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黄鹤楼</b>,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h3> 南宋岳飞的《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div><br>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br><br>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br><br> 这是民族英雄岳飞的一首佳作,原本中原大地山河锦绣、人们安居乐业,而如今铁蹄践踏、荒烟城废、民不聊生,昔今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国事的担忧和对侵略者的憎恨,表达自己渴望上马杀敌、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志向。<br><br> 这首《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和作者的另一首《满江红 怒发冲冠》一样,是饱含激情的爱国佳作,民族英雄的性格自然而然地弥漫在字里行间,令人佩服、赞叹。</div> 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div><br>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br><br>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br><br>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r><br>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div><div><br></div><div>这首《黄鹤楼》佳作令李白低头,被严羽评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自然无愧于《黄鹤楼》诗词的“压卷之作”。<br><br>这是一首怀古思乡诗,全诗写景抒情俱佳,史今结合,真情满满,读来带给人无限诗意和美感,是后代名家竞相模仿的对象,是黄鹤楼这一景点最好的广告语。<br></div> 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div><br>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br><br>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iv><div><br></div><div>这首诗诗意满满,堪称送别诗的“压卷之作”之一,全诗情景交融,真情流露,作者和好友的友谊自然呈现,浑然无迹,不愧为送别诗的千古绝唱。<br></div> 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br><br>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br><br>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南宋陆游的《黄鹤楼》<div><br>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br><br>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br><br>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br><br>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div> 唐朝贾岛的《黄鹤楼》<div><br>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br><br>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br><br>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br><br>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div> <div><br></div><div><br></div> 近现代毛伟人的《菩萨蛮 黄鹤楼》<div><br>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br><br>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br><br>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br><br>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br><br>这首词写于1927年,是一首登高抒怀词。当时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变革处于低潮时期,但作者却满含乐观精神,坚定地认为前途是光明的,胜利是必然的。<br><br>此词表达出作者胸怀大志和对未来的热切期待,这种旷达和乐观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div> <b>武汉市的纪念碑</b><br> 抗洪纪念碑位于武汉市汉口滨江公园江堤上。为纪念1954年防汛胜利而建,故名。建于1969年。面向大江,占地1160平方米。台基高4.9米,正面与两侧设宽大台阶,四周围以护栏。碑身高37米,碑顶立直径1.8米五角红星,下饰红绸、葵花簇拥天安门图案。<div><br></div><div> 碑身正面镶嵌乳白色大理石,上有用铝板镀金制成的毛泽东亲笔题词:“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题词上部红瓷砖上还嵌有毛泽东头像。基座正面镌刻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b>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b></div><div> 左右侧面为武汉人民抗洪抢险大型浮雕,构图完整,造型生动,气势雄伟。<br></div> <b>横渡长江博物馆</b><br> 横渡长江博物馆位于汉口江滩粤汉码头。西面是汉口江滩防讯纪念碑,东与武汉地标隔江相望。<br>博物馆是由渡江观礼台维修改建而成,总建筑面积4975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3800平方米。<br> 博物馆由序厅、展示厅、体验厅和观景区等组成。展厅基本陈列分为“击水中流”、“情系长江”、“大江弄潮”三个单元,通过大量珍贵的照片、视频、实物等资料,结合大幅油画、雕塑、场景等艺术创作,再现一代伟人毛泽东畅游长江的创举,展厅武汉群众性渡江的悠久历史和活动盛况。 武汉横渡长江博物馆紧邻长江,是江滩内唯一一处可登高远眺长江美景的建筑物,本身也成为了汉口江滩一道美丽的风景。该博物馆与武汉防汛纪念碑和西北侧沿江大道上武汉市政府礼堂呈轴线关系,是这条景观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博物馆由序厅、主展厅、多媒体互动厅、临时展厅、观景区组成。主展包括三个大板块:击水中流、情系长江、大江弄潮。 毛泽东生来爱水,尤其喜爱在万里长江中迎风搏浪,从1956年至1966年十年间,毛泽东在依水而兴的武汉18次畅游长江,进行了一次次挑战之游、征服之泳。当天,毛泽东主席在武汉最后一次畅游长江,共游了1小时05分钟。记者从视频中看到,73岁高龄的毛主席身姿依旧矫健,在江中游泳镇定自若。这张图片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如今,66-716艇正式布展开放后,观众不仅可以见到这张照片,也可以站在毛主席挥手处合影留念。 <br><br>66-716艇成横渡长江博物馆“镇馆之宝”<br><br> 位于汉口江滩公园内、江滩防洪纪念碑正对面的武汉横渡长江博物馆,因其建筑风格被市民们亲切地称呼为“八角楼”,是江滩游览必去的景点。66-716艇就伫立在博物馆一侧,船艇四周水光潋滟,恰似在水上航行,船艇雄风犹在。<br><br><br> 大家看到长江对面的一栋高楼,一句干扰航班起降,对飞机起降安全造成威胁,必须要配合机场的空域管制。就这么一个条例,一栋总高度636米高的中国第一高摩天大楼就迎来了“杀头”的命运,直接将636的总高度砍掉161米,最后的高度定格在了475米,它也因此由原本的中国第一高摩天大楼、全世界除了迪拜哈利法塔之外的全球最高楼变成一栋不上不下、不伦不类、不惊不艳的普通大厦。它就是原设计高度636米高的中国第一高摩天大楼——武汉绿地中心!!! <b> 古琴台</b>又名伯牙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脚下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国家AAA级景区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文物旅游景观之一。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为纪念楚国钟子期、俞伯牙而建,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 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于该处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伯牙悲痛之余,从此不复鼓琴,史称伯牙绝弦。<br><br> 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二人知音的传奇色彩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知音,已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约15亩,除殿堂主建筑外,还有庭院、林园、花坛、茶室等,布局精巧、层次分明。殿堂前有琴台,为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约20平方米,相传为伯牙抚琴之处。<br> 2024年4月29日,古琴台面向大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