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是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关隘要塞,经历了数千年的风吹雨打,见证了从西周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因此人们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 古雁门关《唐志》载:“西陉,关名也,在雁门山上,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历为中国 北境重镇要隘和重要的戍边军政治所。“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于此关联。 宋朝时期,宋朝与辽国在雁门关多次展开拉锯战,涌现出以杨业、杨延昭为代表的杨门虎将。 2021年5月22日儿子休年假陪同我和太太到此游览。(用光学放大六十倍的镜头拍摄远处山上的长城。) 阜戈寨,也叫阜家坪。历史上战争时期是雁门关守军的后勤保障供给基地,和平时期是胡汉贸易的著名榷场。当年在阜家坪的平缓之地,北方游牧民族用草原的牛、马、羊等乳品、皮毛,与中原汉人的丝绸、棉麻、中药材、茶叶、工艺品等进行交易。这里的商行、客栈、饭店、酒肆、钱庄、当铺应有尽有 雁门关古道全长20公里,古称“关沟四十里”。关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原汉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津,战时为军防戍守之关卡,平日为商家营输之必经,行人往来之通衢。正是这条蜿蜒曲折,承载了3000多年历史沧桑的古关道造就了雁门关的历史使命,也成就了雁门关的千古辉煌。 仔细看古道上被来往车轮上千年的碾压痕迹。 镇边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初为明正德六年(公元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1856年(咸丰六年),僧人善全在李牧祠旧址上,兴建佛寺,改名护国镇边寺。虽为佛寺,但仍在过殿内塑李牧将军像,镇边寺遂成为以佛寺为主。 镇边寺院内古碑。 镇边寺内古柏。 天险门为关城东门,石座砖券,额匾篆体书刻“天险”二字。墙垣设垛口,门洞板1道,青石板铺路。天险门上建有雁楼,坐西朝东,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有走廊。建筑为重檐歇山顶,正面明间为隔门,两顶间为砖砌墙,背面除两圆形窗户外,其余用砖砌成。 关门洞上方额匾书“天险”二字,为武则天所提。 门洞内路上青石板为明朝原物。600多年间的清晰车辙依然向人民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猴岭长城,因悬崖峭壁有石酷似猴形而名。长城蜿蜒其上,如龙伏波奔腾,气势十分磅礴,为明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顶部三层砖铺面,可以走马。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多米,每120米建戍城1座。敌楼多筑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下设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高2.3米,宽17米,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洞”、“挖厄”、“壮橹”、“ 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凿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最终与外长城相连。 登上雁门关,身临其地,让我们又感受到了北宋杨家将保家为国,驻守边疆的那段历史岁月。 在民间的杨家将传说中,金沙滩一战,杨七郎乱箭身亡,杨四郎流落番邦,杨六郎把守三关口,七个儿子或是代君王死节,或是被奸臣害死,或是被俘招为“番帮”驸马,或是看破红尘出家五台山,为了宋室君臣 ,杨家满门在金沙滩血战成仁,力尽殉国。传唱了多少年杨家将的故事感染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也使人想到那滚滚硝烟的古战场,想起那个曾经让杨家将浴血奋战的雁门关。 据史书记载,历史上发生在雁门关周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多达200余起,从公元前建关隘到清朝建立的1644年间,发生过战爭4700次,汉高祖被围、雁门之变、雍熙北伐……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千古英雄人物。李牧、李广、薛仁贵、李克用、杨家将以及代王、赵武灵王、汉高祖刘邦、隋炀帝杨坚等等一代代英雄及帝王们,在雁门关这个历史的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出出慷慨悲歌的英雄壮剧。 一部雁门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雁门关几千年来都是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线,它既是抗击异族侵略的坚强堡垒,也是民族大融合的熔炉,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历史上写就浓墨重彩的一页。 今天,历史的帷幕己经落下,血与火的碰撞己成为遥远的过去,但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历史永远不会磨灭。 注:名称由来:雁门关北边是大同盆地,南边是忻定盆地,西边是云中山脉和吕梁山脉,东边是恒山及五台山,雁门关处于山脉及盆地的边缘,因为其地势险要,每年大雁往返经过其地,所以称雁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