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自己是一个没有树高没有花香的草根人物,这辈子活得颇尴尬,没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迹,乏善可陈,从没想过立传。树碑立传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的事,与我何干。<br> 因浙江知青网的事务联系上了家传编辑部,双方商定出一套浙江知青典藏系列,我草拟了前言。家传创始人朱子一教授对我说,你来第一本吧,把你的写作传来,我们给你编。就这样我被绑架着出了我的家传,书名《杭州侉子》。<br></h1> <h1> 书名是朱子一教授拟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主席项宗西先生题了书名。</h1> <h1> 拍这张照片的也是我们宁夏知青,胜利公社的,下乡时没在一个公社,进矿不是一个矿,原来并不很熟。这张照片意境设计的很好,一杯茶,一副老花眼镜,书中还夹着书签,青蓝花布做底,看到后很喜欢。感到奇怪,我没有给他赠书,他哪来的这本《杭州侉子》。问了才知道他听到了有关这本书的消息,他有位摄友是我们农场的,问他借来阅读的。这使我很感动,马上赠送他一本。</h1> <h1> 项宗西是和我一个青年队的朋友,这次贸然请他为我题写书名,赠送一本充当润笔。</h1> <h1> 我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出来的,这是真的!陈灿良老师是我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他是体育老师,因病休养了一年,痊愈后照顾带我们一个班的语文课,这事现在他自己都不肯承认。</h1> <h1> 给外孙的题签,拍了照回到家才发现有错别字。</h1> <h1> 这位侉友是党校教授,拿到书后一定要与我合个影。回家将背景美化了做好给我寄来。</h1> <h1> 浙江知青网网友,网名二妹子,我赠书时签署为我的二妹子,把她激动的</h1> <h1> 这本家传被杭州图书馆收藏,并于2021年重阳节期间在馆内做了专题展出。</h1> <h1> 湖南知青网站长笨笨牛先生获得此书书稿后,分章节全文连载,每天一篇。从2022-2-6一直连载到2022-5-10,引起湖南知青关注。</h1> <h1> 李俊公社的侉友在阅读本书</h1> <h1> 胜利公社的侉友在阅读本书</h1> <h1> 妹妹的外孙捧着舅公的家传阅读,他应该要知道外婆家的事</h1> <h1> 这位同学与我并不同班,我们很要好,他妹妹与我妹妹同班。收到了久未通音讯老友的问候:<br> 致《杭州侉子》~古朱先生。 <br> 维铮兄:大作拜读,感叹不已!思想上激起无限涟漪!书中小学、初中的描述,勾起童年、少年时代的追忆,后面一篇杭州的大街小巷、人文景观、市侩八卦,更是把杭城近五、六十年的变迁,描绘得淋漓尽致,跌宕起伏!令人好像又回过去!中间去宁夏插队当知青,我北方农村基本没有生活、工作过,但知青的生活领尝了一十四年!其中滋味只有下过乡的人才能体会!什么青春无悔、与天斗、与地斗,都是扯淡!特别感谢维铮兄的铮铮铁骨,战胜了身体遭受的痛苦,更是在不堪回首的日子里,思想上保持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的熏陶:礼、义、亷、耻!佩服!<br>我们四中出来的同学大都非常优秀,感谢名校名师之教诲指点!<br> 今天来信表示崇高的敬意,希望兄多写一些类似的故事,凭兄之文采,不逊于那些自称作家的人! <br> 金绍青顿首<br></h1> <h1> 有位同学和我小学初中都是同班,到了宁夏在一个青年队,进矿是一个矿务局不在一个矿,现在他是中国社科院的专家,生活在北京。回杭州参加同学会时,我送了他一本我的家传。</h1><h1> 他回北京后跟我说:</h1><h1> 维铮:您好!我妈妈和大姐看了您的书都说写得好,只是妈妈眼睛看不多就累,大姐让我留下书她唸给妈妈听。<br> 他妈妈是百岁老人,来参加我们小学同学会还能叫出我小时候的绰号。我真后悔,没送她一本。<br></h1> <h1> 这是另一位杭州侉子的读后感,她人在广州,是通过朋友转赠的。<br> 李忠民与我同一个采煤队,他说他弟弟想要一本。过了几天他转来了他弟弟的读后感:<br> 《杭州侉子》一书终于看完了,无语。<br> 滿怀理想,充满激情,义无反顾,奔赴北疆,感同身受。但当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当激情与平庸的交融,当满腔热血与另册优待并存时,生活上的磨难真的算不了什么,精神上的苦涩,对前途和命运的思考及担忧更胜一筹。爱之深情之切,恨之深忆之切,爱恨交加,难以言述永难忘怀。当年我们流血、流汗、流眼泪,当年我们回城时曾发誓今生、今世永不再来。然而,当人老了,回首往事,心心念念,对那留下青春热血的地方念念不忘,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一再回去看看。这种情感是没下过乡的人所无法理解的。甚至也是在本地下乡的知青们也难于理解。<br> 李忠民说:我大兄弟读完了你的大作,给我的留言。你送给他的书,其他几个弟妹们抢去读了。<br></h1> <h1> 感谢家传编辑部的专家们,你们的辛勤付出,不仅给作传的人带来了幸福,从社会意义讲,留住了普通人家的记忆,功德无限!<br><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