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上个世纪,哈尔滨各种风格的教堂数量具全国之首,有人说有一百五、六十座之多,也有人说有70多座,究竟有多少座教堂大概没有人能说清楚。所以当时的哈尔滨除了有“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外,还被誉为“教堂之城”。</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建筑风格迥异,囊括了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建筑种类,有巴洛克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及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布满了整个哈尔滨的大街小巷。</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早期教堂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世界四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当时的哈尔滨都有。世界上传播最广的基督教的三个分支,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在哈尔滨一个不少。教堂的建筑特色鲜明;教堂穹顶的标志各具特点,如天主教是纵十字架、东政教是正十字架、伊斯兰教是弯月、犹太教是六角大卫星:教堂内外墙面上的宗教艺术雕塑、雕刻、壁画十分精美。这些美轮美奂的宗教建筑艺术,为哈尔滨编织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景,也为哈尔滨蒙上了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我从多年收集的老教堂图片和资料中,精选出23座教堂的图片和资料做成相册,供欣赏和珍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布拉格维音斯卡娅教堂,又叫圣母领报教堂、圣母报喜教堂(东正教)</p><p class="ql-block">教堂始建于1900年,1970年拆毁。位于道里区警察街41号(现在的友谊路北侧中央大街与尚志大街之间),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驻哈尔滨代表部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始建于1900年4月6日,1903年5月落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8年2月23日被大火焚毁,1918年5月重建,1919年3月22日落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14日在教堂旁边又新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教堂,1941年9月14日落成。</p><p class="ql-block">新建的教堂,由鲍·马·图斯塔诺夫斯基设计,拜占庭建筑风格,可容1200人做礼拜,气势恢宏,建筑精美,被称为远东地区最宏伟、最壮观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停止宗教活动。1970年,教堂部分被拆毁,残存的部分被包裏砌筑进新建的哈尔滨建筑设计院楼体内。</p><p class="ql-block">这是新、老教堂并存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哈尔滨中华基督教礼拜堂</p><p class="ql-block">该建筑原称为《哈尔滨中华基督教大礼拜堂》,始建于1918年7月12日,由丹麦人创建,北欧古典主义建筑风格。1925年,丹麦信义会东北大全将哈尔滨基督教路德教会改称为“信义会”,教会活动按上级决定办理,引起中国信徒不满,1927年分为成“自立会”和“信义会”,此教堂由两会共同使用。1943年,伪满政府强制将两会合并。伪满时期,改称为“哈尔滨北满基督教会礼拜堂。</p><p class="ql-block">丹麦于1916年5月1日,加入《英俄协定》,在哈尔滨的丹麦侨民执行纳税义务,享受自治权利。据记载,当时在哈尔滨的丹麦侨民并不多。丹麦领事馆撤离后,这里也就失去了教堂的攻能。解放后,这里曾是民众电影院,黑天鹅电影院,文革时期这里被摧毁,现在是黑天鹅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圣母安息教堂,又叫圣母升天教堂、乌斯平卡娅教堂(东正教)。</p><p class="ql-block">地位:南通大街208号,哈尔滨游乐园内。</p><p class="ql-block">交通:地铁1号线,工程大学站。</p><p class="ql-block">门票:无</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全天,内部暂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于1908年,原为哈尔滨外侨新墓地的入口,是俄罗斯东正教教堂。是砖木结构的俄罗斯建筑风格。是一座为死者举办祭奠活动的教堂,教堂附近曾经是俄侨的墓地;相比圣母帡幪教堂那边的“老墓地”,这里被称为“新墓地”。过去这里埋葬一百多位抗日烈士以及几位在哈尔滨去世的苏联科学家;更多的是平民、医生、流亡者和神职人员。</p><p class="ql-block">教堂的钟楼现已是文化公园的西门,钟楼上的十字架等物被去掉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口处有圆拱形门廊,四个型体巨大的圆鼓形柱墩支撑着十字相交的坡屋顶,其上放着洋葱头式的小穹顶。两个侧面分别开了巨型的子母窗,窗格玲珑而质朴。</p><p class="ql-block">这座厉经百年洗礼的教堂,如今破败不堪,爬满了藤蔓,形同废墟;只保留了基础建筑,洋葱形尖塔已倒塌消失。</p><p class="ql-block">这是教堂钟楼毁坏前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主体建筑上的十字等物被去掉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主体建筑正面</p><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上的十字架等物被去掉了,仍存的教堂建筑现为文化公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主体建筑的后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尼古拉教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圣·尼古拉教堂</p><p class="ql-block">建于1898年,毁于1970年代。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位于香坊区军政街(现今的香顺街),是哈尔滨的第一座东正教教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设计充满了俄罗斯民间木结构帐篷顶的传统风格,也融入了东正教的宗教元素,同时,其八角形的布局对近似于希腊十字,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教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显得庄重神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教堂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穹顶空间,穹顶的设计精巧而复杂,充满了艺术感。</p><p class="ql-block">教堂的窗户上镶嵌精美的彩色玻璃,阳光透过这些玻璃洒入教堂,形成五彩斑斓的光影效果。</p><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的壁画,由著名画家绘制,内容丰富,色彩鲜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中央寺院(东正教)。</p><p class="ql-block">位置:成高子镇哈成公路16公里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内</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全天(伏尔加庄园9~17奌)</p><p class="ql-block">门票:免费(伏尔加庄园门票148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建设城市,侨民也不断增加,由于东正教的传入和为了满足教徒宗教生活的需要,东清铁路工程局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在被俄国人称谓“新城区”的广场(现在的南岗区大直街与红军街交汇处的红博广场),建筑了圣·尼古拉大教堂。它曾经是哈尔滨最负盛名的东正教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1899年10月13日奠基,1900年12月10日竣工,占地面积393·46平方米。由东正教教会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设计,由工程师雷特维夫主持修建。整座教堂以整齐的原木水平叠砌成墙体,墙体交叉处。原木互相咬合,属俄罗斯(古典哥特式)井干式圆木结构建筑,是一座八面体建筑。教堂的八面形尖屋顶和周围的北方自然景色与建筑群非常和谐,有机地组合成统一体,中央大圆顶上矗立钢制镀金大十字架,帐篷顶端部5个洋葱形穹顶和多变的造型。教堂正门的圣母像和正殿东方外部的壁画,由俄国画家古尔希奇文克所做,庄严肃穆,富丽堂皇;而教堂内部的圣物、圣像和大钟,都是从莫斯科运来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继圣·尼古拉大教堂之后,广场周围先后建造了莫斯科商店(现博物馆),新哈尔滨旅店(现国际旅行社)和别洛夫医院(现中山商城)。整个广场在多种艺术建筑簇拥中,充满着异国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建于1899年,毁于1966年,2008年在哈尔滨市郊的伏尔加庄园里,按原比例,原结构重建了圣·尼古拉教堂。与历史中的圣·尼古拉教堂一样,没有使用一根钢钉子,尽可能恢复原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大教堂,是典型的井干式木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圣·伊维尔教堂(东正教)</p><p class="ql-block">地址:道里区霓虹街工厂胡同4一7号,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p><p class="ql-block">交通:地铁2号线,尚志大街2号出口。</p><p class="ql-block">门票:无</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全天,内郭暂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于1908年,巴洛克式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它是一座木砖结构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师是德尼索夫。是当年沙俄军队的随军教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伊维尔教堂是哈尔滨唯一一座有附属建筑的教堂,马路对面一层红砖平房便是1924年建筑的教堂附属育婴院(孤儿院)。如今这栋平房已成为附近居民的生活场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色砖墙与白色石膏镶边,配以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墨绿色洋葱头,极具梦幻,从不同角度欣赏,可获得不同的视觉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圣·索菲亚教堂(东正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土耳其清真寺,又叫鞑靼请真寺、鞑靼寺(伊斯兰教)。</p><p class="ql-block">位置:道里区通江路108号</p><p class="ql-block">交通:公交车2、13、114路到通江街</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全天,内部暂不开放</p><p class="ql-block">门票:无</p><p class="ql-block">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大量的穆斯林也来到了哈尔滨,他们修建了一座阿拉伯风格的鞑靼清真寺。因为这些信教徒主要来自土耳其和俄罗斯的依特尔人,在俄罗斯被称为鞑靼人,这座清真寺被称为鞑靼清真寺。</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居住在哈尔滨的俄罗斯依特尔人以及土耳其人使用的清真寺,所处位置也比较特殊,它位于当年犹太人居住区附近,与犹太老会堂在同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鞑靼清真寺,始建于1901年,1922年重建,1937年建成,是哈尔滨历史最老的宗教建筑之一。砖木结构,建筑师是尤彼·日丹诺夫。挺拔高耸的宣礼塔以及两倒对衬圆顶、尖券拱形高窗。表现了伊斯兰教建筑的特征。洋溢了庄严肃穆、守谧浑重的宗都气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清真寺紧邻中央大街,距离老会堂也不远;他藏在路边的小院子里,目前也不作为宗教场所使用,没有对外开放,空闲置在小院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清真东寺(伊斯兰教)。</p><p class="ql-block">建于1897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伊斯兰清真寺,位于道外区南十三道街54号。哈尔滨的伊斯兰教以道外地区为中心,大部分穆斯林为关内移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一、东大直街与鞍山街交汇处的三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一~1、圣母守护教堂,又叫圣母帡幪教堂、圣母庇荫教堂,乌克兰天主教堂(东正教)。</p><p class="ql-block">地址: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p><p class="ql-block">交通:地铁1号线哈医大一院</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全天,内部暂时不开放</p><p class="ql-block">门票:无</p><p class="ql-block">教堂始建于1902年,1930年时从乌克兰俱乐部迁至现在的东大直街,目的是为了纪念日俄战争阵亡的俄国军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一~2、尼埃拉依教堂,又叫德国路德会基督教堂、哈尔滨基督教堂、南岗礼拜堂(基督教)。</p><p class="ql-block">地址: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p><p class="ql-block">交通:地铁1号线医大一院</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全天,内部暂不开放</p><p class="ql-block">门票无</p><p class="ql-block">尼埃拉依教堂,是一座带有北欧风格的哥特式砖木结构的教堂。1914年由德国人倡议、中东铁路局和民间捐助,于1916年建成。当时仅供德国侨民和各国领事馆的教徒使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尼埃拉依教堂,是建筑师弗奥罗布设计的。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砖木结构建筑,以其朴实无华、小巧简洁的北欧风格著称。尽管外部没有过多的装饰,但尖顶、尖拱和尖窗等元素仍然展现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橙红色的墙面与白色的线脚以及翠绿色的尖顶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使得红配绿的组合絲毫不显违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一~3南岗区天主堂,又叫波兰天主堂、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天主教)。</p><p class="ql-block">地址:东大直街211号</p><p class="ql-block">交通:地铁1号线医大一院</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全天,内部暂不开放</p><p class="ql-block">门票: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主堂,是波兰侨民1906年集资,于1907建成。是一座哥特式的天主教堂。目前我们看到的版本是2004年重建的,也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两座高耸的尖塔,最能代表歌特式风格。钟楼和屋顶的四周竖有多个带小型十字架的的尖塔,连四周围栏的立柱柱头也是尖状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又叫圣母无染原罪教堂(天主教)。</p><p class="ql-block">地址:南岗区士课街47号</p><p class="ql-block">交通:地铁2号线工人文化宫,</p><p class="ql-block"> 公交车17、7、8路革新街</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全天,内部暂不开放</p><p class="ql-block">门票: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原为设在公主岭的随军教堂,屡次易址,日俄战后迁至哈尔滨,1912年在此建木结构教堂。1935年改建砖石结构。俄国建筑师米尔诺夫·托夫塔诺夫斯基设计。这是一座俄罗斯巴洛克式教堂建筑的经典之作。教堂内有圣画家萨得罗基尼的圣画和圣母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教堂原来属于东正教堂,原名为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1980年转给天主教会,现名为圣母无染原罪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占地面积5773平方米,建筑面积502.51平方米,能容纳上千人活动。阿列克谢耶夫教堂1980年转给天主教会,现名为圣母无染原罪教堂。教堂绿色的屋顶,红白相间的墙面砖在阳光的映射下十分典雅。3个天主教十字架分别竖立在教堂3个大小不同的圆顶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三、犹太总会堂,又称老会堂、总会、旧教堂、老教堂。</p><p class="ql-block">地址:道里区通江街82号</p><p class="ql-block">交通:地铁2号线中央大街</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10∽20时</p><p class="ql-block">门票:免费</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现在的通江街、红专街一带形成了中国最大、最完备的犹太社区,社区里的教会、学校、商店、银行、文化、娱乐、医院和养老院等功能机构一应俱全。社区最重要的设施是两座雄伟豪华的教堂,1909年落成的犹太总会堂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哈尔滨第一座犹太会堂,目前看到的是1932年重建后的建筑格局,2013年也有一场大修和改造。整体为两层砖石结构建筑,马蹄形窗户,镌刻在门柱上的希伯來文、巨大的绿色穹顶、顶郭大卫之盾六角圣星仍在演绎着犹太“神韵”。建筑的黄绿配色在阳光下相当明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四、犹太教新会堂(犹太教)</p><p class="ql-block">地址:道里区经纬街162号</p><p class="ql-block">交通:地铁2号线中央大街</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全天,内部暂不开放</p><p class="ql-block">门票:无</p><p class="ql-block">当时哈尔滨犹太社区最豪华的两座教堂之二,建成于1921年,因年代晚老会堂,称为犹太教新会堂。新会堂希伯來语称“别依斯·加麦尔德罗什”,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会堂。它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会堂,为砖石结构,建于1918年,1921年落成,是由著名的犹太建筑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设计的。它的风格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外墙红白相间,带有阿拉伯建筑风格,与老会堂的风格截然不同。主入口处为三开门,突出部分的4个廓柱擎起尖券高门。正殿呈正方形。屋顶覆盖了一个巨大的鼓座双圆心式穹顶,顶上耸立一个六角星。造型新颖,气势磅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五、道里礼拜堂(基督教)</p><p class="ql-block">建于1930年代,位于道里新阳路160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五、道外礼拜堂(基督教)</p><p class="ql-block">建于1938年,位于道外北大六道街14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六、道外天主堂</p><p class="ql-block">脚下是哈尔滨最早民俗建筑龙王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七、松蒲教堂(基督教)</p><p class="ql-block">位于松北区松蒲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八、哈利路亚大教堂,又叫哈利路亚礼拜堂(基督教)</p><p class="ql-block">地址:南门,香坊区油坊街147号</p><p class="ql-block"> 东门,香坊区升永街2号</p><p class="ql-block">交通:公交73路终点</p><p class="ql-block">建于1998年,由黑龙江省基督教会跟哈尔滨基督教会共同修建的现代化教堂,是哈尔滨最大的基督教堂,经常举行教堂婚礼。</p><p class="ql-block">哈利路亚教堂南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教堂为哥特式建筑风格。教堂正上方有两个钟楼,钟楼上方和教堂正中各有一个十字架。教堂正中和钟楼上均有琉璃薄膜装饰的窗户,教堂正上方的《哈利路亚教堂》六个金字耀眼夺目。正堂有五门三层(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教堂东侧(升永街一侧)的后楼是黑龙江省基督教两会和哈尔滨基督教两会办公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哈利路亚教堂东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九、黎明教堂</p><p class="ql-block">建于1998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后方的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呼兰天主教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