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天我和助理去周至办事,路过镇政府时便顺便去拜访了下时任的镇书记和村书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这里有我们2009年通过周至县政府招商引资落地的项目––张屯村秸秆收储基地。按建好的7500平米的德国养殖场的收贮库棚算,能储存周边3万亩左右的小麦秸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年没去,变化很大。基地周边的弥猴桃树、葡萄树、果树、花卉、苗圃没了身影,取代它们的是金黄的麦田。基地门口除了示范基地的铜牌还在外,其他已看不到我们陕金禾的存在。究其原因,是合同到期前,续费价格水涨船高,超出周边其他数额很多不说,连支付方式都是一次五年。 而且对企业说,如果达不到,就不租给你了,地表的附着物归我们村里所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熟悉的场地,想到曾经老百姓用三轮车,拖拉机忙碌送秸秆的身影,就心痛难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国家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很好,支持力度也很大,可到企业这里却是困难重重,阻碍多多,难以落地和实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几天,秸秆退伍老兵贺新民同志专门去了趟西柏坡,追随伟人的足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柏坡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付出,才是我们百年大变局里所需要的主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是麦浪金黄时,希望所有的坎坷都变成坦途,所有的障碍都自动消除,所有的乌云都烟消云散。所有的秸秆都能成为老百姓增收的“钱袋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