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才子田富春(原创)

点点

<p class="ql-block">作者:杨效禹</p><p class="ql-block"> 晋北平鲁革命老区政府所在地井坪北面30里以外有一个小山村叫富足庄。这里的人们并不富足。全村的40户人家只靠种庄稼为生,穷得连一间砖瓦房也没有,都是居住在石碹窑洞里生活。人常说人穷志不穷,村民田富春的富春二字的确时刻鼓励着积极向上奋发图强。他居住在自己的窑洞里用自己的笔墨描绘家乡人情世故、十村八里的新事新变化。 他的文学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称赞。1998年入选平鲁区作家协会,2004年被选入朔州市作家协会,政协山西平鲁第六届委员。</p><p class="ql-block"> 2000年田富春把作品《窑洞的记忆》发表在了报刊上,荣获朔州市作协以及平鲁区作协“文学长城”二等奖。还被平鲁区安监局和煤管局特聘为平鲁安监报特约通讯员,荣获朔州日报社和市文联举办的“万福花园杯”“爱我朔州”有奖征文活动优秀奖。2008年荣获治超办举办的“我看治超”有奖征文二等奖。2011年荣获市级组织部建党九十年征文优秀奖……。 </p><p class="ql-block"> 田富春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在一个庄户人家庭。山区农村艰苦难熬的岁月并没有磨灭他心中的梦想。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他就非常爱好看书写字,课余时间手里常常拿着一些问别人借来的小人书、连环画等课外书籍阅读了一遍又一遍一遍。这些文学作品里丰富的内容又激发了他那颗幼小而渴求知识的热心。促使他逐渐地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在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在老师的带领下全班的同学参加了一次集体劳动,而后老师便让全班的每个同学写一篇作文——《割莜麦》。当他把自己的作文本和其他同学一样交给了老师,老师看了田富春的作文的确与众不同,这个小学生笔下的《割莜麦》虽然篇幅不长,可是其中的现场描写方法特别巧妙和精彩的语句在全校学生中争相传送阅读。</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读后感中谁也不能不说这是一篇好文章。就是因为这篇小习作,使这个人穷志不穷的孩子做起了文学梦。学校放学后,别的孩子贪玩贪要,而他却跑回家一头钻入文学书籍里全神贯注地阅读,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不知有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时侯,带着书中美好的故事情节进入甜美的梦中。</p><p class="ql-block"> 中学毕业后,田富春的父亲因为在庄稼地里劳累过度过离他而去了。从此,他和残疾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艰苦地度日。好学上进的田富春不得不去帮助母亲做那些她做也做不完的营生-----放牛、喂猪、春天一垄挨一垄地种上了莜麦、豌豆,秋天又把每块地上的作物收割的一干二净。</p><p class="ql-block"> 庄户人的日子是十分艰苦的,夏日里他忍着酷暑炎热,在田间地头小歇时忙中偷闲阅读文学作品;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苦思冥想文章的谋篇布局,以及写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晋北地区冬天的黑夜里西北风呼啸作响,屋里寒气袭人,人们连买炭钱也没有,乡邻们为了节约烧的柴炭早已进入梦乡,而田富春还裹着被子手握的钢笔在稿纸上用自己的艺术随着时代的旋律书写他的作品。日久天长使他开阔了眼界。为了不被人们嘲笑他偷偷地把稿子送到县城的文联报刊上投稿了,没过几天报纸上有了自己的散文和诗歌。他心中的喜悦象村前那条奔腾的小河水一样欢快地流淌,潺潺地吟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些作品的陆续发表了,他也充分地认识到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贴近生活,深入生活,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作品。他又写的散文《洒向平朔都是爱》一文在《平朔露矿报》发表,受到矿工的好评。不久,他写的又一篇散文《故乡的小油灯》在《山西农民报》发友。从此之后一篇篇短小精焊的美妙的文诗作品不断地刊登在省、市、区报刊上,这样更加坚定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信心,也使他心中的文学梦渐行渐近地变为现实。</p><p class="ql-block"> 他深知故乡山水和纯朴的民情风俗永远是他创作的不竭源泉。他的创作激情越来越浓,作品越写越好,发表的稿件越来越多,田富春就像大山深处飞起的一只金凤凰,不断地歌唱家乡的春天;不断地播洒致富路上的先进事迹;不断地向山外的大世界传递着一件件、一桩桩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和山村喜事。</p><p class="ql-block"> 他描写家乡的山水都是那般娴熟细腻;他抒写农民兄弟和父老乡亲是那般情真意切;他赞美山妹子是那般形象逼真。就这样长年累月地、不辞劳苦地用一支生活妙笔谱写了一曲曲热爱新农村、向往新生活、赞美和振兴乡村工作的颂歌。令人羡慕的是他写得散文《窑洞的回忆》、《故乡情思》、《感悟夏锄》、《故乡听雨》以及诗歌《山村姑娘》、《过大年》、《山村小夜曲》、《家乡的火炕》等数百篇(首)诗文相继在《朔州日报》、《桑源》、《平鲁报》、《平鲁文艺》和《长城》杂志发表。</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对田富春的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眼前的田富春50多岁了仍然是个庄稼汉,一边种植一边继续深耕家乡的泥土文化。让人们再品味品味他的作品,《乡诗》里生动地刻画出大山林深处一天的四时风情《晨》《午》《暮》《夜》。以及200多篇文学作品相继问世,其中有诗歌、散文、小说、也有纪实文学,民间传说,民间情歌,戏曲文艺,通讯报道等。</p><p class="ql-block"> 人们称赞他是当地乡村唯一的作家——田富春。再来品味这三本《乡野春韵》《乡风遗韵》《乡村情韵》封面作者的名字还是田富春。人们笑着说“不错”都伸出大拇指来鼓励他继续往前走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杨效禹系晋北革命老区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黑家狮子村人。爱好抒写农民新事、新变化,在平鲁电视台发表了不少作品。这一点成就带来的不仅仅是对未来的希望,更多的是增加了自我发展的一种动力。而后多篇朔州、朔城、平鲁、右玉、山阴等地的农村新闻报道在《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朔州日报》等多家媒体刊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