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忧后乐”是范仲淹终生写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张云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摘要】 纵观范仲淹一生,跌宕起伏。求学追梦,做过县令,当过知府,守过边陲,坐过朝堂,几度升迁,几经贬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布衣为名士,州县为能吏,边境为名将,办学为名师。一生清政清廉,刚正不阿,政绩卓著,深得民众爱戴,胸怀先忧后乐精神终其一生。范仲淹的这种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颇为契合。在新时代,我们应发扬光大先贤思想精华,涵养新时代忧乐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键词】 范仲淹 “先忧后乐”精神 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阳修有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p><p class="ql-block"> 文章简洁地概括了范仲淹为国为民的一生,赞美其以造福百姓为己任,“先忧后乐”的高尚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生于忧患,立志济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于忧患的范仲淹,从小立志济世。989年,范仲淹生于苏州,他幼年丧父,寡母被迫改嫁到朱家。范仲淹长大后得知身世,便独自外出求学。离开朱家后,其生活极其困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篇短文真实地记述了范仲淹小时在长白山的庙宇里学习的生活境况。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就这样整整吃了三年。后来这个故事便凝缩为一个成语,叫“断齑画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年的范仲淹在如此艰难的逆境中,依然不是忧一己之得失,而是忧天下之盛衰。他当时就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无论是良相,还是良医,都是以济世救民为宗旨。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记载,范仲淹少年时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便问:“您看我将来能做宰相吗?” 算命先生惊语道:“你小小年纪口气如何这么大?“ 范仲淹也有点不好意思,于是便改口道:“那您再看,我能当医生吗?” 算命先生很不解:“刚才做宰相,现在怎么又要做医生?” 范仲淹说:“唯有宰相和医生能够救人。” 算命先生赞叹道:“你有此心,真宰相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下了心忧天下之志,就要从困境中磨炼自己,坚持不懈地去奋斗。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读书,五年不曾解衣就寝,在食不果腹的境况下昼夜苦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食粥心安》记载: “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 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大意是: 一位同学家庭殷,他非常敬佩范仲淹,并把所见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便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范仲淹收下谢过后放在一边。过了几天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惊讶地问:我的父亲听说你清苦,特送来这些食物,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道: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厚意,是因为我吃粥安定已久,现在突然享用丰盛的饭菜,以后怎么能再吃得下这粥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样范仲淹在困境中磨炼自己,刻苦攻读,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二十六岁的范仲淹考中了进士,开始步入仕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沉浮跌宕,初心不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仲淹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继而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即幕僚,官八品)。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作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仓官差事清闲,而他却清闲不下来。经过走访调查,得知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堤坝。张纶欣然赞同,并奏准朝廷,朝廷便令范仲淹全面负责整修堤坝。欧阳修兴修水利有功,于天圣二年(1024年)秋,被任命为兴化县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28年,范仲淹上书进谏,当时的宰相王曾对其大加赞赏。这年年末,范仲淹被提拔入京,成了七品上下的京官。范仲淹在任其间敢于直谏,影响较大的就是上书还政。当时仁宗年幼,太后刘氏(戏文传闻中叫她刘娥)垂帘听政。对此,范仲淹直接上书,要太后还政于天子。因此,范仲淹得罪了太后,一年后(1030),范仲淹被调离京城,外放至通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33年太后死后,作为忠贞的帝党范仲淹,于当年被调回京城,在谏院任司谏,专管弹劾。第二年,范仲淹被任命为苏州知州。苏州资源丰富,经济富饶。但范仲淹并不损公肥私,而是赈灾救民,一心为公。次年又升为开封知府,从二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36年,朝廷发生了党争,范仲淹不满权相吕夷简把持朝政,频繁弹劾,吕的同党、官僚便进行反击,范仲淹又被贬谪到了边州,自此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范仲淹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初心不改,忧国忧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殚心竭虑 戍边卫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宋朝建立之后,就采取了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累战累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仲淹初到边塞,恰是秋季,面对边塞瑟瑟秋景,与边塞的满目疮痍,不免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渔家傲·秋思》一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仲淹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仲淹到任后,深知宋军弱势。于是,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据守不出,使延州局势才稳定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仲淹自此在延州摸爬滚打近10年,经过军事方面接触与研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1044年回京之后,针对朝中视兵事为瘟疫,避之唯恐不及的现状,范仲淹只能用政治改革来掩饰兵事的改革。范仲淹所提出的“庆历新政”的核心就在于强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仲淹的军事思想来自传统兵学。范虽是文士,但自从当上边帅后,他深入研究了《左传》、《孙子兵法》。尤其是《孙子兵法》,他曾评说:“自古用兵之术,无不出于《孙子兵法》,此皆孙子之深戒,非臣之能言也”。他提出了“严边城,实关内”的防御策略。 范仲淹的文人武心之举,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推行新政,为国为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43年7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给仁宗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针对宋朝“三冗两积”的时弊进行变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朝的"三冗两积"分别指的是:冗兵、冗官、冗费,以及由此导致的积贫和积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冗兵:指国家供养的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却相对较差。这是因为宋朝实行守内虚外政策,把各地兵员抽调至中央,造成“内”兵不事事, “外”,守边薄弱局面。同时朝廷还招安各类起义军队,使得军队虽然庞大,但却没有相应的战斗力提升。庞大的军队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冗官:是指北宋的行政机构过于庞大臃肿,官员数量极多且不断逐年增加,导致办事效率降低。尽管许多官员并没有实际的工作可做,但由于他们的身份地位,朝廷必须向他们支付俸禄,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压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冗费:是对“冗兵”和“冗官”问题所带来的巨额花费的总称。由于需要供养大量的军队和官员,加上对辽和西夏等国的屈辱性开支(如纳币、岁赐),国家财政的大部分都被占用,造成了严重的入不敷出的情况。这也直接导致了接下来的两个问题——积贫和积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积贫:是由于长期的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所造成的国库空虚现象。在应对内外各种挑战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使得宋朝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积弱:则是由于上述三个问题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综合国力下降的现象。在面对外部侵略或内部动荡时,宋朝往往无法有效地调动资源来进行应对和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肯而切中时弊,仁宗随即采纳了“条陈十事”颁布天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庆历新政”自此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新政虽败 光辉永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仁宗皇帝的动摇与反复,造成轰轰烈烈的新政变法失败。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宋仁宗对于新政的实施持有犹豫和反复的态度。他在初期支持改革,但随后因听信谗言,又受到守旧势力的影响而动摇,最终对新政及其推行者产生了怀疑,并罢免了大部分改革派官员。这种不坚定的态度使得新政无法持续有效地推进下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仲淹在改革过程中裁撤冗员、整顿吏治的举措,动了守旧派的蛋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和阻挠。再者,新政触及到了北宋王朝的选官制度和荫补制度,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因此,当改革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时,他们便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进行反扑,通过各种手段阻挠和破坏新政的实施,导致“庆历新政”最终失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新政失败了,但掩盖不了新政的影响与光辉。通过变法淘汰了一批碌碌无为的官员、贪腐的官员,提拔了一批务实能吏到重要岗位,提高了官府行政效能和财政状况,对萎靡的政局有所起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庆历新政对北宋的学风、政风以及后世的改革思想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拉开了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序幕,使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走上了改革变法之路上,客观上对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革的艰辛与阻力,变法的胜败与命运,范仲淹并不是不清楚。改革就是斗争,变法就有风险,这关系到范仲淹个人命运与前途。当时的范仲淹已是付宰相之职,身居高位,一旦改革变法失败,其利害关系可想而知。但范仲淹哪管这些,忧国忧民的精神使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上行”,展示出他的改革决心与胆略。 充分体现出他的“忧乐思想”价值趋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重教尚学 孕育栋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庆历五年十一月,范仲淹被贬至邓州(今属河南)。邓州旧有名胜百花洲,范仲淹的同科进士谢绛任邓州知州时将其修葺,并在洲畔建览秀亭,供人憩息。范仲淹到邓州时,百花洲已荒凉破败,览秀亭也只剩下了断垣残壁。范仲淹出资修葺百花洲,重建览秀亭,又在东南角城墙上建春风阁。范仲淹得知邓州学风不振后,又出资在百花洲建花洲书院,于庆历六年(1046年)中秋节竣工。从此这里成了读书圣地,求学者络绎不绝。曾任开封知府、御史中丞的邓州人贾黯,官至宰辅的范仲淹次子范纯仕,北宋哲学家张载,以及大学士身份知邓州的韩维,知邓州的谢绛之子谢景初等,均在花洲书院从师过范仲淹,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46年农历九月十五,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范仲淹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生发出超越个人、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情怀,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壮阔的美德,展现出一种更高尚的理想境界,充满着仁人志士的理想与光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非范仲淹的即兴留墨,而是他一生的理想和信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仲淹一生跌宕起伏,贬至邓州后已58岁,到了垂暮之年,修建花洲书院,一心致力办学,为国为民培养有用之才。后又调任到杭州、青州。次时范仲淹身体每况愈下,且调动频繁,不遑宁居,任上已没有精力办学,迨至嘉祐四年五月,64岁的范仲淹便一病不起,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纵观范仲淹一生,跌宕起伏。求学追梦,做过县令,当过知府,守过边陲,坐过朝堂,几度升迁,几经贬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布衣为名士,州县为能吏,边境为名将,办学为名师。一生清政清廉,刚正不阿,政绩卓著,深得民众爱戴,胸怀先忧后乐精神终其一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这句名言生动诠释了“忧乐精神”,这种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颇为契合。在新时代,我们应发扬光大先贤思想精华,涵养新时代的忧乐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 《范文公正集》附《年谱》赵普潦的《自警篇》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希清、范国强主编:《范仲淹文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央广网”《涵养新时代的忧乐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爱国:《范仲淹优乐精神的传承与升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