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如何才能富起来

江楠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国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出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常重要、非常及时。但是,要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必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深入分析现状、找到症结,对症下药。</p><p class="ql-block"> 现状</p><p class="ql-block">我国是人口大国、土地大国,也是农业生产的产量大国,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6.95万吨,加上蔬菜水果等其他农产品,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一。但是,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并不高,从健康角度看,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有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令人发指。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进展缓慢。具体表现在:</p><p class="ql-block">农业少名牌。在我国,名牌战略早已推行到很多行业,手机有华为,空调有格力,电器有海尔。而这么大的农业大国,没有一个让全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真正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占比很小。由于缺乏品牌保障,消费者无从识别,农产品市场鱼龙混杂,农产品消费市场没有严格的有机农产品、生态农产品和一般农产品的区域划分,没有做到消费分层。</p><p class="ql-block">农民低收益。农业是明显的弱质产业,农本高、售价低,稍有不慎就会亏本。由于农产品销售价格事关国计民生,特别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低收入人群抵御通胀能力差的社会环境下,国家对农产品价格控制近乎苛刻,成为长期严控涨价的重点领域。在人们衣食住行整个生活开支中,农产品消费比重偏低(一筐菜换不回一条烟)。农民收入一直处于偏低水平。</p><p class="ql-block">生产无底线。因为没有名牌,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收益无保障,因此,为了维持生存,只能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甚至激素喷洒,以降低用工成本,应对亏本风险。我国对农业生产过程监管偏松,特别是对农户农药化肥的用量只有规定、没有监督,包括对土壤及周边水源的污染没有及时检测(工厂项目有环评安评),也没有具体的处罚条款。只有农产品进入市场后,检测也是最低限度的标准(无农药残留,确保短时间不会中毒,但有害物质、微量元素的长期侵害不作考量。)</p><p class="ql-block"> 成因</p><p class="ql-block">形成恶性循环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有两点。</p><p class="ql-block">从宏观层面看,供求关系失衡。</p><p class="ql-block">古人云:“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农产品价格低了,农民受害,价格过高,市民消费者遭殃,应该保持一个平衡点。长期以来,经历过饥饿的国人,对粮食短缺记忆深刻、心有余悸,甚至谈粮色变,粮食安全被无限拔高。如今,饮食结构调整,走向“菜多饭少”的营养时代,农产品消费观念也在转换。蔬菜水果与粮食相互替代,进入“大食物”时代。但是,在思维定势之下,粮食供给的宏观计划制定不精准,缺乏科学测算,导致超量进口农产品(粮食和水果),以至于消费市场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整体偏低,国内农产品由于销售不畅,导致变质浪费。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农业部长答记者问时说:2023年,全球农产品涨价21%,我国只涨价1.7%。他还自信满满地说,我国没有出现省市之间紧急调粮的情况,这同样说明储备超量的事实。网传我国假如停止产粮,粮食储备够吃两年左右。</p><p class="ql-block">在这超量储备的后面,也有利益驱动因素。涉粮国企,利用国家外汇采购的粮食价格大大低于国内,哪怕是粗放化加工,也能产生高额利润,冲击了市场价格体系,客观上压制了民营粮食加工企业生存空间,破坏了市场公平原则。资料显示,我国粮食消费逐年下降,从2013年到2021年,人均下降4.1公斤,降幅约2.76%。可是,我国的粮食进口却在逐年增加。在这几年进口增量最大的小麦、玉米、大麦和高粱等四个品种方面,今年一季度合计进口1879万吨,创下历史纪录,是2014年以上四个品种全年进口总量的1.6倍。</p><p class="ql-block">粮食是食品,保存难度大,一年以后就是陈粮,过了一定期限就成了陈化粮。超期储存导致品质下降,就要低价转给工厂酿酒、制醋,变质的陈化粮只能用于制造酒精。价格落差形成利益链条,不仅会造成财政资金浪费,也容易滋生腐败。</p><p class="ql-block">从微观层面看,缺乏“优质优价”通道。</p><p class="ql-block">我国农业逆向下滑的重要原因,是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好价格,缺乏“高品质、高收益”的示范引领。究其原因在于农产品缺乏优质名牌的培育。</p><p class="ql-block">要打造一个高质有机的农产品名牌,至少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周期,前期亏本是必然的。由于农业生产的投资主体大都是农业生产单位,农民的实力不强、眼光不远,一旦亏本,掉头就跑。很难坚持到取得消费者信任、品牌创建成功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资本投向农业以后,资金相对充裕,但是,资本的嗜血性注定是短期行为。他们首先介入农产品流通环节,线上线下大肆发展连锁农产品销售,生鲜超市蜂拥而至。但是,产品来源大部分还是传统农业,虽然打着生态旗号,最多只控制农药残留,但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缺乏监管,渐渐地丧失了市场信誉。有一部分资本投入农业生产,大搞智能大棚、喷滴灌种植的规模化,卫生洁净成为卖点,但是,管道输送的依然是农药化肥,真正的高品质有机农产品占比很少。从而,也没有形成农产品的名牌效应。</p><p class="ql-block">因此,我国农业生产没有“高品质高收益”的正向示范,而是向着一味降低农本方向发展,形成滥用农药化肥激素的逆反效应。</p><p class="ql-block">本人分别两次赴日本和中国台湾考察农业,体会颇深。他们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大都采用“防虫网”设施,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农产品消费市场有着严格的分区,有机农产品区域价格高、品牌明,其他区域的农产品价格落差很大,满足各个消费层次的需求。一次参观市场时,一批警察如临大敌,把有机产品摊位围了起来,原来是在有机蔬菜中检出农药残留。带来业主问话,坚称没有用药。经过调查,那日遭遇强台风,邻家菜场喷药飘洒到他的田里,造成如此结果。官方依然以管理失当给与罚款。因此,有机农产品的信誉神圣不可侵犯,才会有农产品向优质生态方向发展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对策</p><p class="ql-block">大数据时代,我们的行政管理应该走向精细化、精准化。我国要客观面对粮食安全问题,通过每年实际用粮、转换用途、变质损失等数据进行倒算,准确计算用粮需要,把进口粮食、储备粮食放到合理比例。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当事人,从计划制定到实际操作追究责任、严厉处罚。严查粮食储备保管费用、陈粮处置、进口粮食加工(建议进口粮食公开拍卖,国库直接收回差价,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等重点环节的腐败,减少国家进口粮食的外汇损失。堵住漏洞,合理进口,实现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合理涨价。农产品价格必须与种粮成本相匹配,才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有动力、有能力”向上走。</p><p class="ql-block">为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的通道,发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精品农业的示范效应,必须集全社会力量,协助农业生产单位打造名牌产品,在优质农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信任关系。首先,要运用财政项目补贴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有机的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在做好预算前提下,逐年补贴亏损,挺过创建品牌的艰难过程。其次,实行特殊信贷政策,利用无息贷款、延长周期等措施,支持生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再次,改革原来的农机补贴等既有政策,用经济手段鼓励农民推广使用“防虫网”种植蔬菜、水果,只有虫子进不去,才能减少农药使用。并对其他有利于生态有机种植的器械给与补贴。最后,制定鼓励政策,在农产品销售环节减税免费,让生态农产品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降本增效。</p><p class="ql-block">有了生态有机的优质农产品名牌,就能得到应得的丰厚利润,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周边的农民,在看到高品质农产品得到高收益成效后,就会相互效仿,就能带动更多农民生产有机生态农产品,从而带动全国农业良性上升。</p><p class="ql-block">总之,现阶段一定要从农产品供求平衡入手,适量进口、价格回归。同时,精心打造农业名牌,发挥农产品“优质优价”的示范引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健康水平,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p><p class="ql-block">(数据采自网络,仅供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