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港插队的岁月里

敏芳

<p class="ql-block"><b>  江西省都昌县政协发布“关于编纂《上海知青在都昌》一书的征稿启事,仿佛带我重回到那片熟悉的红土地,勾起了我对知青那段尘封岁月的回忆。于是,闲暇之余我写下了这些深藏内心的记事,这是一段人生不可复制的经历,也是自己对曾经往事的回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大港插队的岁月里》</b></p> <p class="ql-block"><b>  知青岁月是一段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虽然我已到了古稀之年,人生的许多往事如风而逝,渐渐淡忘。但那段知青岁月的经历却依然刻骨铭心地深藏在心底。每当耳边听到“映山红”这首歌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在都昌大港漂水林场插队的那年春天,一大早打开窗户便看到屋后漫山遍野杜鹃花盛开的情景。当年的劳动场景和生活片段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似的,一幕一幕地展现在眼前。那是一段用真情和泪水书写出来的经历。</b></p><p class="ql-block"><b> 1970年4月13日,我们50名同龄人从上海军工路码头踏上东方红403号轮船,开始启程奔往江西都昌县大港公社插队落户。那天,送的人在岸上,我们在船上,汽笛一声响,哭声一大片。也就是从那天起,我们与都昌便有了不解之缘,就要在这片红土地上开始了我们的知青生活。于是,“知青”这张特殊的名片就陪伴了我们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b> 记得当时经过三天两夜的航行和汽车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大港公社。只见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公社领导、五七大军连的下放干部以及当地农民以最真诚最朴实的方式迎接我们这些刚满十六七岁来自大上海的知识青年。当天晚上,在公社门前的大操场上举行了简短又隆重的欢迎会,会上,公社邵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则代表插队知青上台发言,表示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农村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接着,我们在公社参加了两天的五七大军连学习班。结束后我们这些知青被分别编入到各生产大队的五七大军排里,并落实了插队的生产队。我和邵菊珍,还有还冬根,陈其虎,杨根权一起分配到漂水大队林场。当时五七大军的排长和班长都是由下放干部担任,他们有文化,有专长,素质好,满腔热情地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初到异地的我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向农民学习,努力过好“三关”。</b></p><p class="ql-block"><b> 刚到农村,一切都是陌生而艰苦的,这对于从小生活在大城市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少男少女,真得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锻炼。首先我们面临的就是要过好“三关”: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是每个知青融入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时的必修课。</b></p><p class="ql-block"><b> 生活关:一开始我们就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大多数人的身上都长满了一圈又一圈的小疙瘩,奇痒无比,直到一周后身体才慢慢恢复正常。一日三餐是我们的基本生活,头一年国家给予知青生活补贴让我们免去了后顾之忧。刚开始,队里派一位贫下中农金老师为我们烧饭,后来又改为我们自己动手,五个知青轮流烧饭。从上山砍柴,挑水,种菜,做饭都要亲手去做。记得我们两个女生第一次上山砍柴的情景,上山时还比较顺当,到了山上好不容易砍了一点柴火并把它扎好背在身上,但在下山时我们却始终把握不住脚下的重心,加上雨后泥泞的山路,让我们迈出每一步都非常困难。看着天色渐暗,我们在山上焦急万分,一筹莫展。还好从后山过来一位老农民,才帮助我们走下了山路。刚开始,我们特别不适应农村的茅厕,那是用竹子和木板围住的空间,四面漏风,下面就是一个大缸,在大缸上放两块木板。每次如厕我都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晚上睡觉时,我们还经常会听到老鼠的串门声,有时它还直接会从蚊帐边穿过。曾经我的长发都长满了虱子,即使用篦子刮也难除清,后来索性就用“六六粉”包住头发的办法才得以消灭。就这样我们入乡随俗,慢慢适应了农村的生活环境。</b></p><p class="ql-block"><b> 劳动关:当时的农业劳动几乎都是体力劳动,不管是北风呼叫的寒冬还是骄阳似火的酷暑,农民们面朝黄土,披星戴月,一年四季好像有干不完的活。许多农活既是高强度的重体力劳动,同时也包含着很多劳动技巧,知青刚到农村什么也不会干,一切都要从头学起。</b></p><p class="ql-block"><b> 刚到农村我们就赶上了春忙插秧,大家跟着农民来到了田边,只见农民们将一把把扎捆好的秧苗,有序的抛到将要插秧的田里了。生产队长指派几位村民分别手把手地教我们怎样拿秧、分棵、插秧、移步。于是,我们就按照他们教的方法开始学着插秧了。最初秧苗插得不仅东倒西歪,而且有的不是栽得太浅秧苗漂起来了,就是栽得太深秧苗都快埋到泥土里了。 </b></p><p class="ql-block"><b> 最麻烦的还是田里的蚂蟥不时地爬上了我们双腿,刚拉走一条,另一条又慢慢爬上来了,这软绵绵黏糊糊的吸血虫真让大家不知所措了。这时农民大哥就告诉我们不要硬性去拉,要用手慢慢地往下推,或者拍打小腿通过震荡让蚂蟥自行脱落,不然就适得其反,会让蚂蟥吸得更紧了。下乡当年,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无知加上羞涩,让很多人在生理期也不吭一声照样下水田干活,现在想想真得是一种无奈。</b></p><p class="ql-block"><b> 在村民的帮带下,我们逐步学会了各种农活,如插秧,耘田,割稻,收麦,种瓜果,种花生等,还参加了水库建设。在繁重的劳动中我们不仅晒黑了皮肤,练就了体力,而且还真正体会到“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b></p><p class="ql-block"><b> 思想关:来到农村,超负荷的压力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劳累,还有精神上的迷惘和心理上的阴影。尤其到了过年过节,我们这些离家的孩子想念父母和思念家乡的情结就愈加浓烈。村民们特别理解关心我们,尽管当年他们生活都不富裕,但还会经常会送来粽子和米粑,让我们一起感受节日的快乐。在蔬菜断季时他们还会给我们送些自家做得霉豆腐和酸菜等,让我们一起度过困难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b> 记得有一年我们很长时间少菜少油,不沾鱼肉味,肚里实在馋得慌,于是趁着雨天歇工,大家特地一起来到大港镇饮食店,人均花了一毛多钱各买了满满一大盆猪油渣美美的打了牙祭。结果回到队里大家全部滑肠而倒下了。就这样,时间一长,我们也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练就了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在农村积极进取,不断增长才干。</b></p><p class="ql-block"><b> 因为学校让我带队,所以初到农村我就担任了公社五七大军连副连长。当年,公社领导对我们这些知青非常关心,经常召开知青工作会议和知青大会。还指派专门工作人员到各知青插队点了解我们的生活及劳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b></p><p class="ql-block"><b> 到农村的第二年,我刚满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记得有一天,我和同伴一起在地里翻土,这时知青点的带班老师,一位资深的农民老党员、我的入党介绍人谢盛训来到我的身边。他悄悄告诉我,“你已经被批准加入党组织了,过几天要在大队部召开党员大会,还要举行统一的入党宣誓仪式。我提前将好消息告诉你,你要保密呵。另外要做好发言准备。”听了谢老师的话,当时我激动得满脸通红,心想从今以后我就是党的女儿啦!</b></p><p class="ql-block"><b> 党员大会那天,大家吃着用米糠做的窝窝头,听着忆苦思甜的报告。面对鲜红的党旗,我们几名新党员庄严地举起右手,大声念着入党誓言。至今想起好像身处其境记忆犹深!</b></p><p class="ql-block"><b> 我到农村那年底,担任了漂水大队的妇女主任,记得当时妇女工作的重点是宣传党的政策,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消除男尊女卑思想,倡导男女同工同酬,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创建铁姑娘队伍,发挥半边天作用。因为那时候我很单纯稚嫩,做这项工作真得一点没有经验。特别涉及到计划生育这类事经常会无所适从。我难以忘怀公社妇联主任叶大妹和副主任石梅鸽对我的真诚帮助,让我在实践中学着干,在干中积累经验。</b></p><p class="ql-block"><b> 1972年4月份,我调到大港公社广播站任播音员,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农村的时事新闻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在农村的几年里,我曾多次被评为插队知青先进个人,出席了县、专区和省里的知青表彰会。我们漂水林场知青集体也多次被评为都昌县和九江专区插队知青先进集体。我还参加了都昌县知青讲用团到全县各知青点巡回演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作交流。我明白这是当地组织对自己的重视和培养,也是我们知青班共同努力的荣誉。</b></p><p class="ql-block"><b> 这段不平凡的岁月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让自己得到了难得的锻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回望插队往事,充满感恩之情。</b></p><p class="ql-block"><b> 都昌大港公社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在那里留下了我们年少的青春年华。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和艰难曲折,但在我的心底依然留下了当地人的真情实意,那些感人的故事让我终身难忘。</b></p><p class="ql-block"><b> 记得刚到农村的那年,我们知青点的同伴都相继得了一种叫“打摆子”的病。这种病身体一会儿发冷一会儿发热,让人折腾得非常难受。当我得病时浑身乏气,不吃也不喝,持续高烧了好几天了还不见好,大热天盖上两条被子还浑身打颤。而且我上吐下泻,一直昏睡,全身脱力虚弱,根本无法起身去医院看病。是谢盛训老师推着独轮车将我送到大港医院住院治疗。</b></p><p class="ql-block"><b> 还记得,1972年公社让我参加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工作队,蹲点在华光大队,在那半个月时间里我被安排入住当地一位下放干部王老师的家中,一日三餐也吃在他家里。他们家里共有五口人,夫妻两个加上三个孩子,最大的女孩大概十岁左右,大男孩也就五六岁,最小的男孩还是抱在怀里的幼儿。我把王老师的妻子叫姐姐,姐姐善良朴实,贤惠能干。看到我搭伙她家,饭桌上总比平时多了几道菜。但是,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生活都不富裕。每当吃饭时,正在长身体有食欲的大男孩自然就把筷子多往菜盆里伸,这时懂事的大女孩就急忙制止弟弟,一来二去,姐姐为此感到尴尬和歉意。没想到以后饭桌上少了几道菜,而在姐姐盛给我满满的白米饭下面却多了肉丝和荷包蛋。当我端着饭碗看到这些菜肴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真得被感动了。</b></p><p class="ql-block"><b> 1973年初夏,经过层层选拔,我被公社推荐批准回上海读大学。记得当年的招生政策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我和众多报名者一起来到县城参加了数学和语文的文化考核,还通过体检。得知自己顺利通过,已预列为全县五名上海知青回上海读大学名单之中,那时自己的心情高兴得无法形容。但谁又会想到,就在学校复审时,招生办收到了一封匿名信,说我是通过不正当途径而获取了此推荐名额。消息传来,顿时让我傻眼了。当时,我一个涉世不深的姑娘不知如何面对此番诬陷和羞辱,更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就在这时,公社领导及时安慰我,开导我不要焦急不要难过,组织上一定尽力而为,帮助你渡过难关。为了证明我在农村的表现,我曾经插队所在地漂水林场的生产队长金祖送再次为我写了评语并按下手印。按照招生办的要求,公社还委派分管教育的徐星初老师陪我去都昌县医院妇产科检查身体以证清白。当我终于拿到上海纺织工学院&lt;今日东华大学&gt;正式入学通知书那一刻时,止不住的泪水哗哗地往下流。</b></p><p class="ql-block"><b> 记得离开都昌大港的那天,当我坐上公共汽车望着熟悉的送别人群,脑子里闪现出在这片红土地上生活的点点滴滴,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我知道,生活中有正义和邪恶,真善美才是人间最珍贵的情感。我的这份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一份沉甸甸的真情和寄托,她饱含了都昌大港人的淳朴和厚爱,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和命运。时过半个世纪,我时常还会想起当年的情景,都昌大港人有恩于我,我将终身难忘。</b></p><p class="ql-block"><b> 至今我还会想起在那知青岁月里曾经帮助过我的人,谢盛训、金祖送、金祖地、张展宏、叶大妹、石梅鸽、胡彬、郭继恩、但俊华、沈孝馥、徐星初、杨融春、程功礼、石镜。。。。。。这一串串的名字让我永久铭记,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翻开老照片,难忘知青岁月。 </b></p><p class="ql-block"><b> 当我重新翻开这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时,发现自己的心灵深处依然难以忘怀那段知青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1970年4月我和邵菊珍一起在大港水库上 </b></p><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们知青到达都昌大港公社后的几天,公社“五七大军连”组织大家参观大港水库时,和我们同插队在漂水大队的九江下放干部张展宏老师帮我们拍的一张相片。当时他担任我们知青点的班长,他和同下放的夫人王医生对我们这些知青十分照顾。</b></p> <p class="ql-block"><b>我们是知青集体户的一家人 拍摄于1971年下半年</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来到大港公社漂水大队林场插队落户,这是离公社最近的一个知青点。开始我和邵菊珍、还冬根、陈其虎、杨根权五人组成知青集体户。在艰苦的环境中,我们五个人互相帮助、互相友爱,很快跨过了生活关和劳动关,并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我们不仅学会了基本农活,而且还积极地传播文化,宣传时事。我们的表现得到了当地农民和各级领导的肯定。为此我们集体户多次被评为县、地区的先进。后来,还冬根作为骨干抽调到华光大队,我们集体户又增添了几位新成员,可是大家一直保持着集体户的荣誉。照片中的长者叫谢盛训,他是一位老党员,是大队部从村外派遣到我们知青集体户的带班老师,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这张照片是县里有关部门专门派员来拍摄的,曾经登在有关报刊上。</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和村民共读书 拍摄于1971年下半年</b></p><p class="ql-block"><b> 记得有一天,我们正在田里干活,公社五七大军连连长郭继恩带着县委有关部门的同志来到田埂上,他们要采访我和同伴们,并为我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中的另一位是我们生产队长的妻子,名叫芳娥。当年她28岁,已是三位孩子的母亲,虽然她生长在农村,但特别纯朴厚道、贤淑达理。后来这张照片也被有关报刊所用。记得当时同下放在大港公社的杨融春老师还专门为我写过一篇题为“磨练”的文章登载在地区刊物上。尽管我当时很努力,付出也很多,但我知道自己只是知青的代表,很多时候是同伴们的光环照在我的头上,因此我比起大多数的知青应该是幸运的。</b></p> <p class="ql-block"><b>这是大港公社各大队妇女主任一起出席都昌县第六次妇代会时的合影 </b></p><p class="ql-block"><b>二排左五:公社党委书记邵志红;二排左四:公社妇联主任叶大妹; 前排左一公社妇联副主任:石梅鸽 ; 三排右三:就是我</b></p> <p class="ql-block"><b>  这张照片是我下乡第一年到县城参加五七大军和知识青年代表大会时在都昌县城照相馆照得。记得那天我和几位九江下放干部在县委知青办开完座谈会后,不知谁提议大家到照相馆留个影吧,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当时我穿着花绿的衬衫,里面还穿着朝阳格的方领衫,梳着两根长辫子 。照相时我随手拿出一条红手绢把辫子一扎,就留下了这个模样。</b></p> <p class="ql-block"><b>  这张照片是下乡第二年到县城参加知青巡回讲用团时在都昌县城照相馆照得,似乎多了点成熟和老练,后来这张照片作为入党登记和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登记表所用。</b></p> <p class="ql-block"><b>  这两张照片是2010年4月13日大港公社上海知青为纪念插队40周年而举行的聚会合影和签名。</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2010年6月份插队落户在大港的上海知青集体去浙江浦江农家乐旅游时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 在这次活动中,我还惊喜地巧遇了两位当年同日赴都昌插队的老知青,一位是插队在都昌徐埠公社的刘先生,一位是插队在都昌春桥公社的高先生,因为当年我们曾经一起出席九江地区知青代表会议而熟悉。他们也是组织知青来到这里活动的。没想到四十年后我们会重逢在这样的特别活动中。我们一起回忆起当年去都昌插队的情景,心中都有着浓浓的知青情结。</b></p> <p class="ql-block"><b>  知青这代人的青春真得是用汗水和泪水、苦涩和艰辛、迷茫和期望,在蹉跎岁月里流逝的。</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在广袤的天地里了解了农村,认识了农民,目睹了农村的社会变革,经受了大自然的风雪严寒,这些都已经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也造就了我们知青这代人独特的成熟和刚强。</b></p><p class="ql-block"><b> 岁月如痕,青春似歌。如今,当我们的生命又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当青春早已成为远处的一道风景时,我的心里还是忘不了在那片红土地上留下的一串串酸甜苦辣的故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