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 雷开仁</p><p class="ql-block"> 泰和云亭河,为江西母亲河——赣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它冠朝至塘洲麻洲金滩(江西省摄影基地)赣江出口段又称珠林江;它冠朝至沙村、上圯、老营盘段,纳入水槎东沔水和上模缝岭水,叫云亭河;它为明清泰和云亭乡(县志载,明清泰和以河流自东向西分仁善乡、仙槎乡、云亭乡、千秋乡、信实乡、高行乡“六乡”)的全部范围。</p><p class="ql-block">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红色苏区时期,云亭河畔,国民党疯狂镇压苏区革命,广大劳苦大众奋起反抗;共产党点燃革命星火、带领工农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云亭河畔民众对国民党反动派无比愤恨,对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无比拥戴,到处留下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云亭河畔万泰县时(1931—1934年,沙村刘家),苏区县、区、乡广大工农群众积极报名参加红军,支援红军战斗前线。且党团员带头、相互比赛竞赛,使入红扩红如火如荼。</p><p class="ql-block"> 1932年7、8、9月,万泰县开展扩大红军竟赛,三个月参军人数分别为114、57、85名,同时为红年输送干部22名。这年的7、8、9三个月中,不仅参军的人数多,而且参军人员的素质也较高,党、团员占参军人数的47%,工人、雇农占28%。</p><p class="ql-block"> 193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局作出《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前面党的紧急任务决议》。决议首次提出在全中国各苏区创造100万铁的红军的设想(中央苏区扩红35万红军)。当时,云亭河畔苏区万泰县,把入红、支前工作当作“首要工作”和“第一任务”,要求党团员积极带头入红扩红。1933 年6月,仅用半个月时间突击扩红,就动员和集中了600 多人加入红军,受到江西省委的通报表扬。</p><p class="ql-block"> 1933年7月,万泰县出席江西省苏维埃政府9县(区)查田运动大会的贫农团代表在大会上集体报名参军,受到中共江西省委的表扬。泰和县志记载,据不完全统计,仅万泰县时期参加红军的有15000多人。云亭河边的上圯村,一个村就有40多人参军,占全村人口的40%,该村陈伏英动员丈夫参军后,又把独生子送去当红军;云亭河支流东沔水的水槎东沔村陈招英,结婚不满一月,就动员丈夫去参军了;云亭河畔冠朝刘三英先后动员了三个儿子参加红军。</p><p class="ql-block"> 在入红扩红工作中,出现许多父送子、弟送兄、妻送郎当红军的动人事迹,甚至有“八岁的儿童和六十多岁的老翁要求当红军”。在扩红高潮中,万泰县地方武装总是整排、整连以至整营地集体编入红军野战部队,开赴前线。</p><p class="ql-block"> 在入红扩红工作中,云亭河畔万泰县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战士们身背装备整齐、身上衣服斩新、背包颜色一律,每人两个或四个手榴弹挂在胸前,草鞋每人三双或两双,背包上端梱树枝伪装,闪闪红星的红军帽戴在头上。还有那粮食有的挑着、有的扛着,还有伙食担子、公文担子,很有次序地随在队伍的后面。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地迈着大步前进。</p><p class="ql-block"> 红军家属、儿童团员和人民群众,一堆堆站在路旁欢送。他们手里有的拿着草,有的拿着食物,有的拿着银钱,候他的儿子、丈夫、哥哥、弟弟经过时作临别的礼物。当他们的子弟经过时,有很多的叮嘱“到外面要谨慎,要听负责同志的指挥。回来的时候,有适用的东西带点回来!”“哥哥多捉几个师长回来啊!” 红军家属是这样关心着他们的子弟,集体送别。这是苏区革命根据地特有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云亭河畔万泰县时,苏区县、区、乡积极组建地方革命武装力量,革命武装不断改编正规红军,开赴红军战斗前线。且县级武装力量,又不断由区、乡武装加以补充,使扩大红军源源不断。</p><p class="ql-block"> 当时,县有独立团、游击队、特务连、模范师和模范团;区有游击队和警卫连;乡有赤卫队和少先队。此外,还有由赣江河西区迁来的河西游击队等。随着苏区反“围剿”的需要,县独立团、模范师和模范团先后改编为正规红军,扩大红军,保卫苏区,打击敌人。</p><p class="ql-block"> 赤卫队:1931年11月,万泰县各乡都建赤卫队,担任红军的警卫、侦察、交通、担架、慰劳等任务。1932年3月底,全县地方武装有枪620支,且有250名赤卫队员加入红军、700人参加地方军。同时,组建万泰县赤卫军,联区成立赤卫师,区成立赤卫团、营,乡以下成立赤卫连、排、班。赤卫军不断改编为红军,又由赤卫队员补充,从敌人手中夺取武装武装自己。</p><p class="ql-block"> 特务队、警务连:1931年11月,万泰县组建特务连;1932年,组建赤色警卫营,区组建特务队。是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平时担负保卫县、区政权的任务,战时主要扰敌、堵敌、牵制敌人。</p><p class="ql-block"> 游击队、独立营:1931年10月,组建万泰县独立营,1932年2月增建1个营;1932年,万泰县各区都组建游击队。这些军事组织都被陆续改编为正规红军,后又继续地组建、不断地改编。</p><p class="ql-block"> 独立团:1931年 11月,将原泰和独立团和各区警卫连集中在沙村,组建万泰县独主团,辖9个连,共1000余人。1932年夏,改编入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师后,又重建万泰县独立团,辖4个连,约500余人,其中有从各区游击队中征调来的党团员100多名骨干力量。组建后,又陆续补充到1000人、500支抢。1934年秋,改编为正规红军。</p><p class="ql-block"> 左、中、右路军:1932年9月,万泰县抽调各区游击队、警卫连共2000多人,组建左、中、右路军。左路军由茅坪(万安)警卫连和游击队组成,向万安城区方向游击,并配合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师攻打万安县城;中路军由窑下(万安)警卫连、游击队和冠朝、沙村警卫连组成,向塘洲方向游击,并配合河西游击队过赣江游击、捉土豪;右路军由寺下(灌溪境)两个游击大队、一个警卫连和古坪(灌溪)警卫连组成,向珠林江口一带游击,并过赣江游击、捉土豪。1934年,左、中、右路军全部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p><p class="ql-block"> 模范师:1932年4月,从赤卫军中抽调有枪的队员组建万泰具赤卫军模范营,半脱产,担任保卫乡土和配合红军独立团作战的任务。秋,扩大到3个营,每营3连,每连100—120人。1933年2月,从各区抽调赤卫队组建模范师,驻守赣江沿岸并配合红军作战。6月18日,有600多名战士集体参加红军。</p><p class="ql-block"> 同时,还建有军事设施。1930年在冠朝后谷村,群众用铁制造了一尊“三脚炮”,重30多市斤,一次可装黑色火药1市斤,射程700米。1934年,万泰县将几个兵工厂合并,设在沙村对家村,继续修造抢支弹药,直到1934年冬万泰县撤销。在县境河东地区,地方武装和红军在冠朝富溪岭、沙村鹅公脑、上圯马脑山、老营盘等主要阵地共建了十几个坚固的碉堡和工事,阻敌进犯兴国及中央苏区,后均被敌人的飞机、大炮炸毁。</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云亭河畔万泰县时,苏区县、区、乡所有地方革命武装,统归县军事部指挥。其主要任务“配合红军作战,粉碎敌人“围剿”,消灭靖卫团匪,巩固红色政权,保卫苏区秋收,严防敌人抢粮”。在“配合红军作战、支援红军打仗”方面,涌现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动人事迹。</p><p class="ql-block"> 在老营盘:1931年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围剿中央红军,9月7日晨,黄公略率红三军在老营盘与退却中的敌蒋鼎文第九师独立旅接触,萧克率领江西红军独立五师、泰和游击队配合作战。泰和游击队和老营盘工农群众武装,于竹山塅阻敌北逃,有力配合红军取得了“老营盘”战斗的伟大胜利(县志)。</p><p class="ql-block"> 在上圯:1931年6月初,调集30万兵力从吉安、泰和深入苏区“进剿”。上圯廻龙游击队100多名战士埋伏于阳当山路两旁,让过敌人大队,专打后尾辎重车队,缴枪20多支、军用品五十担。时称第三次反“围剿”的“廻龙突击战”。</p><p class="ql-block"> 1933年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1934年1月,敌人集中7个师的兵力从吉安、泰和分两路围剿。“北坑之战”(今北坑村),红军与国民党打仗,当地群众冒着枪弹,不怕牺牲,把茶水、饭菜、弹药送上阵地。“马脑山之战”(上圯村),红军长征前央央苏区“西大门”的重要一战。万泰县出动各级武装力量,配合红三军团二十四师作战,发动群众挖战壕、修工事、抬伤员、运物资、送茶饭。当时马脑山附近“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成年男子全部上战场,农户门板全都卸掉做了担架和掩体、护体。红军与敌人激战数昼夜,誓死抗敌,战况惨烈异常,狠狠拖住了敌人向兴国、瑞金的“进剿”。</p><p class="ql-block"> 在水槎:万泰兴三县交界处的东沔、浪川、缝岭三地,人称“三洞”。那里长期隐藏地主武装靖卫团数百人,经常窜入县机关驻地沙村,制造抢劫公款、烧毁文件、搜刮民财、杀害苏干等“沙村事件”。1929年,江西红军二、四团组织进攻盘踞在水槎东沔、浪川的国民党保卫团;1931年底,为彻底拔掉这一隐藏在苏区的“白点子”,万泰县委成立“东、缝、浪三洞工作委员会”,萧克任书记,并先后多次率领红军和游击队攻打;1932年夏,在兴国县游击队和上圯、水槎工农武装配合下,攻下“三洞”,建立了乡苏维埃政权。</p><p class="ql-block"> 在沙村:1931年,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国剿”时,张爱萍组织万(安)泰(和)模范少先队,于9月7日晚配合泰和独立团将老营盘战斗中逃往沙村云亭河南岸的国民党军第九师独立旅残敌500余人一举歼灭。张爱萍有诗《沙村截敌》“风雨飒飒夜,雷电闪闪明。万泰少先队,配合铁红军。夹岸布地网,截击蒋贼兵。梭镖换钢枪,沙村扬威名”(县志)。</p><p class="ql-block"> 1931年,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从吉安、泰和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泰和县游击队,利用沙村一带的山丘地势,勇猛阻击敌人。当时,后方茶饭送不上,只能用炒米充饥,有时三四天没吃没喝,仍英勇袭扰进剿军。他们共坚持了四十多天战斗,有力牵制了敌人的进犯。</p><p class="ql-block">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泰兴线战斗”,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在泰兴沿线阻击敌人进犯,择地筑碉堡,节节固守。6月,万泰县地方武装和沙村工农群众配合彭德怀红三军在鹅公脑修筑工事、构筑碉堡、安营扎寨、猛烈抗敌,进行了著名的鹅公脑、芒岽坳战斗。现鹅公脑战壕遗址和战斗纪念石碑尚存。</p><p class="ql-block"> 在沙村还有个“灯下红军村”(今新圩水西自然村),1931年8月1日,彭德怀元帅率领红三军团从水槎来到沙村(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罗荣桓沙村高级军事会议),住灯下村;1934年秋,彭德怀红三军鹅公脑大战国民党进剿军,又与鹅公脑下的灯下村有缘,灯下群众支援战斗,晚上用竹排过水槎河走小路把红军物资送上山,彭德怀表扬称其“灯下红军村”。</p><p class="ql-block"> 在冠朝、上模:泰兴线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第中,泰和县游击队女排长郑细妹率部在云亭河富溪岭(冠朝镇)阻击,苦战三昼夜,弹尽粮绝,剩余几人,其余壮烈牺牲;冠朝少先队130人,在队长罗日烛指挥下与国民党军第五十九师(师长韩汉英)的小股部队顽强战斗;冠朝游击队140多人,在鄢仁义、曾传钦的领导下激战缝水河旁的上模平原村。</p><p class="ql-block">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罗炳辉,1929年秋吉安率六百多人发动武装起义后,于10月,在冠朝、沙村一带开展游击战;黄公略,1930年率军在泰和三都一带打游击并建立泰西区苏维埃政府后,于6月来上模一带游击并在上村成立泰和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其地方革命武装在水槎河东沔、缝岭河缝岭和塘洲等地区开展游击活动;江西红军二、四团,于1929年在今沙村、上圯、老营盘等乡镇境内开展红军宣传、打土豪、组织农民协会,并进攻盘踞在水槎东沔、浪川的国民党保卫团。使云亭河畔工农群众较早接触和了解工农红军,产生了革命思想、碰撞了革命火花!</p><p class="ql-block">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万泰县地方武装经常配合萧克率领的红军独立五师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以及陈毅、黄公略、罗炳辉、张爱萍、曾山部队,在苏区打击敌人,使泰和、万安两县城之敌,恐惧万分,不敢妄动。云亭河畔以及上至万安良口,下至泰和寺下的百里赣江沿线,地方革命武装力量壁垒森严,防守中央苏区(瑞金)西部边境,伺机消灭敌人。使泰和河东苏区巩固稳定,瑞金中央苏区兴国、泰和老营盘“西大门”安全守护。 </p><p class="ql-block">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万泰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积极动员群众支前参战。县志载,仅1932年秋,万泰县先后四次动员群众支前参战,第一次400多人,第二次300多人,第三次又300多人,第四次200多人。云亭河沿线凡青壮年男女编入赤卫队、少先队(1932年达3500人)。出现了工农群众和地方武装荷锄头、木棍、扁担、梭镖、镰刀、鸟铳上阵,创造了“地方武装大范围大规模歼敌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苏区万泰县时,云亭河沿线各级地方政权组织,动员当地群众积极修通狭窄的山路,架通云亭河两岸木竹桥梁,国民党飞机炸毁后,群众又主动砍竹砍木、消篾绞绳、捐物捐料、帮助施工,保障了红军主力的运动;国民党对苏区根据地实行封锁,红军严重缺盐,民中有许多懂熬制土盐技术的人,帮红军挖墙根、熬土盐,以村苏维埃为单位成立熬盐场,解决了红军缺盐的救急困难;赣江河西区的土豪劣绅常勾结靖匪,每到秋收,便渡赣江抢收河东苏区稻子,万泰县委便积极动员武装力量,深入广大农村组织换工互助,加快秋收进度,实行坚壁清野,不让敌人得到一粒粮食,有效地保护了苏区的秋收运动。体现了苏区群众与工农红军的鱼水般情怀!</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云亭河畔万泰和县时,苏区县、区、乡积极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深入开展慰劳红军、支援红军活动。</p><p class="ql-block"> 红军过境,云亭河岸沿途设茶水站、鼓动站;红军住下后,群众就把蔬菜、猪肉、酒、草鞋、布鞋、斗笠送去慰劳,妇女组成慰劳队、洗衣队、缝纫队,为红军洗补鞋袜衣被; 红军离开时,组织向导队、担架队、运输队随军服务。</p><p class="ql-block"> 1932年7月,万泰县(沙村)慰劳红军布、草鞋5000双,另送布鞋3000双和其他用品给省互济会;1933年4月,组成74人的慰劳队,洗衣队,慰劳在万安百嘉的红军,送去蔬菜54担,猪肉1担,鸡蛋3担;1933年6月,万泰县妇女开展做慰劳鞋比赛,一个月就收集到草鞋、布鞋5000多双;1933年12月,万泰县妇女又赠送红军草鞋、布鞋走6500双。有一次万泰县组织180多名妇女为慰劳江西军区第三分团战士而募集慰劳品,不到一天时间,就募集猪肉1000 多斤、蔬菜100多担、布鞋1000 多双。在少年儿童和学生中也经常开展向红军写慰问信活动(县志)。</p><p class="ql-block">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云亭河沿线“泰兴线战斗”长达八月之久。沿线各级地方政权组织,组织民众担负了抬运、护理红军伤病员的工作。当地群众用门板和木竹床板,冒生命危险上阵地抬运受伤的红军战士;还为红军医务人员挑水送柴和协助护理,为伤病员送给粮食、鸡蛋和草药等;有的地方民间郎中协助红军医治伤病员,还将伤病员寄住在群众家中,得到群众的关心、帮助和护理。这是苏区群众与工农红军骨肉情深的光辉写照!</p><p class="ql-block"> 红色苏区时,云亭河畔称为“红军故乡”,沿途百姓节衣缩食,支援慰劳红军。老百姓这样说道“最后一碗米端来红军战士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给红军战土缝衣裳,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红军战士担架上,最后的一个亲骨肉也要送到部队上”,这谱写了一曲曲苏区人民同红军战士鱼水情深的壮歌。</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云亭河畔万泰县时,苏区县、区、乡认真执行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实行了一系列优待红军家属的政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拥军优属”工作。</p><p class="ql-block"> 红军家属的田地,实行代耕、包耕。组织耕田队,从栽禾前起至割禾后止,均每周替红军家属耕种一天,先种红军家属的田,后耕自己家的田;组织割禾队帮助红军家属割禾抢收。苏区县、乡、村各级党政干部和少先队、儿童团经常给红军家属做事做工,干部学生实行礼拜六义务劳动制。</p><p class="ql-block"> 1933年,除组织耕田队、割禾队帮助军烈属耕种、收割外,党员也实行礼拜六义务劳动制,带领干部、群众每人每月为红军家属劳动6天,自己带饭,不增加红军家属的负担;党员还带领干群接济红军家属油盐柴米及医药费。对红军的家信一律免贴邮票;红军子女上学的课本、纸笔墨都由政府发给;红军家属无劳动力的成员都免缴土地税。逢年过节时,各级苏维埃政府召开红军家属茶话会,进行慰问。</p><p class="ql-block"> 1934年初,以乡为单位成立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发光荣牌和优待证。国家商店、合作社卖给红军家属的货物一律九五折。粮、油、食盐等日常生活必需品,遇到紧缺时则优先供应红军家属。</p><p class="ql-block"> 苏区万泰县时,有“拥军优属”,更有许多“拥政爱民”的动人故事。沙村刘家村是万泰县苏维埃办公所在地,因村内水井较少,饮水十分困难,群众每天都要来回到附近云亭河边挑水喝。在此领导革命斗争的陈毅、张爱萍、曾山等老一辈革命家,虽然公务繁忙,但经常亲自帮当地群众挑水。至今传为佳话,并建有“红军挑水码头”为之纪念。</p><p class="ql-block"> 万泰县苏维埃主席罗日芝带头厉行节约,坚持自带一竹筒盐、一布袋米办公,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盐筒主席”“米袋部长”。当时,苏区淳朴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毛主席兴国长冈乡调查,发源地)“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苏区干部好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柴米油盐都想到,问寒问暖情义重;苏区干部好作风,毛委员亲手培养,领导群众闹革命,艰苦奋斗人称颂”。它带着历史的印记传唱至今。</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云亭河畔万泰县时,苏区县、区、乡在经济上支持反“围剿”革命战争和苏区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借谷运动”和推销公债活动。</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史料记载,1932年,中央苏区部分地方发生粮荒,无良奸商乘机囤积粮食、哄抬物价,而国民党又不断对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导致红军的粮食供应更加紧张。</p><p class="ql-block"> 1933年春天,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中央苏区政府一方面向群众借用谷物,并以借谷证为凭证,承诺一定会如数奉还;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农民生产并建立粮食储备体系。中央苏区政府规定:新谷上市后,将以高出市场三分之一的价格收购谷物;等到青黄不接之际,再将其按市场价格的95%卖给农民。以红色政权的信誉作为担保的“借谷证”和“借谷运动”,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1934年1月,我党第一个主管粮食工作机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粮食人民委员部成立。被誉为革命战争的“粮草官”。首任部长陈潭秋实行了一系列详细的方案,使借谷证得以顺利发行、规范运转、精准结算,借谷运动顺利开展。据统计,中央苏区先后三次向群众借谷共100余万石。红军长征后,尚未兑现的借谷证就留在了苏区老百姓的手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继续履行红军当年的承诺,作出规定,凡持有借谷证的群众,可以按时价兑换粮食或者现金。之后几十年,群众手中的借谷证,陆续得到了超出借谷数额甚至是十倍以上的兑换。</p><p class="ql-block"> 1933年,云亭河畔沙村万泰县开展借谷运动。沙村区杨家乡8万斤任务,仅七天就超额完成;该区上坑村只10多户,红军过境时,不到半天时间借出稻谷1000多斤。全县筹集了大量的粮食和苏区货币以及大批银元、被服、军衣等送到前线(县志)。</p><p class="ql-block"> 1932年,云亭河畔沙村万泰县推销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万泰县共推销70600元,有的干部群众为支援苏区建设,将认购的公债无偿地退还给苏维埃政府。丝茅坪区(上圯)8天退回公债400元,1933年6月,万泰县妇女退回公债4000元,在《省委通现》《青年实话》等刊物上受到表扬。</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云亭河畔万泰县时,当时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泰和河东苏区进一步巩固,河西大部分被国民党占领。11月,江西省委根据苏区中央局的指示,将泰和、万安两县河东相连的苏区,合并设立万泰县,隶属中央苏区江西省。处于中央苏区西端边界的万泰县,与河西白区隔江对峙。与此同时,万泰县少共委员会以及妇女会、工会、互济会、反帝拥苏大同盟会等群众组织也相继建立。他们在参军参战、赤色戒严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为支援红军起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1931年6月,张爱萍担任共青团万(安)泰(和)中心县委书记,11月,任云亭河畔沙村万泰少共县委书记。苏区共产儿童团在各区、乡、村普遍建立起来。1932年万泰县参加儿童团的成员就有10223人(8至15岁)。儿童团虽只是些“红小鬼”,但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年纪小,不易引起敌人警惕,所以放哨站岗、通风报信、宣传演讲、散发传单、禁烟禁赌、秘密接送、协助打土豪等重要任务都是他们唱主角。 </p><p class="ql-block"> 1932年6月,时任中共公略中心县委书记毛泽覃同志和贺怡同志从公略县到泰和县沙村刘家祠堂参加苏维埃政府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因事务忙忘记带路条,儿童们不让他们通过。毛泽覃同志当场填写一张条子,署上自己的名字。但儿童们察看路条没有盖公章,便把他们带到乡苏维埃政府去。泰和县苏区儿童团认真放哨站岗的事,在苏区传播开了。儿童们认真细致、严谨负责的工作精神和表现,受到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p><p class="ql-block"> 1933年春,中央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释放一百多名白军俘虏回家,三个溃败在逃的白匪便趁机乔装混入其中,其中两个荷长枪的白匪伪装成红军战士押解俘虏,另一个白匪伪装成被释放俘虏,企图蒙混通过苏区回到白区去。三人途经廻龙区(上圯)上郛村时,守哨的儿童张运林等发现他们行迹可疑,便上前进行严格地检查盘问,伪装红军战士的两个白匪神色仓惶,言语支吾。这时村里的赤卫队员也出来协助,儿童们更大胆地盘查,结果这两个白匪只好照实承认,儿童们当场缴获两支长枪和五百发子弹。另一个伪装被释放俘虏的白匪败露后,强烈反抗,用墙边一把锄头打向儿童们。儿童们机智敏捷,灵活躲闪,一拥而上将他捆住,在他身上搜出一支手枪、五十发子弹、一个望远镜、一支水笔。经盘问,才知道他是白军的一个连长。敌人的阴谋诡计在勇敢而坚决的儿童们面前彻底破败,只好束手就缚,低头认罪。 </p><p class="ql-block"> 1933年6月,万泰县苏区儿童团在广大儿童中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募捐购买“江西红色儿童号飞机”的活动,号召儿童或动员家长“有钱出钱,有物出物”,组织募捐队到圩场和农村进行募捐,支援前线。 </p><p class="ql-block"> 在第五次次反“围剿”期间,廻龙(上圯)、沙村等地儿童团还成立了扇子队,在红军队伍路过休息时,给红军战士端茶送水打扇子。还开展了“少共星期六”义务劳动日,主要是帮助红军家属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p><p class="ql-block"> 在妇女工作方面,1933年,万泰县党员由1931年底的1000余人,发展到近4000人,其中妇女党员发展占有不少比例,在当年“红五月”组织发展中,妇女党员占了四分之一多。云亭河畔是万泰县苏区的粮仓之一,针对妇女没有下地耕田的习惯,万泰县妇女组织提出“男人上前线、妇女学耕田”的号召,发动青年妇女下地耕田,多打粮食支援红军。受到上级妇女组织的高度赞扬。</p> <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 在赣南客家语言里“埃”有“我”的意思,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政权被苏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埃政府”,就是“我的政府”的意思。 云亭河畔广大地区,客家语言里也是说“埃”就是“我”,他们打心眼里地认定苏维埃政府是“我们的政府”。</p><p class="ql-block"> 因此,云亭河万泰县时,苏区百姓歌唱反映人民心声的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人民群众用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客家歌谣唱出对党和红军队伍最真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如,表达对党和红军感激之情的有:“红军打来晴了天,穷苦人家笑连连,三荒五月有饭吃,九冬十月有衣添。”“共产党,为人民,南征北战为穷人;打土豪,铲劣绅,帮我穷人闹翻身。”“人民政权苏维埃,恩情比天还要大,领导人民分田地,分田分屋又废债。兄弟姊妹要想开,求神拜佛不应该,要想日子过得好,只有拥护苏维埃”“灯里无油火无光,塘里无水鱼难养,若然没有苏维埃,我俩哪能配成双。”“今个世界不相同,红旗飘飘好威风,没有阿哥打单身,没有细妹无老公”。当时,苏区土地、婚姻制度改革等,人民群众以亲身经历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和前途命运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如,体现党和人民血肉之情的有:“一棵大树万条根,红军百姓心相连,红军如鱼民如水,鱼水哪能片刻分。”“朵朵葵花向太阳,亲生儿女爱爹娘,鸟要靠山鱼要靠水,人民要靠稳共产党。”“天上星星盼月光,地下穷人心向党,好比屋背山溪水,山挡石阻都唔变向。”“一颗花生两颗仁,红军百姓一家人,红军本是老百姓,百姓也就是红军”。当时,共产党与苏区人民就是这样一种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喜人局面。</p><p class="ql-block"> 如,表明苏区人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坚定跟党走决心的有:“壁上打钉挂灯盏,革命工作共分担。哥当红军打敌人,妹在家中搞生产。”“早起三朝当一工,多施肥料多耕耘”“妈妈种菜多,嫂嫂喂猪勤,哥哥打草鞋,姐姐织毛巾。我也不偷懒,每天拾猪粪。全家勤快为什么?支援红军打敌人。”当时,苏区群众革命工作和生活就是这样一种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动人场景。</p><p class="ql-block"> 如,苏区人民积极鼓励和动员自己的亲属参加红军的有:“黄连炒猪肝,苦上又加辛,要过甜蜜日,只有当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打倒土豪和劣绅。”“韭菜开花一杆心,日日夜夜恨白军,快去前方杀敌人,多杀白军慰娘心”。当时,苏区许许多多革命母亲就是这样一种勉励儿女上阵杀敌的红军情结和革命情怀。 </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那首《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当时,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这真实感人的场情,是多么地嶊人泪下啊!如今改革开放新时代,再听那“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十万百姓介支个泪汪汪”的优美歌曲,在悠扬委婉、凄清伤感的曲调中,一幅红军战士与送别百姓之间难以割舍、鱼水情深的画面浮现眼前。真是让人热泪盈眶啊! </p><p class="ql-block">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红色苏区时期这个艰难曲折的历程中,云亭河畔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建立、发展、巩固苏区,守护中央革命根据地“西大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共产党与中央苏区、万泰县与云亭河、工农红军与人民群众,可谓一段留传千古的鱼水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