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庄村的秧歌班

三人禾

制作/秦良彦 侯家庄村的秧歌班是村上的一个村办文化组织,小生演员侯世斌(1933—2011)说秧歌班的大名叫“同乐会”,泽州秧歌和平腔秧歌同台演出。虽无从考证从什么时间兴起,什么时间壮大,但从部分出生于光绪年间的老演员可推知,最迟在清末就已是初起。老人们也记得或耳闻很是出名,抗日战争前的民国时期已发展的很成气候。日寇占领陵川后才由停到衰。 同乐会的行头很好,有金色绣花的幔帐、桌围 、椅帔,门帘,戏衣等道具也有七大箱。服装行头比买卖戏还好。<br> 乾隆至民国时期,侯家庄村的特色是生意多、东家多、文人多、住房质量全县第一。中学老师侯雁虎(1934—2023)说:同乐会筹资置办行头不成文的习惯及措施是,村上东家每逢办喜事,同乐会都要敲锣打鼓,用盘子托上银子,去给东家庆贺。东家不但不收礼,反而加倍赠予,一是显示自己的地位、名誉、品德和富有,二是表示对秧歌班的支持和感谢,有的东家更是借机捐赠。 民国时期秧歌班的负责人是侯鸿喜、靳林玉。<br>乐队有侯镇疆、秦士英、侯徐兴、侯存松、侯官保、侯存富、侯顺喜、侯福祥、侯双虎。<br> 演员是:侯家祥、侯其祥、秦锦堂饰小生、须生,侯荣胜、秦聚盛饰须生,侯官锁、侯元虎饰青衣、花旦,侯保福饰小旦、青衣,侯钱满饰老旦,杨牛拴饰老生,李法和、李明喜、侯根祥饰大净、二净,侯纪顺是缺啥补啥,还有侯拴发、侯拴石…… 解放后又接续了一批新演员,侯根虎、李小队饰二净、侯志虎、侯肉孩饰小生、侯改莲饰青衣、王小景饰小旦、侯保福反串饰旦或青衣。文化革命中的1968年还改唱上党落子,请平城南街的郭福臣当导演,排练演出了《红灯记》《沙家滨》。<br> 主要剧目,连头本有:《三娘教子》《双官诰》,《晨钟楼》,《雷保同投亲》,大的连头本还有白蛇传系列的《许仙借伞》《宁王府》《盗仙草》《许仙还愿》《水漫金山》《断桥》《升状元》《状元拜塔》。本戏有《张三掏墓》,《祝英台打店》。折子戏有:《打酸枣》《彩楼配》《大观灯》《小秃秃下四川》。 同乐会的演艺水平也很不低。二净演员侯根虎(1932—1993)说:有一年在壶关县的店上和买卖戏的贤艺班打擂台。当时照明设备最先进最时兴的是汽灯,汽灯是当时的宝贝,又有400支光和200支光之分。谁家赢了,4 00支光的汽灯就归谁家,输家自然是只能拿到200支光汽灯。头一天晚上,给同乐会秧歌班挂的是200支光汽灯,贤艺班因为是名声在外的梆子买卖大戏,挂的是400支光汽灯。戏唱到鸡叫,同乐会秧歌班戏台下的戏迷是挤挤抗抗,而贤艺班台下的观众则廖廖无几;同乐会戏台下的戏迷是又拍手又往台上送烧饼,贤艺班的台下观众是又起哄又往台上扔破鞋。<br> 第二天晚上,400支光汽灯挂在了同乐会的戏台上。一连几天,始终如一。 <div> 当时的同乐会秧歌班因为是农民组织的家生秧歌,农忙时以种地为主,每年冬天闲遐时才坐下来排戏,正月天出箱唱戏。曾有几个年的正月,出箱唱时台口总是一家挨一家,盛情难却,到春忙时都回不来,有一年竞误了下种,可见台口挨的有多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