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佛阁位于武陟县城西街与南大街交叉口,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后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修,是明清时期释道合一的代表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佛阁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原有山门、钟楼、鼓楼、中佛殿、千佛阁、关帝庙、城隍庙、白衣殿、东西配殿等。现仅存山门、中佛殿、千佛阁三大建筑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佛阁的传说众多,有名的如:千佛阁镇沁河水患、三不照、上梁不正、千佛奇观、三绝碑等,或妙法神奇;或妙趣横生;或感天动地。而我游千佛阁后,发现近年来新添楹联五幅,从我个人的视角来看,可谓又增一奇!虽然泱泱大中华五千年历史上名联无数,但这五幅楹联紧扣千佛阁主题,只有非常熟悉千佛阁,或者借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懂千佛阁的人才能写出来,它不仅遣辞恰当,对仗工整,恰到好处,与所在建筑相映成趣,而且书法古朴苍劲,值得反复研习,反复惴摩,令我驻足良久,不肯离去!且听我一一道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朴实无华的山门和文保碑,我就喜欢这种沧桑、厚重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佛阁的由来:传说当中,沁河流至武陟县城,己成悬河,故而水患频发,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解水患,镇沁河,救民于倒悬,官府出面,建千佛阁,坐北朝南,直面沁河,自此,沁河由此而一路向东入黄,沁河安澜,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因此,千佛阁在当地香火旺盛,地位颇高,千佛阁山门的楹联也很好地验证了这个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对于不了解沁河过往的人,以及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可能不了解楹联上说的折入黄是什么意思,因为以前沁河是从西向东直冲武陟县城而来,到了县城边上,受到河堤的阻挡,转而向南约一里后,再折向东入黄,也就是折入黄的说明由来。也正因为沁河如此的流向,再加上沁河悬河的压力,国家于1980年建设了沁河裁弯取直工程,对东关、古城等村落进行了搬迁,把沁河的这个弯道裁弯取直,从此,沁河便不再是折入黄河,而是直入黄河了。也幸得国家实施了这样的工程,1982年,沁河暴发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河水平堤,但因为河道的改变,洪峰下泄顺畅,且新建的河堤质量过硬,武陟县城方躲过一大劫难。据说洪峰过后,经实测,整个新堤在河水的浸泡下,高度下行近两米,说实话,那时修堤几乎全靠人力,能有那样的工程质量,真可谓是真真的良心工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佛殿为单檐悬山式绿琉璃瓦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七架梁结构,脊瓜柱两侧施叉手。前檐下施五踩双下昂斗拱,后檐下施三踩斗拱,其檐部缘头镶透雕卷云纹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佛殿前门楹联以千佛阁为主题,彰显信众期盼佛降吉祥,佑民平安的美好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门楹联则是劝人向善,团结互助,为我大武陟,乃至大中华淳朴民风的真实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钟鼓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佛阁为三重檐歇山回廊楼阁式绿琉璃简瓦顶建筑,中下层面阔、进深名五间,上层面阔、进深各三间。七架梁结构。一层、二层檐下均施五踩双下昂斗拱,上层檐下施七踩三下品斗拱。一层柱头有卷杀,覆莲式柱础,为明代遗物。阁顶部扒砖上绘十八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八卦太极图。正脊中间置狮驮三重楼阁宝刹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千佛阁有五个看点,这第一个为建筑本身:上梁不正,千佛阁的大梁和立柱长的长的那叫一个随意,各种扭曲的形状,随意伸展,而这样歪歪扭扭的梁柱竟然撑出了这数百年的楼阁,而且在中国的建筑史上,就我浅薄的认知中,在其他的建筑上,历来讲究的是周周正正,梁是梁柱是柱,俗话说的好嘛,小树不修不直溜,可见古人是很看中这个的,还从未见过这种随意生长的现象,竟然在千佛阁这样重要的建筑上出现了,可谓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个看点:三不照,一般中国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宫殿、庙宇,都讲究对称,但千佛阁则不然,登临千佛阁向前看,会发现山门、中佛殿和千佛阁不在一条直线上,千佛阁向东偏了一些,中轴线就成了一条折线,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呢?不得而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个看点:释道合一,在千佛阁内,佛教和道教和谐共生,一组建筑内,既有佛教的各位菩萨,又有道教的各位神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个看点:千佛阁的楹联。上面的这三个看点,从千佛阁的楹联以也可以看的出来,因地制宜,殊途同归,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会上梁不正,为什么会三不照,因地制宜啊!为什么会选择佛道并祀,因为殊途同归啊!写的好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个看点,就是在二楼的千手千眼佛,佛是国宝,现在己经保护起来了,值得一看。就佛家而言,千代表无量,即圆满之意。千手表示大慈悲的无量广大,千眼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手千眼佛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说有位国王叫妙庄王,他有个女儿叫妙善,妙善喜欢修行,但国王不愿意自己的金枝玉叶这么做,于是百般阻挠,终于酿下大祸,得了一种怪病---人面疮,需要亲生女儿的手和眼方可治愈,妙善得知后,毫不犹豫地舍出了自己的眼和手,妙庄王得于痊愈,遂决定为女儿建造寺院,塑金身,并封其为全手全眼佛,但由于一时激动,说成了千手千眼佛,国王金口玉言,于是就成了千手千眼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佛阁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佛阁东侧还有一个卧佛殿,供奉着一尊汉白玉卧佛,右手支颐,侧卧于莲台之上,慈眉善目,注视着顶礼摩拜的众生,没有高坐于莲台之上的那么大的威压,更易生出亲近之感,个人之见,也不知对错。卧佛殿前的楹联也很有内涵,充满哲理和禅机,各人参悟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传说中千佛阁内还有一通三绝碑,游览之时没有想起来,小小遗憾,也算是给自己留一个再来的理由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岳母、妻子同行,游历千佛阁,拍照留影,并短文记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早9点钟出发,下午17点返回,全程110公里,时年2024年5月18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