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亚非的文明古国——埃及(二)

晓韵

<p class="ql-block">在欢乐的阿拉伯乐曲声中我们来到尼罗河上的香蕉岛参观游览,岛上唯一的经济作物就是香蕉,坐下来免费足够品尝。</p> <p class="ql-block">然后乘船再乘车,前往卢克索著名的尼罗河国王岛朱莉维尔酒店住下。</p> <p class="ql-block">卢克索国王岛朱莉维尔jolie ville水疗度假酒店,地理位置优越,驾车至卢克索站仅需4公里。</p><p class="ql-block">酒店面积很大,座座独立的度假别墅镶嵌在绿树草坪之中,这里环境优雅,景色秀美,游泳池、健身房、按摩室、会议厅、餐厅、酒吧应有尽有,酒店占尽地理之宜,想乘坐卢克索热气球等娱乐场所距离也很近,是举办国际会议、接待国际游客的较佳场所,附近沿岸也都是比较高档的酒店。</p> 从大堂去酒店别墅,都要乘坐酒店内的电瓶车,否则够走一阵的。 我们住在34号别墅的三层30号,必须记住!否则吃完晚餐回来就找不到住处了。果然第二天再去吃早餐就迷路找不到地方了,幸好一位酒店侍者为我们带路。 早餐后,继续乘车前往埃及著名度假胜地——红海。 沿途景观依然是大面积的烂尾楼,但是几乎处处住宅区都可以见到清真寺…… 沿途还有广阔的沙漠和寸草不生的黑色“煤山”,此情此景,感觉有点像国内新疆天山附近。 从卢克索到红海海岸需要4小时车程,中午抵达苏伊士运河边的赫尔格达Amc皇家酒店。这是从酒店阳台拍到的窗外景色,以为马路边晚上会很吵,没想到关上阳台门这里的夜晚很安静,唯一可以听到的是清真寺塔楼每天五次祈祷的诵经声。 酒店窗外就是红海海滨,又一处绝美的度假胜地。趁着天好马上下楼看看,会游泳的早已迫不及待地去泳池或潜水了,我这“旱鸭子”只能出去周围转转。 <div>酒店内的泳池,晚上大堂里还有歌舞表演。</div> 享受SPA也很方便,就在楼下。 躺坐在这里可嗅着海风与阳光亲密接触…… 不知道是什么花,盛开得如此艳丽! 很多人对于埃及的印象可能只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无尽的沙漠,而红海则是埃及漫漫黄沙中的那一抹醉人的蓝。 整个红海之滨都是度假天堂,来到这里,不妨潜入水中与鱼儿尽情的舞蹈,或是驾驶沙漠摩托在沙丘上感受速度与激情的碰撞,都不失为一种难忘的经历。 乘坐潜水艇去看鱼和海底珊瑚,这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是成人们重返童年时光的亲切回忆。 红海被誉为世界三大潜水圣地之一,不仅因为这里的海水清澈湛蓝,水下也有多样的生物。那就坐潜艇去深海看珊瑚和鱼儿们吧~ 独特的气候使得这里生长着多种色彩缤纷的珊瑚和鱼类,海底总动员中被大家熟知的小丑鱼“尼莫”就是这片水域的常驻代表,还有红海毕加索和魔鬼鱼等……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潜水艇内图列出的那些多姿多彩多品种的鱼,珊瑚也不是很鲜艳! 好在获得了一张在埃及红海的赫尔格达海域中乘辛巴达潜艇潜入25米深海的潜水证书,少许弥补些遗憾。 次日乘车6小时从红海运河边回到开罗。被大文豪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的《一千零一夜》中,有这么一句话:“从未见过开罗的人,就等于没有见过世界的人”。<br>地处尼罗河三角洲南部、被誉为胜利者之城的开罗,数千年来历经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奥斯曼等国家征服和统治,直至阿拉伯人在公元641年(相当于我国唐朝贞观年间)进入埃及后的1400多年以来,完成了整个国家阿拉伯化的进程,从倭马亚到阿巴斯、从法蒂玛到阿尤布、从马穆鲁克到穆罕默德.阿里,尽管其间还有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300余年,短暂时间被英国占领外,走马灯更换的王朝都是阿拉伯人的统治,埃及成了名副其实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并一直是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开罗在14世纪达到鼎盛。<br> 阿拉伯人法蒂玛王朝征服埃及,于公元969年开始建设定为首都之地的开罗,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历朝历代在开罗修建了近千座清真寺,几千条宣礼塔高聳入云,所以开罗有“千塔之城”的美誉。 从Al-Azhar路的入口走进市场,路的两边尽是历史悠久的阿拉伯建筑,甚至还能看到老城墙和城门。 街上阿拉伯风格的椅子 位于开罗老城区的哈利利露天市场,是开罗乃至全埃及最有名最古老最繁华的露天贸易中心,是阿拉伯世界里最大的民间手工艺品集市,而且历史悠久,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14 世纪。<div>开张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随着日月交替更迭,规模日渐庞大。<div><div>走入迷宫般的市集小道,看看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与埃及人摩肩接踵,窥探当地特色的咖啡馆和水烟馆,所有这一切都充满了异域特色,唯一需要关注的是个人财务小心被窃!</div></div></div> 这里可以感受到浓浓的阿拉伯风情,市场中热情揽客的商贩与嘈杂的杀价声,四处弥漫的香料味与琳琅满目的小玩意,令人眼花缭乱,混乱中团队还真有人迟到引起了一阵风波……但是现在来此地的中国人不至于真买什么,顶多来点纪念品。<div>图中这些头顶馕的小贩并不是售卖者,据说他们的面饼资金来自联合国某组织,所以面饼并不售卖而是定时免费发放,有很多当地人一直在跟着他们等待,到了发放时间,基本上是一抢而空。</div> <p class="ql-block">被伊斯兰教濡染了1000多年的开罗,成为伊斯兰风情浓郁的城市,开罗伊斯兰老城区,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阿拉伯人千年打造出来的金字招牌,虽然它的光芒总是被金字塔所遮盖。</p><p class="ql-block">令人惊讶的是,如此嘈杂喧闹的老旧城区环境中,竟然也有一座大清真寺——侯赛因清真寺!</p> 这座清真寺1000多年以来还竟然一直是埃及的精神中心!侯赛因清真寺毗邻哈利利市场,是埃及神圣的庙宇之一,也是名流显要在特殊场合进行祈祷的地方,这里的祭祀则是埃及较高规模的典礼。<div>现在看到的清真寺为19世纪重建的,在1900年寺庙地基施工期间,还发现了地下的法蒂玛王朝哈里发公墓遗址。<br></div> 被开罗哈利利露天市场包围着的Al-Azhar清真寺,寺内环境优雅,清幽脱俗,闹中取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Al-Azhar清真寺原本和爱资哈尔大学是合二为一的,既是做礼拜的宗教场所,也是传道授业的书香之地。如今大学和寺庙已经分开了,我们没能进去(有人说这座清真寺是开罗唯一不允许非穆斯林进入的寺),据说漫步寺中,仍然可以看到时有学者在讲学。<br> 开罗伊斯兰老城位于现代开罗的东部,除了少数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外,主要体现的是伊斯兰文化。老城以汗.哈利利市场为中心,向南北两方扩展,包括萨拉丁城堡和阿兹哈尔等许多著名清真寺等闻名遐迩的伊斯兰名胜古迹。<br> 回来后网上找了许久,也没有找到这座雕塑主人公侯赛因到底是何许人士,埃及很多名人都是这个姓。底座上的雕塑有哈利利大巴扎(阿拉伯文市场的意思)字样,或许就是为了给露天市场命名用?看不懂阿拉伯文也不再纠结了。 离开哈利利露天市场,途径开罗侯赛因广场,这个广场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市中心,比邻尼罗河畔。广场面积辽阔,堪称埃及第一广场。由于广场占据市中心黄金地带,故广场的各种设施都是最现代化的。<div>从南面起,为埃及中央政府大厦,在这座大厦里面处理各种民意事务。中央大厦左后方向,即是埃及的一个“贵族大学”美国大学,其豪华气派自然不说。依次向左,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店铺,扫过去之后,就是埃及国家博物馆了。紧邻博物馆的是尼罗河酒店,很多航空公司都在这里设立办事处或售票处。左邻尼罗河酒店的是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简称)前面是解放路,埃及著名的双狮桥就是将尼罗河两岸的解放路连接在一起。以尼罗河为界,东面是开罗省,西面成为吉萨省。</div> 离开喧闹拥挤的汗.哈利里(这只是音译的不同)大巴扎。 一路走过时不时出现一些圆顶,这大部分不是清真寺而是坟墓,埃及人就是这样世世代代与自己的祖先共同生活着。 晚餐在一家埃及新区中的中餐馆用餐,新区与老街风格迥然不同,干净整洁,夜景很美。 次日继续参观埃及市区名胜古籍,这是建在开罗老城制高点穆卡坦山丘上的萨拉丁城堡,最初是1176年阿尤布王朝第一代君主萨拉丁,为抵御十字军东侵而修建的堡垒,后经马穆鲁克历代苏丹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总督的不断加固修缮,才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萨拉丁城堡巍峨雄伟,城堡前面是一片绿草地,城墙宽 2 米,城堡分内城和外城,城内建有宫殿和寺庙。 从萨拉丁时代起直到1860年代,600多年这里一直是开罗的权力中心。<br> 埃及国家军事博物馆也建在这里。<div><br></div> 位于公路主干线边的萨拉丁城堡巍峨雄伟,城墙宽2米,城堡分内城和外城,城内建有宫殿和寺庙,阿里清真寺的寺顶尖塔象一把利剑高耸入云,巨大的圆顶沐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br>清真寺的外墙都是用雪花石瓷砖镶嵌的,整体呈乳白色,所以也叫雪花石清真寺。 位于开罗旧城萨拉丁城堡内的默罕默德·阿里清真寺是一座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清真寺为原型建造的寺庙,有多层的巨大拱顶和两座细长的直刺云霄的铅笔型宣礼塔,这一特征是埃及的其他清真寺所没有的。它兴建于1830年,1857年完成,足足建了27年。<br>阿里清真寺与萨拉丁城堡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是东方伊斯兰建筑艺术与欧洲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穆罕默德·阿里当时住在碉堡,碉堡的最高点南围城墙正是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br> 巍峨的阿里清真寺建在开罗以北的山顶上,礼拜殿呈正方形,上有高耸的圆顶为殿中心,四面环有四个半圆殿与正殿相应,还有四根高柱居其中。在萨拉丁城堡上,可以鸟瞰埃及市容。<div>从清真寺往西南眺望,可以看到伊斯兰地区,甚至开罗全景。天气好的时候甚至还可以看得见吉萨的金字塔。</div> 始建于1830年,清真寺墙内外层均敷以黄色雪花石膏。寺院正面刻有阿拉伯文铭文、《古兰经》文和伊斯兰教四大哈里发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的名字。寺的大型圆屋顶高约52米,直径长21米。两个宣礼尖塔直插云霄,塔顶距地面85米。为开罗城标记之一。<br>这是一座模仿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清真寺的样式建造的寺庙,建于1830年至1848年间,带有浓厚的土耳其建筑风格,它的中间有一个大圆穹顶,四周还有一些小穹顶作为扶垛支撑着它。整幢建筑是乳白色的,给人以素净的美感。 在清真寺的门口,按照伊斯兰教的规矩,所有人都要脱鞋进入。<div>穆罕默德.阿里于1831年慷慨地把卢克索神庙内一座拉姆西斯二世的方尖碑赠送给法王路易·菲利普,至今仍矗立于卢浮宫旁的协和广场。</div><div>而后1846年,法王再送时钟作为回礼,放置在院子北端,现在这座钟已经布满灰尘,无法再工作;而方尖碑至今仍矗立在巴黎的协和广场上。<br></div> 走进寺内,只见大型绿顶圆屋顶高约52米,直径21米,殿堂内悬挂许多玻璃球灯,发出黄色光亮,显示出大典的辉煌气势。豪华的室内装潢有大型的枝型吊灯,无数电灯,以及反射着灯光的石英玻璃……在这和谐的灯光下,整个清真寺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平时寺内不开电灯,也不点蜡烛,但周五中午的祈祷结束之后,还有灯亮着,十分眩目。天井拱顶的四周,饰有画着第一代四位哈里发名字的圆盘。<br> <p class="ql-block">寺內讲经传道的宣讲台</p>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被认为是埃及现代化之父,于1849年病故后,安葬于寺内西南的黄铜围栏内的坟墓里,故清真寺以其名命之。 整个建筑具有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对角线上有两座细长的光塔,象两支伸向天空的火炬。 继续参观悬空教堂、班耶兹拉犹太教堂、阿布希加-圣塞格鲁斯及酒神巴格斯教堂。 <p class="ql-block">班耶兹拉犹太会堂位于巴尔巴拉教堂南面的小巷里,历史悠久,颇负盛名。会堂建于公元前330年。传说,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占领埃及后,到此地巡查,遇到一老者,即耶利米先知,身穿白袍,长长的胡须,请求他在此地建一个犹太会堂,亚历山大想起曾梦里见过这位长者,长者预言他出征埃及定能取胜,于是亚历山大应允长者的要求,在此建立埃及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犹太会堂。会堂中间的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希伯来文字记载了摩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因为罗马军队的侵攻,班耶兹拉犹太教堂曾一度被破坏。八世纪重新建造于科普特教区内的圣米尔教堂旧址上,是埃及国内最古老的犹太教堂。</p><p class="ql-block">1896年人们在此取得了希伯来文的重大发现,从中可了解11~12世纪犹太人的日常生活景象。</p> <p class="ql-block">白色双塔建筑塔楼和美丽的十字架散发着基督教堂独有的圣洁和光辉,威严之余更给人纯洁之感。在这个穆斯林的世界,教堂的存在显得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后,还得经由二十九级的阶梯才能登上教堂,所以在十四,五世纪时,这里也被称作“阶梯教堂”。</p> <p class="ql-block">位于罗马巴比伦要塞城入口处的悬空教堂,因为盖在罗马巴比伦的水门之上,所以得名。进入大门,是一条长长的走道,两边的墙上是圣经故事的彩色马赛克壁画。</p> <p class="ql-block">教堂入口是非常有伊斯兰风格的大门。三道门的尽头是三个祭坛,正中的是圣母玛丽亚,左为圣古吉利,右为圣约翰。</p> <p class="ql-block">位于罗马巴比伦要塞城入口处的悬空教堂,并不是真的悬在空中,而是主殿就挂在栈道上方,从门口玻璃地板可以看到下面悬空很深。</p><p class="ql-block">悬空教堂(The Hanging Church)别名是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会圣母玛利亚教堂,是埃及最古老的教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殿13根巨大的石柱代表着耶稣和追随他的十二信徒。</p> <p class="ql-block">圣塞尔吉乌斯教堂(Church of St Sergius/Abu Serga church),神圣家庭在这里住了三个月,成为使徒时代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圣塞尔吉乌斯教堂(Church of St Sergius/Abu Serga church),入口要比街面低。这个犹太教堂有公元3、4世纪的柱子,据说是高墙内最古老的教堂了。圣经里的出埃及记,圣母玛利亚生下耶稣后,罗马在耶路撒冷地区的统治者希律王下令处死所有类似年龄的婴儿,因此玛利亚和约瑟带着幼小的耶稣,逃到埃及来避难,他们在埃及待过许多地方,而这个教堂,是圣家庭的其中一个避难所。</p> <p class="ql-block">阿布希加-圣塞格鲁斯及酒神巴格斯教堂始建于 4 世纪,是开罗最古老的科普特正教教派教堂。埃及基督教徒认为这是圣母玛利亚和她的孩子在耶稣庇护下藏身的地方,每年的6月1日开罗基督教徒会举办盛大的纪念仪式。</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在埃及开罗,自古以来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三教合一共生的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埃及景点的最后一个高潮是埃及文明博物馆,该馆由埃及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建设,馆藏超过6.5万件文物,不仅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座专注于古埃及文明的博物馆,也是第一个完整覆盖埃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博物馆。馆方特别设立皇家木乃伊展厅,共展出150具古埃及法老、王后和皇室成员的木乃伊。</p> 位于开罗解放广场的埃及文明博物馆,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代埃及文明的遗物宝库。这里收藏的各种文物有 30 多万件,但由于场地所限陈列展出的只有 6.3 万件,约占全部文物的五分之一。图为阿穆神。<br>因这座博物馆以广为收藏法老时期的文物为主,埃及人又习惯地称之为"法老博物馆"。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埃及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纳尔迈调色板,绝不容错过。坦白说,若非知晓它的盛名,游客或许不会留意到这块63厘米高的石片。调色板正反两面用浅浮雕镌刻着国王纳尔迈统治的画面,被认为是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实证,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军事档案。纳尔迈之后,埃及就正式进入了法老时代(不少学者认为纳尔迈就是统一埃及的美尼斯国王)。 埃及是个有着5000多年传奇文明史的神秘国度,她无尽的文物宝藏一直令列强们垂涎。环视全球,大凡有掠夺史的西方国家,其国立博物馆几乎都专门设有“埃及馆”,用于摆放先人倚仗金戈铁马从这个文明古国掠来的珍奇文物。<br>1835年,刚刚觉悟的埃及政府修建了一座博物馆,专门收藏古埃及文物,后将博物馆迁至开罗城堡。然而在1855年,政府官员们竟将馆内所藏文物全部赠送给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分毫不取。这批文物现在依然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想要回来,比登天还难。 进入博物馆中央大厅,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各式雕刻、石棺等。 直到1858年,在法国著名考古学家奥古斯特·马里埃特(Auguste Mariette)的努力下,埃及文物才受到本国人珍视。马里埃特极力说服埃及当局成立新的文物部,并创建博物馆。在他的组织策划下,当局在开罗北部布拉克地区的尼罗河畔,将一间大仓库改建成了埃及博物馆。博物馆竣工于1881年,马里埃特为首任馆长,他也因此被称为“埃及博物馆之父”。<div>马里埃特少年时期就对古代东方历史萌发了浓厚兴趣。他担任过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副馆长,后受法国政府委派赴北非、西亚收集古代文物。他在埃及发掘重要遗迹数十处,毕生致力于埃及考古学的研究工作。埃及博物馆的落成对阻止埃及国宝外流功不可没,也算是法国人对埃及文物保护所做的一桩好事。<br></div> 历史上法国人没少掠夺埃及文物,卢浮宫1828年就设立了古埃及馆,其中的神庙断墙、木乃伊、头像等350件藏品,都是拿破仑军队在征服埃及时盗掘的。马里埃特的努力也算是为同胞赎罪,同时也增强了埃及人保护文物的意识。图为吉萨金字塔中的石棺。<div>马里埃特的墓地就设在博物馆旁的花园里,他双臂合抱的雕像深情地注视着他的杰作——埃及博物馆,遗体安睡在雕像前的石棺内。</div> <p class="ql-block">另一个法国人马塞尔·杜尔尼翁(Marcel Dourgnon)虽不及马里埃特知名,但对埃及博物馆的贡献也值得一书。</p><p class="ql-block">当年马里埃特主持的博物馆建成不久,就遭遇尼罗河的一场滔天洪水,博物馆受到巨大破坏。1891年,馆藏品不得不转移到开罗吉萨区的前王宫里。</p><p class="ql-block">1896年,法国建筑设计师马塞尔·杜尔尼翁受命在解放广场设计建造了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埃及博物馆。伊斯兰风格的大穹顶约34米高,阳光透过天花板上镶嵌的磨砂玻璃和二楼的窗户将中庭照亮。</p> 杜尔尼翁的设计独具匠心,仅博物馆大门就融汇了埃及文明的四个主要阶段:法老时期、希腊-罗马时期、科普特基督教时期和伊斯兰时期的艺术风格。<div>1902年新馆建成后,人们陆续把那些珍贵的宝藏安置到此。埃及人不会忘记杜尔尼翁,这座气宇轩昂、华严壮丽的埃及博物馆就是最好的纪念碑。</div> <p class="ql-block">埃及博物馆分上下两层:一层堪称“历史的长廊”,按年代顺序展出从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81年)到公元五六世纪罗马统治时期的珍贵文物。各色形态的石棺、石柱、浮雕墙与石质雕像陈列在此,即使外面骄阳似火,走在馆里,依然能感到寒意森森。</p> 第一个金字塔中的雕像,约4900年? 古埃及的法老们多是野心勃勃甚至妄自尊大,不过没人比得上胡夫国王好大喜功。胡夫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也是4000多年前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为了建造金字塔,上千名奴隶不堪劳累悲惨死去;当国库空虚时,胡夫为了继续建塔,不惜让女儿以色相从富贾那里敛财。历史上胡夫一直被认为是个残暴君主,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在埃及博物馆里的雕像却是最小的—枚象牙雕刻而成,只有7.5厘米高。这是胡夫存世的惟一雕像,淹没在千千万万件大大小小的展品海洋中,雕像的面容看起来温柔善良,与胡夫残暴的名声完全不符。到底哪一个才是他的真实面目?这真是个谜。 与胡夫的雕像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儿子卡夫拉的雕像高大威武的多,让人深感这才是伟大国王应有的风范。它由片麻岩雕刻而成,高168厘米,是古埃及早期雕刻艺术的经典之作。卡夫拉是修建吉萨第二大墓葬群(包括狮身人面像)的法老,他端坐在饰有狮子浮雕和莲花图案的宝座上,面容庄严肃穆,前额装饰有眼镜蛇,颌下有柱状胡须,王权的威严令人震慑。 孟卡拉法老三人组雕像也颇为吸睛,这个古埃及最早的三人组雕像动感十足,展示了古埃及人的健美身材。 中间是孟卡拉法老,他左腿在前,仿佛大步前行,右侧是古埃及神话中地位很高的哈托尔女神,左侧也是一位女性形象,但她不是神,而是拟人化的埃及一个省,象征法老控制的国土。 栩栩如生的拉霍特普和妻子诺夫勒特的彩绘坐像,拉霍特普戴白色项圈,着白色腰裙,皮肤呈褐色。他虽穿着朴素,身份却不简单——他是胡夫的兄弟,曾担任大祭司、三军统帅以及建筑主管。他的妻子诺夫勒特神情端庄,皮肤白皙,黑发及肩,丰满的身躯在白色衣裙中显得婀娜动人。这对雕像最不可思议的是眼部内嵌的水晶眼珠极为逼真,乍一看跟真人似的。据说,当年考古队员借着烛光第一次进入墓穴,看到他们的面容时,曾吓得落荒而逃。拉霍特普和妻子诺夫勒特彩绘坐像接近真人大小,眼睛极为传神。 拉美西斯二世辞世后,其历经70天被制成木乃伊的遗体,以一个伟大法老所能享用的最隆重方式下葬。这位“埃及大太阳王”的棺椁安放在埃及古城卢克索帝王谷的陵墓里,随葬的还有让他在冥界也能过上富贵生活的无尽宝藏。不想几十年后,陵墓内陪葬的宝物被洗劫一空,而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也从此不得安宁。负责看守的神职人员不得不多次搬动法老的木乃伊以防盗墓人打开绷带,偷取藏在里面的黄金饰物。为掩人耳目又方便搬动,他们只好使用普通木棺放置木乃伊。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拉美西斯二世和其他几位法老的木乃伊被藏在底比斯附近一个极荒蛮之地,后来被一个牧羊人偶然发现,才最终得以安放在埃及国家博物馆。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图坦卡蒙金棺:图坦卡蒙黄金面具重约11公斤,出土时紧贴图坦卡蒙面部,是理想化的图坦卡蒙的模样,眉与目的轮廓都是在纯金里镶进黑曜岩和石英的效果,才有了这千年不变的炯炯眼神。前额部分饰有鹰神和眼镜蛇神,象征上下埃及(上埃及以鹰为保护神,下埃及以蛇为保护神);下面垂着胡须,象征冥神奥西里斯。这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艺术珍品之一,俨然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参观时人太多无法近前拍摄,此为网上截图)。</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是公元前14世纪时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可惜英年早逝——9岁登基19岁神秘死去,是现今名气最大的法老之一。1922年,执着的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历经19年探索后,终于在帝王谷发现了图坦卡蒙陵墓的入口。这座法老陵墓没有被盗,墓室内的东西不仅丰富且保存完好,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里出土的陪葬品5000多件,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共有4个棺材,最外面是石棺,里面有3个人形棺,其中包括2个贴金木棺,以及最里面的纯金棺,套在一起,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其中,图坦卡蒙金棺价值不菲,长2.9米,宽1.48米,重约111公斤,尽显法老的奢华和尊贵。棺体镂刻着华丽精致的纹饰,并镶有琉璃、碧玉、绿松石等。棺盖正面展现了法老的容貌,图坦卡蒙双手交叉,手中握有神鞭和权杖。</p><p class="ql-block">石棺外面还有四个贴金的木造外棺,以厚达6厘米的橡树板制成,也是层层相套。因结构复杂,古时的盗墓者开启第一层外棺后,就不得不放弃,放在外棺内的人形棺及法老木乃伊得以完整保存,当年考古学家耗时84天才完成了拆卸外棺的全部工程。四个外棺内外部都雕饰有神祇及《死亡之书》的内容,是研究古埃及最珍贵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黄金王座极尽华丽,王座前端两侧雄踞两只公狮,四个椅脚为狮掌,扶手处装饰着两条头戴红白双冠的眼镜蛇,守护着扶手前端所刻的王室椭圆形饰徽。靠背处细腻地雕饰了图坦卡蒙坐在王座上的情形:他右臂斜靠在椅背上,头戴精心制作的假发及庆典专用的王冠,身穿打褶长裙,胸颈处的项圈璀璨多彩。王后阿肯艾斯纳玛站在他的面前,手捧一罐油膏为他涂抹。(两图中上图为网上截图,现场由于玻璃墙阻挡拍摄效果不佳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展品太多,时间短参观太快,导游的解说一会儿就记不得多少了,只能再放一些图片了……</p> 再见,开罗!再见,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