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铜总队处决“投敌叛变”参谋长吴端胜可能是冤假错案(故事103)

高山(186团那些事)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从我研究探索“186团那些事”时起,就一直对我早期“亢营”的副营长、萧铜总队的参谋长吴端胜印象深刻。一是他早期拉拢部队投敌叛变,被六连长蔡书仙追回;二是其亲戚部属投敌变节后,吴之思想也产生了动摇;三是亢为德营长牺牲后,极力抵制并排斥上级派遣的王一平教导员领导亢营;四是当上级决定对吴拘押审查时,吴不予配合且行凶杀人等等等等,最后,为避免损失,吴被我处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然而,近日突然被徐州政协网站(2004-06-02)的一篇“</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徐州文史资料》第二十辑目录”题目“吴端胜是抗日英雄(作者:孟广隆 李星原)”</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惊得目瞪口呆。为此,我不得不追根溯源,寻找真相。</b></p> <p class="ql-block">直到现在,<b>《中国共产党宿州市埇桥区历史》官网上公开发布的关于”亢营“和萧铜总队的内容如下图。</b>很多老前辈老同志的回忆录也有关于吴端胜“思想动摇”、“对抗组织”、“有叛逃可能”等等论述。</p> <p class="ql-block">再看下面这个官网的《徐州文史资料》第二十辑目录,“吴端胜是抗日英雄(作者:孟广隆 李星原)”是不是很劲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非常荣幸,从我美篇《186团那些事》的留言栏认识了一位萧铜先烈前辈李拂光的孙子李强,经他多方联系朋友才将《吴端胜是抗日英雄(作者:孟广隆 李星原)》文章拍照发给了我,才解开了迷团。在此,谢谢李强兄弟了。</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注:</b>下图中左一为<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拂光同志</b>,原名李乐连,萧县原五区李酒店人,1909年生。1939年10月任县常备队1营1连指导员。1940年2月下旬,任该连连长。李拂光同志英勇果断,服从领导听指挥,在山城集、朔里店、郑庄等多次战斗中,表现得较为突出。<b style="color:rgb(237, 35, 8);">1943年秋,李拂光和李星原(任萧铜总队供给处长)同志调往萧铜总队工作。</b>1944年,在股北区任区长<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萧铜总队3营即从股北大队编入)</span>。1945年春,李拂光同志被调回萧县工作,先后担任七区副区长、区长、区委书记。1946年10月下旬,任八军分区第一支队参谋长,12月调任豫皖苏军区特务团二营营长。1947年3月,在河南淮阳县李柿园战斗时不幸在敌人的手榴弹爆炸中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吴端胜是抗日英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孟广隆 李星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漫长的革命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事件、有些人物被某种表面的东西掩盖着,或偏颇、或冤假,失去了本来的历史面貌,给后人留下误解。这是不应该的。党的原则是,有错必改。各级领导已积极努力,多方工作,改正了许多被扭曲或冤枉了的事件和人物;<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但也有个别人或事由于当事人不在或原本就无确切定论,又无材料可查,迄今仍为悬案。1943年发生在萧铜地区的吴端胜被杀事件就是一例。</b>吴端胜,生前是中共萧铜办事处副主任、萧铜县总队参谋长兼路西区区长,在抗日战争中立过大功,因为部下有通敌嫌疑,上级怀疑他可能通敌,便将其押送军区准备送区党委学习改造;后因与看护人员发生口角,又疑他要行凶逃跑,因而认定他有叛变行为而决定枪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两个人都是吴端胜的战友(孟广隆当时任路西区副区长,李星原是吴端胜的秘书,后任路西区区委书记)是吴端胜事件的见证人,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吴端胜没有通敌、叛变,他是抗日英雄,应该为吴端胜正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吴端胜,江苏省铜山县三堡乡梁庄村人,生于1899年,雇农出身,幼年即随父亲在地主家当童工,刚成年父亲病故,他挑起了领家担子。为糊口,他参加过帮会组织“三番子”<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编者注:指在帮会中的人。传说首立帮会者姓潘 ,"潘"字拆开是"三番"二字,故有此称)</b>,后来也收过徒弟。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徐州,先后制造了阎窝、汉王等多处大屠杀事件,并且残酷推行了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吴端胜作为一位有爱国心的农民,便对侵略者产生了极大的仇恨,决心投入抗日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天,驻在三堡车站的日本侵略兵“扫荡”到了梁庄。一个日军队长进村便奸污了一个妇女,然后又钻进一户人家寻找“花姑娘”。吴端胜看在眼里,怒在心中,他只身闯进院子,将日军队长按倒在地,在别的村民帮助下,吴端胜硬是用农具将他砸死。吴端胜夺得日本人的抢枝,便在村中带头组织武装,起来抗日,村子里一下就有几十人参加。没有枪枝他们就用刀、棒;有了人马,吴端胜和他的好朋友马昭品、杨启运(也是带领村民抗日的)联合起来,组成了一支有百多人的地方抗日游击大队。<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支队伍很快便与八路军桃山游击大队队长孙象涵取得联系,被编为八路军东进支队三营第九连,吴端胜任连长,不久又升为副营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堡地区距徐州市只有十多公里,是日军盘踞的重点地区。因而,在这里的抗日队伍,也是拉锯式的转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初,吴端胜的队伍一度离开萧铜根据地,冬天才返回本地。吴端胜随亢为德六连活动,六连与铜山县七区救国会武装两个排合并,组成一个营,亢为德是营长(群众通称亢营),吴端胜为副营长。他们辗转津浦铁路东西两侧坚持抗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4月3日,吴端胜曾率六连一部分同志拉出去单独活动,据说是因为同个别营、连同志意见分歧。后经人劝说:重新回到原部,并作了自我检讨。<b style="color:rgb(237, 35, 8);">(编者注:这应该是拉拢部队一事原委,后被六连连长蔡书仙将部队带回)</b>当月,部队随豫皖苏边区东撤时,萧铜办事处领导和部队领导许西连、冯蕴言等人决定以萧东的皇藏乡为立足点,留下部分武装,坚持抗日。结果,被留下的,便是吴端胜的营。吴端胜率部在这片根据地坚持抗日,活跃在敌人心脏,打得敌人终日惶惶不安。一个月后,即5月上旬,吴端胜在上级的批准下,便在皇藏乡土盆村成立了县级革命政权--萧东办事处。不久,在吴端胜提议下,萧东办事处又联合了铜山县七区和津浦铁路西侧几个乡,重新更名为萧铜办事处,许西连任主任,吴端胜任副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萧铜办事处成立后,以吴端胜的武装为主,先后打了许多次胜仗,使日本人和亲日的国民党萧县政府及武装提到这支队伍便胆颤心惊。同年许西连、吴端胜又率部跨过津浦铁路东进,建立人民政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冬,许西连、吴端胜坚持的这片抗日根据地不仅巩固了,也扩大了。此时,顾寒星奉命来任亢营营长,并带来部分干部,充实了萧铜根据地领导力量。不久亢营便分为两个营,组建了团级军队组织--萧铜总队,吴端胜任参谋长兼路西区区长。路西区有两排武装,成立了区队,吴是队长,张立全为队副,焦东侠为指导员,秦庆祥为一排长,齐德纯为工排长,他们继续开展着轰轰烈烈的抗日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端胜,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能够挺身而出,赤手空拳杀死日本侵略兵,夺取武器,随后拉起抗日武装,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成为地方政府和地方武装的领导人,把地方的抗日救亡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他是个英雄人物;萧铜地区人民对于吴端胜给予极大的赞扬,他们编唱歌谣称颂他:<b>“……什么人领导城南人民来抗战?什么人白手夺刀杀死日本人?孙象涵领导城南人民来抗战,吴端胜白手夺刀杀死日本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这样一个白手起家、组织抗日队伍、坚持抗战,获取盛誉的英雄,又是怎样被自己的领导机关枪杀的呢?这要从一件偶然的事情谈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3年初冬,吴端胜领导的路西区区队驻在三堡乡的台上村,<b>适逢伪区长杨光沂率伪军十余人从三堡车站去孤山要粮款,中途在贾村他的岳父家吃饭,事先声明,只为探亲,没有任务,如有驻军,不要发生误会。</b>杨的岳父为讨好双方,便以私人名义邀请抗日区队领导人来作陪。杨的岳父似乎知道女婿是个统战人物,与抗日队伍有交往,所以才敢那样做。这时,<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区队只有一排长秦庆祥在,秦也知杨是个统战人物,想通过他摸摸敌情,便应邀前往。席间没有任何冲突,饭后双方还互赠手表、匣子抢、子弹,作为首次见面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并非反常的接触<b style="color:rgb(237, 35, 8);">被新任指导员焦东侠知道了,焦是外地人,不了解当地敌我纵横关系,便认为秦庆祥有投敌叛变可能,连夜过路东向总队和县委作了汇报</b>。当时的萧铜县委也是新组建的班子,情况不十分熟悉,一听说自己队伍有叛变行为,便认为“情况严重”,应采取主动防患措施。于是首先逮捕了秦庆祥。同时觉得,秦是吴端胜的部下,又是吴“三番子”中的徒弟,是否与吴有关,值得怀疑;又怕抓秦激起吴的不满,<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于是,决定将吴端胜拘押送往邳睢铜军分区教育改造。扣押吴的同时,便将秦庆祥及其亲近的十余人就地抢杀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端胜被押到军分区,问明被押缘由,自己便如实向组织讲明情况,并再三说明“秦去吃饭与己无关”。吴端胜的话并没有取得领导的相信,心里感到十分委屈。吴端胜是个暴烈性情的人,自己受到委屈了,总想说说;加上当时看押他的人“宁严不松”,不够礼貌,他更反感。一次,在食堂吃饭时与一看押人员发生口角,一怒之下,吴顺手摸起一把菜刀,要与其拼命。此事倾刻扩大起来,被说成“吴端胜持刀杀看押人员,企图逃跑”。个别领导人一时冲动,便决定“立即枪决”。这便是枪杀吴端胜的前因后果。事后据军分区和办事处的一些领导同志说,押拘吴端胜时,并没有肯定他有叛变行为,也不是拘捕,只是想送他去区党委学习改造。方法过激,激起了吴的愤怒,情绪对立,事态扩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吴端胜被杀,当时任何一级组织都没有明令定罪,只是出于冲动,出于事情意外变化。拿刀只是顺手摸到的,并没有杀伤看护人员,一联系到叛变可能,便严重了,加上是战争年代,宁可防备过当,也不会放松一个被怀疑的人;再加上个别人对吴端胜有意见,军政机关抗日紧迫,杀也就杀了,再无人提及此事。另外,<b>吴端胜和他拉出来的抗日队伍,用正统的、完美的阶级观点来看,也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纯成份,有的人是“三番子”的成员,有些人无正当职业,有些人也只想寻碗饭吃,甚至也有些人流流气气,手脚不干净。</b>但是,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这个大问题上,他们却是一致的,也是坚决的。按照“团结抗日”的总方针,也是应该允许的。从这一点来看,不该责备吴端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杀吴端胜具体事件的起因和演变来看,我们认为也是缺乏具体分析和轻率的。其一,秦庆祥与伪区长一同吃饭并不是吴端胜派遣,由于吃饭就判定有叛变投敌,也属牵强。其二,伪区长杨光沂是何许人?不能只从他是伪区长断定。此人以伪区长身份做着有利于抗日人民的工作,是个统战对象,不仅当时一些领导人已经完全明白,后来的事实也完全可以证明。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派人暗杀他,杨光沂中弹腿伤之后逃到路西区共产党的地盘,县长朱德群派担架去救他,并写信安排他到县总队医疗队抢救;解放后,土地改革时杨家划为地主,而他本人却作为开明人士保护。第三,吴端胜拉起抗日队伍之后,思想坚定,杀敌勇敢,屡打胜仗,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无不赞扬;虽然有拉出队伍单干几天的过节,但还是抗日,并且及时回队还作了自我批评。可以说吴端胜是堂堂正正的抗日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由于那场误杀,给吴端胜的名誉和家人的遭遇都带来极大的不幸。我们作为他的战友和见证人,认为十分必要说清当时的情况,故写成此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p><p class="ql-block">为吴端胜正名,澄清事实,早为知情人的共识并多年、多方的奔走呼吁:我们两人早从抗战后期起就多次详细代为申诉;<b style="color:rgb(237, 35, 8);">1944年冬原豫皖苏边区负责人、萧铜办事处主任许西连重回萧铜时就说:“端胜能不杀就好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1988年6月,在萧县召开的一次史座谈会上,<b style="color:rgb(237, 35, 8);">原邳睢铜专区专员纵翰民、原铜县副书记孙明远、原萧县县委委员、公安局长王尚二、原萧铜县路西区工委副书记李华农、原萧铜县总队政治部主任程祖光、原萧铜县总队营长孟庆祥、原亢营参谋许治远、原萧铜县民政科长张立轩、原萧铜县优抗委员会主任李建华等人,都建议应为吴端胜正名</b>。大家认为:吴端胜的一生有功也有过,功是事实,过也存在。总之,功大于过,不应该杀而杀了。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吴端胜恢复名誉,对其家属后人给予安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对于吴端胜被杀事件也有少数同志坚持不同意见,他们有的认为<b>“当时形势严峻,不这样做怕出意外。”</b>有的则由于是事后从传言得知被杀情况,偏激于“叛变”、“持刀杀人、企图逃跑”的情节上,认为该杀。<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也有人认为“即便杀错了,当时也无定案,现在无需平反。”</b>原萧铜县委副书记孙明远就说过这样的话“当时形势很紧张,国民党策反活动直接到我们内部。<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北边的张立均、被人通过伪军策反了;南边的曹介同志不是已经被敌人捕去了么;我们在宿县的敌伪关系都被国民党“策反'到那边去了。咱们就那么一小块根据地,怕丢了。那时,吴端胜有个徒弟叫邓合中,不是已经叛变了么。形势不太稳当,如果不搞(指杀吴端胜)我们就很危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明远又说:“但是,吴端胜抗日还是有贡献的,人家并没有叛变行为,组织并没有抓到事实,结果采取拘押送去学习,这是不好的。到军区又有了新问题,说他拿刀杀人。果然真有其事?这是你搞人家,把人家软禁起来,他又是这么个(直性子)人。现在来讲,应该给他平反。就说他杀人,也没杀死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p><p class="ql-block">吴端胜被杀事件已经远去半个世纪了,许多当事人已经不在,我们两人也都七、八十岁了,再不说清楚,只怕会永远的糊涂下去。所以,我们以见证人,战友的身份详细地说明事件真相,也算对多年蒙受不白之冤的战友及受到株连的家属一种安慰,尤其是给端胜的后人(听说他们一直被不明真相的人所歧视)一片清白的天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端胜是清白的,是抗日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值得崇敬 怀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董尧记录整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记录人董尧的几句留言:</b></p><p class="ql-block">吴端胜的问题被遗留得太久了,两位当事人都是耄耋之年了,心焦如火,出来说清楚,实在是一件好事,否则,将会留给后人永远的迷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受两位当事人的委托,整理这份材料之前,我曾查阅了萧县、铜山县、宿县等有关地区的党史材料也曾先后接触了多位一直关心吴端胜事件的人,他们有的是当时萧铜地区的负责人,有的是新中国建国后的地方领导人,<b>他们都认为对吴端胜枪杀是不应该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应该以负责的态度澄清事实。但是,吴端胜事件仅仅是当时个别领导人出于偏激而为,没有组织定性,没有任何文件,谁来澄清?已经成为十分困难的问题。当时的知情人出来说公道话,便成了大家的共识,也或许是最理想之举。所以,才有此材料问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端胜事件在那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并不奇怪。创建一片抗日民主政权不容易,巩固这片政权更不容易。但是,这样的事件长期含糊下去,也是很不应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吴端胜被杀后抗日队伍内部是有过争论,抗日政府对他的家属也是采取优抚照顾的,不仅送钱送物周济其家属,并且还拨给“学田”8亩,按抗日家属待遇。</b>然而,解放后,吴的家属却成了“四类分子”。吴端胜有三儿二女,一个儿子过继给别人,其余四人长期过着被人歧视的日子,如今活着的,也都是年近古稀的人了,据说生活十分困难。这是一个很不幸的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平民百姓,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组织捍卫,这是真正的英雄!由于怀疑而发生的杀害,当然是错误的。何况事件的起因又那么经不起推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端胜的事情在徐州城南影响极大,迷雾也很深厚,但愿孟、李二位老人的文章能够给各方一个真实的告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编后语:读罢《吴端胜是抗日英雄》一文,编者内心五味杂陈,既对这位抗日英雄充满敬意,又对其性格缺失深感遗憾。</b>吴端胜当初加入八路军桃山游击大队孙象涵部,从九连连长晋升为副营长,足见其英勇善战和功勋卓著。之后随亢营又担任副营长期间,也是率领部队打了很多胜仗。但其游击习气也可能与其参加帮会有关。后面未经请示单独率领部队外出活动、其部下参与伪顽宴请又互赠礼物、其徒弟叛变投敌等等,都加深了上级对他的怀疑和不信任;还有,亢为德牺牲后,排斥党派遣的干部王一平,也是他性格使然的结果。其实对他的处决也好,误杀也罢,我等不敢妄加评论,但针对事实感慨几句,<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是当时形势所迫,鉴于当时国民党的反共高潮,投敌事件屡屡发生,组织害怕他给我们造成更大的损失。二是性格缺失决定了他的结局,他作风散漫,对抗组织又不善于表达和解释,关键没有严格的政治纪律观念。三是部队当时政策也较左,唯“成分”论,损失了很多优秀的党员和指挥员。总之,从当事人的记叙中,我们知道了吴端胜参谋长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我辈后人应该汲取的深刻教训。但其抗日的壮举和英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亲爱的读者和战友们,您认为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