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桥——苏曹桥(摘自网络)

张贵峰

苏曹始建于明代,是滏阳河航运史上重要的商贸集镇和漕运码头。关于苏曹这个名字的来历,相传是因为苏、曹二姓最早居住此地,故名苏曹。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苏曹这个名字与滏阳河漕运有关。明代的“滏阳河图序”将苏曹记为“苏漕”则从侧面印证着这个说法。<br> 苏曹分为南苏曹和北苏曹,北苏曹则由河东、河西组成。“河”是指滏阳河,连接河东、河西两岸的就是苏曹桥。<br>苏曹桥的前世是一座木桥。明万历元年(1573年)版邯郸县志记载,“柳林之北为苏曹桥……以草木为之”。这是关于这座桥最早的记载。在这版县志刊刻以后,还是在明万历年间,苏曹木桥被改建成了石桥,就是如今的苏曹大石桥。苏曹桥在清光绪版的邯郸县志“重修北苏曹石桥记”中记载较为详细:“苏曹石桥,明万历间大千师之所造也”。“大千师”是明代的一位僧侣。文中描述大千师“闲云野鹤,万水千山,杯渡偶到……发一日慈悲之愿,便千年来往之人……较之渡海慈航,事更方便”。虽然这些记述不失为苏曹石桥建设伊始的重要佐证,但是记载中充满的浪漫的传奇色彩,让人不禁浮想联翩……<br> 如果说这段记载太过于浪漫,那么县志里对桥梁“重修”的记载则详细而明确。县志记载称,苏曹石桥在明万历年间建成投用,历经将近三百年以后,因为年久失修,桥梁多处发生损坏,于是在清道光年间,众乡亲推举村中长者郭汝为牵头组织修缮此桥。郭汝为老先生欣然受命,积极募集资金、组织调度、指挥施工,从春到夏日夜不息,耗费几个月时间顺利完成了石桥的重修。这次重修被在县志里记载为“重新旧制”。也就是得益于郭汝为“重新旧制”这种修旧如旧的做法,这座明代古桥的建筑风格被得以完好保存,使我们在今天可以有幸原汁原味地领略这座古石桥的风采。<br> 苏曹桥长28.1米,宽8.5米,石拱结构,由三大两小五个拱券错落相连,三个大拱两侧的顶部雕有汲水兽,桥上两侧设有扶栏望柱,望柱顶端雕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和荷苞。如今,这座古石桥被完好地保护,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景观。为了便于游人观览欣赏,当地人在河的两岸专门修建了观览平台,可以全方位观览古石桥。游人们在流连忘返于这座古石桥风采依旧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一个人,这就是当年执掌修桥的那位老者——郭汝为。<br> 史书中为郭汝为留下的记载并不多,但从史书中对他点点滴滴的记载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这个人的一些形象,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佩服。<br> 郭汝为是苏曹本地人,在清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得中武科举人。从他中举的嘉庆年间到执掌修桥的道光年间,时光已经过去四十多个春秋,史书描述他此时已经“雪鬓霜髯”,想必应该已是到了花甲古稀之年。镇人的推举说明他德高望重、受人爱戴,具有执掌大局的能力。而作为花甲之年的长者,他能欣然接受如此重任,并最终圆满收工,也反映出他敢于担当、老当益壮的实干精神。不仅如此,郭汝为还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孝子。史书记载其母曾经得了一场大病,治病的大夫开出一味奇缺的中草药材。为了寻找这味药材,他徒步去到西部的大山找寻,并最终寻得草药,帮母亲治愈了疾病。这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苏曹这里地处太行山前平原,到西部大山里至少也要几十公里的路程,步行这么远的距离,而且是当年那种曲折蜿蜒的山路,其艰辛程度一定超出我们的想象。<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