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仪式感”

瑞雪飘香

<p class="ql-block">温瑞香</p> <p class="ql-block">  岁岁端午,今又端午!</p> <p class="ql-block">  在这粽子飘香的季节里,我又想起故乡的端午。</p> <p class="ql-block">  故乡的端午是简约的。它没有诗词歌赋,没有龙舟大赛,没有视频微信,没有商家的营销策略,更没有悼念屈原冗长难懂的祭文。</p> <p class="ql-block">  但故乡的端午是隆重的。说它隆重,是因为要提前一个多月准备,且很有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  首先要准备的是包粽子的叶子。故乡的人包粽子用的不是新鲜的竹叶子,而是竹笋长成新竹后掉落的竹衣,我们都称它为毫(故乡方言),一般选用毛竹或柳竹的竹衣。这些竹衣刚掉落时就要去捡回家,否则经过雨淋日晒会变质,缺乏新鲜度。所以乡亲们就会东山捡几个西山捡几个,今天捡一点明天捡一点,一般人家都会多捡,自家用不完还可以用来馈赠亲朋好友,偶尔哪家的竹衣不够用,都可以向邻里讨要。</p> <p class="ql-block">  临近端午节时,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主妇们都会把竹衣泡在水里,一般一至两天。因为此时竹衣还是向内测包卷起来的,因此待竹衣泡软后要把每一片竹衣展开摊平,并团成圈固定好,再把这些团成圈的竹衣串好挂起来晾干,以待包粽子时使用。</p> <p class="ql-block">  同一时间大人还有好多准备工作要做。比如要把绑粽子的棕树叶子砍回来,撕成条状,稍稍晾晒后放在锅里煮,这样既可去掉异味,又可以增加柔韧性。记得小时候爷爷还会拿新鲜的棕树叶子编成正方形的容器来包粽子,包出来的粽子就像现在的魔方,好看极了。祖父还会上山砍根毛竹回来,做几根拇指宽的小扁担。祖母和母亲两人得空就得用红线编小网兜(端午节那天兜红蛋用),我们家孩子多,兄弟姐妹七人,加上小姑姑,她们婆媳两人要晚上加班加点才能备好。这段时间,还要把茶籽壳烧成灰,五月初三时加水煮好后和着蒲香,过滤成碱水泡糯米用。另外,端午前一天还要去采摘一些苦桃、柚子、柑橘、艾草的叶子回来洗净晾干,待端午时熬水冲澡。</p> <p class="ql-block">  故乡的端午不像现在可以随时包粽子,也许是风俗习惯,也许是物质匮乏,我记得历来都是五月初四包粽子。凌晨三四点,祖母和母亲就开始忙里忙外。我们家是大家庭,我兄弟姐妹七人,加上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小姑姑,整整十四口之家,要包十几斤糯米。那时没有肉粽、蛋黄粽、豆沙粽、海鲜粽等这些高级的粽子类别,我家的粽子一般会用上自家种的赤豆和花生,所以有赤豆粽、花生粽、米粽三种。</p> <p class="ql-block">  等太阳晒到我们这些贪睡的孩子屁股上时,起来到厨房一看,饭桌的桌腿上挂满了一串串的粽子。奶奶的手特别巧,她能包出羊角粽、牛脚粽、方形粽等形状怪异的粽子。她还特别能干,会接生,村里哪个孩子呱呱落地不是她断的脐带?而且从不失手,经她接生的宝宝都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望着那一串串的粽子,我们直咽口水,盼望着能一饱口福。</p> <p class="ql-block">  牛脚粽个头大,要用两张竹衣才能包严实,为了存放时间久些,一般只包糯米。它呈长方形状,表面扎了一圈又一圈的棕条带子,酷似牛脚而得名。端午节过后,正是扦插蕃薯和单季水稻插秧的农忙时节,这时,奶奶就会解开牛脚粽,切成片,用茶油煎好后再洒上些许糖,让大人带到田间地头当午饭,一般我们这些孩子是没有机会享用的。</p> <p class="ql-block">  午后两三点,大铁锅里的粽子沸腾了又沸腾,“咕咕咕”的声音氤氲了几个小时,粽子特有的清香充溢整个乡村的时候,终于可以起锅了。起锅后的粽子显得更加饱满,看得我们垂诞欲滴,恨不得一口气吃它十几二十个。可奶奶却不让我们尝鲜,她说要等初五祭拜过祖宗才能吃。它们被晾在高高的廊檐下,我们只有望洋兴叹、一饱眼福的机会。也难怪奶奶不让我们先尝鲜,那么多熊孩子,又是饥饿感超强的年代,如果放开吃,我一口气能干掉五六个,不加控制,拿什么当祭品!</p> <p class="ql-block">  粽子起锅后,奶奶会用自家制作的葫芦水瓢装上煮粽子的汤水,洒在房前屋后,她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蛇虫的侵犯,这一习俗至今在我们家还保留着,母亲年年照做,我还未在榕城定居时,在夫家埔埕也保留了这一习俗。</p> <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熬到了初五,等祭完了祖宗、灶爷爷、灶奶奶后,我们终于可以放开肚皮,大饱口福了。因为粽子吃太多了,以致其它的好食物都吃不下去。虽然后悔不已,可年年如此。饱足一顿后的我们,劲头十足,玩兴大起。把红蛋放进事先准备的红线兜里,家里孩子少的有两个红蛋叠放在一起,因为我们家孩子多,一人只有一个。这时兄弟姐妹们拿出小扁担,一头挂着红蛋兜,一头垂着羊角粽,伙同村里的小伙伴们,就这么挑着,满村子疯跑,那欢乐的笑声和着虫鸣鸟语,流淌着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心声;那轻快的脚步,是我们追逐梦想的童年记忆。至今,那颤悠悠的小扁担还在我心头晃荡,它一头悬着故乡的明月,一头挂着故乡的初阳,在心头荡漾,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  玩累了,我们这帮调皮鬼就各回各家。这时,家里的大人早已用苦桃、柚子、艾草等叶子熬成热水,就等着我们回去洗澡。母亲告诫我们,端午节用这样的热水泡澡,不会得皮肤病,家里的孩子每个人都必须洗,这是一种仪式,是祖宗流传下来的,是规矩,不得更改。也许有它一定的道理,毕竟熬汤的那些叶子都有清凉解毒的药用。</p> <p class="ql-block">  洗完澡,我们就把红蛋兜挂在胸前,一刻也不离身,临睡前怕压坏了才慎重地交给大人保管。第二天起床后又挂在脖子上,时不时就细细端详一番,还会和小伙伴们比红蛋的大小,哪家孩子的红蛋若是个头最大,那叫一个趾高气昂,可是出尽了风头!所以我家煮红蛋时尽量都挑大小比较统一的,免得引起兄弟姐妹们不必要的纷争。那时我们都成了红蛋控,小心翼翼,总舍不得把它吃掉。有些意志不够坚定的小伙伴把红蛋吃了,还招来大家的一阵鄙视。</p> <p class="ql-block">  几天后,在大人的再三催促后,我们怕红蛋和羊角粽坏了,才恋恋不舍地把陪伴我们整个端午的吉祥物吃了。也许是物质匮乏,也许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没有童年玩具,才把这平常的东西当宝贝。</p> <p class="ql-block">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不缺衣少食,变着花样玩,挑着花样吃,但愿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们,不要忘了初心。</p> <p class="ql-block">  故乡的端午是一座记忆的家园,端午的故乡是一首经典的老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