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让“静”气在“课”间缓缓流淌</p><p class="ql-block"> ——听肖培东老师《锦瑟》有感</p><p class="ql-block"> 文/云和</p><p class="ql-block"> 听了肖培东老师的《锦瑟》,内心颇为欢喜,肖老师的语文课既无音频之扰耳,又无视频之劳目,他只是引领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品,“静静”地成长。</p> <p class="ql-block"> 在即兴情境中,于不动声色处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窗外的雨淅淅沥沥,肖老师自然地由《秋声赋》引入雨天。坦诚地讲,初看肖老师询问学生对雨的态度时,我真的有点不知所云,但当他将“雨天”转入到“雨天寄寓的情感”,又将情感由感伤引到怀念,再到追忆时,我才豁然开朗。肖老师的导课既有情境,又较新颖,真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p><p class="ql-block"> 在反复品读中,于润物无声间引领学生走进诗魂。好书(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锦瑟》本是一首较为晦涩的诗,但在肖老师一遍遍的品读引领中,学生们渐入“诗境”,并从容地见到了其“庐山真面目”。“同学们,回忆是需要缓慢的,感伤是需要低沉的”,初读,肖老师引导学生慢慢地感知内容,感知忆之悲伤,忆之哀愁;“自由读一遍,轻轻读一遍”,再读,肖老师引导学生丰富情感,有无奈,有惘然,有哀伤,有喜悦,有向往……感受美,是梦幻,是朦胧,是典雅,是蝴蝶之美,是沧海月明之美;“从无声走到有声,轻声地读”,再读,肖老师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形象,再由形象,联想到他的遭遇,再由遭遇引到诗的主旨。在边读边品中,学生渐渐进入诗境,诗魂。</p> <p class="ql-block"> 在师生共读中,于不知不觉中指引学生走向思维的发展。肖老师的整个课堂显得朴素而扎实。肖老师的课堂没有喧闹,主要是在师生对话中徐徐推进的。师生对话中,肖老师特别善于运用课堂生成资源,依学生的思维去引导,去点拨,与学生共同读诗、共同研讨,收放自如,真正做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我觉得他有一种对爱情的那种……”在探讨诗歌情感时,有个学生如是回答,肖老师询问原因时,学生笑答“前面同学都说光了”,在同学们的一片笑声中,肖老师则引出与“锦瑟”有关的成语“琴瑟合奏”,并及时“插入”李商隐的爱情故事,于是乎,主旨解释之一之“爱情”说就“诞生”了。如此这般,学生的思维即于不知觉间得到了提升。</p><p class="ql-block"> 在精准点评与耐心引导中,于无声无息之际,导引学生走向自己。“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老师巧妙的引导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更能促进其更好更快的成长。在肖老师的课堂上,细心的引导时时皆是,如“华年时代的作者是怎样的形象,请展开你的想象”,“同学们,我们也有理想,也有伤感,那伤感很可能就是门前角落的一把扫帚,那么,李商隐为什么不用这个词”,正因为他的耐心引导,才让我们见识了传说中的优秀学生。除了引导,肖老师的点评对我的影响也很深刻。如“你用简单的语言告诉我们大家,而李商隐可贵就可贵在比你更具有哲理化和专业知识”“知道吗,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肖老师的点评给人以真实之感,让学生有一种被人真诚以待的温暖。时时得以温暖滋养的学生,怎能不快速成长,怎能不活出心中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语文课,重在文本阅读、理解与感悟,而这一切都在一个“静”字。静心方能读懂内容,静心方能沉淀情感,静心方能聆听作者心声,静心方能与共读之师之生灵魂相互碰撞,静心方能感悟人生百态,静心方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静心方能实现自我成长。</p><p class="ql-block"> 反省自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知何时开始,课堂渐被热闹取代,结果发现,热闹只留在“热闹”里,并没有留下多少在看热闹的学生心上,果然“繁华过后”,一切成“空”。曾经听过肖老师的课,今天再听,依然欢喜,无论外界如何,肖老师依旧坚守语文课堂的朴素,坚守语文课堂的本真,没有纷繁的热闹,有的只是与学生一起“静静”地品读文本,有的只是陪伴学生“静静”地沉淀,“静静”地成长。感谢肖老师的坚守,让我明白世殊事异时,该改变的要改变,但该坚守的还当要坚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