则是这一学府在腥风血雨的岁月中,孕育出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标识,她不仅是对军人品质的高度凝炼,也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应具备的精神状态的深刻诠释。</p><p class="ql-block"> 黄埔精神虽然产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它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仍然需要发扬光大。首先,发扬黄埔精神有助于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其次,发扬黄埔精神有助于增强黄埔同学及后代的荣誉感、责任感及使命感;再者,发扬黄埔精神有助于全社会了解黄埔军校及国共合作的历史,有助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p><p class="ql-block"> 此照依据三叔王礼达的大女儿王淇提供的四川省《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活动资料截频照片。</p><p class="ql-block"> </p> <div> 本美篇在编制过程中,首先得到我上的第一所大学-固安职工大学八0企管班班长李向阳姐姐和中海油南海东部公司栗玉清姐姐技术指导的大力支持,其次得到王家堂妹王淇信息传送及资料照片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家人在编制时间上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在此,特别感谢赵一曼孙女陈红主动为王家提供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入伍生总队政治女生大队全体摄影的非常清晰、非常完整的电子版照片,此照片弥足珍贵,是中国第一代女兵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妇女的骄傲!</div><div> 今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4月25日是奶奶王鸣皋三十周年祭日。在纪念黄埔军校百年诞辰之际,特以此美篇献给亲爱的奶奶王鸣皋,永远怀念亲爱的奶奶王鸣皋,愿奶奶的英灵永世长存!愿红色革命血脉世代相传!</div><div> 百年黄埔忆先辈,薪火相传向未来。黄埔精神永存!</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