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6日,早晨,出发去苏州,开始苏州老城西北角散步。</p><p class="ql-block">临近清明,火车上很多去苏州无锡常州祭扫的人们,车厢里还有许多无座客,站满了走道。下一次散步苏州看来要放到节后了。</p><p class="ql-block">出苏州站,迎面就是河对岸的平门,不用介绍,都是新建的“老城墙老城楼”。车站南广场有苏州名人范仲淹像。</p> 沿外城河步道往东,从平门桥过河,再沿滨河步道往西。 沿路桃花灿灿,海棠艳艳。春其时也。 经平门闸,到平门城墙,登城。<br><br>城上有新人在拍宫装婚纱,只能连人带楼一起拍入。 城楼北正对河对岸的苏州站。 城楼南是著名的桃花坞。桃花坞名称由来以久。宋末元初曾居住过桃花坞庆里的徐大焯在《烬余录》中详细描述了桃花坞的范围:“入阊门河而东,循能仁寺、章家河而北,过石塘桥出齐门,古皆称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坞地,广袤所至,赅大云乡全境。”<br><br>桃花坞年画曾经非常有名。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地区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中国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br>这次没列入计划,下次到桃花坞里转转。 苏州的古韵实非上海可比。<br>右侧的小路(和阊门横街平行),往南走,前面一段为新开发的高档住宅区,一路无人,十分清净。数百米后经尚义桥拐入一片以餐饮为主的商业区,即“北码头民国风情街”。一块立牌上有饭店名及该建筑的年代。拍了一张,待研究。<br>从照片右侧的饭店里走出来一名中年人,我拦住他请教牌子上的数字是不是这些建筑建造的年代,他说应当是的吧,然后郑重其事地指着牌子上最后的一行说“你们吃饭了吗?这家饭店不错的!”。等他离开后,我看了一下,最后一行的“柏码头饭店”正是他走出来的饭店。我猜他大概是此店老板,顺便介绍一下生意。 从照片右侧的饭店里走出来一名中年人,我拦住他请教牌子上的数字是不是这些建筑建造的年代,他说应当是的吧,然后郑重其事地指着牌子上最后的一行说“你们吃饭了吗?这家饭店不错的!”。等他离开后,我看了一下,最后一行的“柏码头饭店”正是他走出来的饭店。我猜他大概是此店老板,顺便介绍一下生意。 苏州河道纵横,水路交通运输发达。“三关六码头”中的六码头都在阊门一带,分别是:南码头、北码头、太子码头、万人码头、丹阳码头和盛泽码头<br>北码头,是以地理方位命名的,在阊门吊桥北面的叫北码头。在明代,阊门外有皇华亭专门接待外来官员,外来官员乘船到苏,由北码头上岸,久而久之北码头成为官员专用码头。作为苏州水陆交通要冲,曾经的阊门北码头一度没落。<br>现在,改造成为“民国风情街”,试度恢复往日商贾不绝,人声鼎沸,舟楫往来,船歌声声的景象,拟与西中市交相辉映,与山塘街隔河相望。 在北码头探桥的入口处有一座“北码头”木牌坊,牌坊上刻了唐伯虎的“三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我们是逆行的,经探桥而出“北码头”。<br>据说,风情街上留存下来的民国建筑只有两幢,其余十余栋是仿建建筑。那么牌子是是数字是什么待考!<br>风情街紧贴城墙根,再往前,过三跨石拱桥或前往右转就是山塘街,左转就是阊门了。<br>北码头南端,已见阊门城楼。<br>探桥上,可见阊门水闸及树丛后的阊门城楼。<br>探桥桥南处西中市路口的北码头木牌楼。<br>“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br>自古一等红尘风流之地,终敌不过十里洋场租界。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将繁华在洪流中逐渐地进行了置换。对错得失非我辈所能理解和议论,但苏州的历史与遗韵值得我们来此徜徉和静赏。 时值中午,穿城门而过的人流车流滚滚不绝,还有游山塘街后拐过来拍照的游客,很难拍一张画面干净的照片。这里东西的两张照片都是拍了十多张后制作出来了。另,久被人诟病的苏E车也确实符合网上的评论。 拍了一张带三轮车的照片,有点满足。因为历史的原因,所以我有“三轮车情结”。 城门内侧建了一座花岗岩四角亭,亭中竖了一块“气通阊阖”石碑,以示今天新建的阊门和古代的阊门一脉相承。<br><br> 穿过城门,两边均未见城墙上有人影。南侧城门洞内有一登城坡,但掛着门锁。 于是又去找北侧登城道,也是闭门落锁。向一老者询,答曰,以前上去过,现在勿清楚。<br>上网查了一下,说去年某时开始为保护古建,关闭城楼,那城上的茶馆应当也停业了。 沿阊门南侧的专诸巷南行百余米,折向东沿天库前行约三百多米,可见墙上塗刷的艺圃导向标记,再折入狭窄的文衙弄南行百米,即是艺圃入口。售票处问一下,照苏州规矩70+老人免票入内。<br>专诸巷又曾被称为钻龟巷、穿珠巷,盖因为此三种叫法在苏州人口中发出几乎同音,颇为有趣。<br> 沿旧日老街走过,一路不乏深深老屋。专诸巷56号,门口一老妪负曝眯眼,门洞内,进深层层。此处为一清代五进老宅,业主是清末民初一造纸业大亨,不知老妪是否其后人。<br> 路口有一四眼井,三眼复盖,一眼开启,走近视之,井水清冽,应当还在使用中。此井亦为古物,名为“源源泉”,旧时为三眼品字形,民国十三年重浚,改品为田字形四眼井圈。<br><br> 途中经过一小小的石制节妇牌坊,还好,历史还给她留了一小片空间。 艺圃被重重包围于一片老屋之中,除入口处有点装饰,寻常是找不到也想不到旧屋重围之中有一处不寻常的园林。<br>艺圃整体长约70米,宽约50米,占地约5亩。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41年),其后若干年曾为文徵明曾孙故居,经历代修葺改建而成园林佳作。<br>今天中午,对苏州了解极深的杨兄问我是否走了靠阊门最近的那条老街,我以为是指专诸巷。刚才查了一下,专诸巷西面还有一条平行的老街南新路,历史上曾是公共码头。南新路现在是条商业街,比专诸巷热闹。本来计划在南新路用餐,结果在西中市看到面馆就先吃了,未进南新路。 <br>艺圃大门,艺圃,又名醉颖堂、药圃。<br> 踏进艺圃,由东南口向北深入。一路绿荫,环境雅致清静。穿堂入室,明代风格彰显。<br><br> 一道砖门处,两女孩对着紧闭的门在研究、丈量。我以为是园内工作人员封门维修,但这又是主要通道,遂上问询问。两女即排门让路。进门后看到一石几上放着两本手绘测绘图,便猜测应是学建筑的大学生在游学。果然,一群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生在此上实践课。小小的园林里数十名男女学生仔,叽叽喳喳或闲坐或操作,很是热闹。西安建大原属冶金部,也是全国建筑老八校之一,不错的学校。<br> 由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名为“醉颖堂”,后归文徵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文震孟,改名“药圃”。明亡后,药圃日趋荒芜。清顺治年间,明朝遗臣姜埰得此园,稍加修葺,盖屋数间,改称“敬亭山房”,后来其子姜实节拓建宅园,园名改为“艺圃”。清道光十九年(1839),园属绸业公所。到了民国初,由于经济问题,园内房屋出租为民宅,艺圃变得支离零落,不堪入目。直到上世纪 70年代末,艺圃被列为苏州市古典园林修复规划项目,在修葺时按"修旧如旧"原则,布局、风格与原貌相近。由于历史的变迁,苏州目前保存完好的宅园一体的园林并不多,艺圃是其中一个。艺圃面积约5亩,现大致仍保持明末清初的旧貌。艺圃平面略呈南北狭长的矩形,北端为庭院,由主厅博雅堂和水榭组成;中央凿池,面积约一亩,为全园中心,水面集中,东南、西南各有水湾一处,上构低平石桥。除北端为水榭驳岸外,其余池岸均曲屈自然,而池面则因近旁为低小建筑而显得开阔,取网师园手法。池南叠假山,构桥亭,西南置小院一所。池北岸的五间水榭,低浮于碧波之上,两侧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占据池北全部立面,这在苏州园林中甚为少见。池南临水置石矶,其后堆土山,山近水一面以湖石砌直壁危径。西南以墙隔作旁院,引水湾入内为小池,石山也延脉至此。院西方厅二间,周列湖石,种植山茶、辛夷,别有洞天。池东南的乳鱼亭,为明代遗构。其旁边的缓曲石桥,也属建园初期作品,都很珍贵。<br>艺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r>2006年05月25日, 艺圃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艺圃布局非常简洁明了,从北向南为建筑→水池→山林,为苏州园林最基本的布局手法。西南角布置数座小庭园以为辅景,似有通幽之感。<br><br>造园者根据小园的特点,不求面面俱到,舍去一切繁杂琐碎的因素,尽心顷力于营造一方山色空朦、水波浩渺、林泉深壑、亭榭虚凌的园林艺术景观,以取得"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效果。<br><br>此园的住宅部分不似其它园林以围墙来分隔,而是直接临水,与园林相交融。临水的水阁为住宅的一部分,在此可将全园景致尽收眼底,是全园最佳的观景点。<br><br>水榭,原来不宽,后来修葺时将临水阁与两侧附房拓展为同水池全面等宽,形成了水池的北岸线,岸线平直开阔,略显单调,但有利于从建筑内部毫无遮隔地感受对面的天然画境,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此水榭。是现存苏州园林中面最宽的水榭。<br><br><br> 博雅堂的楹联,因拍摄角度关系,没有拍全。全文是上联:博雅腾声数杰 烟波浩淼 浴鹤晴晖 三万顷湖裁一角;下联:艺圃蜚誉全吴 霁雨空蒙 乳鱼朝爽 七十二峰剪片心。”道出造园之意境。 有两张分别由园子北(水榭内)向南以及园子南(假山上)向北拍摄的带水池的广角画面。一边是水榭厅堂茶飘香,一边是假山亭墙树衬花。说是原来的假山在战乱和特殊时期中被损毁得很严重,八十年代修复成现在这个样子,已经不复当年面貌,却也算沉疴顿愈,文化流芳。<br><br>厅堂深深却布局合理,园林小小却冶炼精细。这次实属走马观花无能细究其什一。再加园内拗造型拍人像的很多,观赏受到些妨碍。有兴趣去游览的可先一观我刚从网上捜到的文章《艺圃的前世今生,约会园林,穿梭千年之旅》,连链接如下: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829190593650885134/<br><br>我粗粗浏览了一下,史料详实,娓娓而谈,图文并茂。待后再仔细拜读,或许有所得而再访。<br><br>刚才还捜到一篇2017年的文章,说艺圃去拍照摄像的人太多,有人携重型没备进园拍摄,影响大众正常游园,所以推出拍摄预约申报,控制拍摄人数,以保证游客正常观赏园林云云。不知道现在执行得如何?<div>我们就遇到几位汉服姑娘长时间在月洞门前拍人像并不断研究表情、光线、角度、服饰、…,如此重复拍摄,挡住了游客行走。</div> 文衙弄上售票处(和进口数米之隔),70+可直接去进口凭身份证进园。 走过平门、阊门,走过鲜花春风;游赏艺圃老街,领略民国风情。今天任务完成,准备回火车站。<br>捜索一下,选择了经过山塘街、北浩弄、广济路、站前路到火车站。路程约三公里。 北浩弄边小区门口,一位大爷在做藤作,我和他搭讪,说现在这种手艺人越来越少了,他也颇有感慨。看边上摆着的新的和修复的藤椅,可见是一位至少半专业的藤匠。 一路环境很好,走走看看,心情很爽,腿脚虽酸也无碍。 走到车站南广场,可以看到直线距离约7公里的金鸡湖边棉毛裤大楼(东方之门)顶部被西下的太阳照亮。 <br><br>到火车站候车室,已购返沪车次晚点19分钟,登车时间晚了,但上车后到上海仅一站,火车快马加鞭居然抢回了时间,到上海还比原计划提早了两分钟,然后公交车回家。<br>散步圆满结束。谢谢各位观看、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