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词遇上科学

前行

<p class="ql-block">  茫茫宇宙中,不仅呈现着奇幻的四时美景,更是蕴藏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古人用诗词记录了这些自然变化,也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科学的奇妙路径。“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昙花庭院夜深开,疑是仙姬结伴来”,“诗意盎然”之中,蕴含物理、化学、生物、文明礼仪、爱国教育等方面知识。</p> 诗词吟诵 诗词里的科学 <p class="ql-block">  诗词中的科学,体现在古人通过诗词传达的不仅是情感和景象,还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自然现象的描述。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和解释。</p> 好书推荐 诗词里的科学探究日记 <p class="ql-block">宿新市徐公店(其二)</p><p class="ql-block">【宋】杨万里</p><p class="ql-block">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p><p class="ql-block">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在他的(宿新市徐公店(其二)》中所描绘的乡村景象。</p><p class="ql-block"> 随着诗人“镜头”的拉近,画面也由静态转为动态。在画面尽头,突然出现了一个孩子追逐着黄色蝴蝶的身影。他越跑越近,脚步声也越来越大,我们仿佛还能听见他的嬉笑声。就在我们着迷于这欢乐场景的时候,画面突然又随着孩子的驻足戛然而止。原来,那只黄色蝴蝶飞入了一片菜花丛中,怎么找都找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读完这首诗,也许我们会惊叹于黄色蝴蝶的“机智”:一只小小的黄色蝴蝶,居然已经懂得利用环境中与自己身体相同的颜色来实现“隐身”保护自己。</p><p class="ql-block"> 这种与环境极为相似的生物体色在生物学中被称作“保护色”。保护色是指动物、昆虫以及植物把体表的颜色通过长期进化改变为与周围环境相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不仅仅是诗中的黄蝶,又如枯叶蛱蝶,世界著名的拟态蝴蝶。</p><p class="ql-block"> 许多动物都能按照周围条件的变动来改变保护色的色调。在雪的背景上不易察觉的银鼠如果不随着雪的融化而改变自己毛皮的颜色,那它就会失去保护色的好处。因此在春天,这种白色小动物会换上一身红褐色的新毛皮,使自己的颜色跟那新从雪里裸露出来的土壤的颜色打成一片。随着冬季的来临,它们又穿上了雪白的冬衣,重新变成白色。</p><p class="ql-block"> 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的。保护色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具有保护色,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被天敌捕食的概率,也能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p><p class="ql-block"> 人类模仿动物的保护色也设计出了“迷彩服”,让解放军在野外时得到保护。同时也在武器上涂抹保护色,起到隐藏武器的作用。比如斑马身上的条纹漂亮而雅致,是同类之间相互识别的主要标记之一,更重要的则是形成适应环境的保护色,作为保障其生存的一个重要防卫手段。人类从这种现象中得到了启示,将条纹保护色的原理应用到海上作战方面,在军舰上涂上类似于斑马条纹的色彩,以此来模糊对方的视线,达到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目的。</p> 且   行  且    思 <p class="ql-block">  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古人的科学知识,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激之情。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知识融入诗词创作中,使诗词既富有文学性又具有科学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