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拾零(2024-14)

晴天

<p class="ql-block">1、读《大波》</p><p class="ql-block">没有《收获》杂志整理的“六十周年纪念文存”,可能就永远错过了李劼人的这部长篇小说。《大波》,是作家70年前讲述的一段110年前的故事。历史教科书中,作为辛亥革命的铺垫,四川保路运动着墨不多,甚至一带而过。幸有这部小说,完整再现了这一事件的始末。川人川语写川事,文字风格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只是年代久远,人地生疏,始终提不起浓厚的阅读兴趣来。书名《大波》,初看莫名其妙。不如“轩然大波”更加切合民众风潮。(20240524)</p> <p class="ql-block">2、龙井访茶</p><p class="ql-block">爱茶多年,自然就想亲身访茶。龙井茶成为首选,只因这“香而清,淡而远”的草木精灵,位列中国茗茶之冠。进杭州城,绕西湖景区,又驱车十几公里,就到了群山环抱的龙井村。想不到,名茶胜景,竟是如此相近。三月,午后。游人寥寥,山村安宁。茶园青翠,绵延起伏。只是春寒未去,新叶不发,一路期待的“明前问茶”成了泡影。兴尽,无心寻访龙井八景,就掉头登程,南去绍兴。(20240511)</p> <p class="ql-block">3、郊游</p><p class="ql-block">午后,到城郊闲转。由上石桥,经香岩寺,越岭,抵下八会。天气不算好。云层很厚,还掉了几滴雨。一路山色青翠,溪水静流,村庄安宁。几次停车,望远山近树,看群鸭戏水。深呼吸,觉气爽神清。继续前行。至鞍隆线,左转,过文官村。道旁水田,村人正躬背插秧。就闲聊几句,加了微信,预约秋后新米。(20240526)</p> <p class="ql-block">4、师爷馄饨</p><p class="ql-block">游安昌古镇,遇“师爷馄饨”。尝了一碗。皮儿薄而透,馅儿实而鲜。汤汤水水,以蛋皮、紫菜、葱花点缀,赏心悦目,好吃好看。据说,这里是“绍兴师爷”的故乡。我想,以“师爷”为小吃命名,重点在于纪念,不见得为师爷首创。绍兴师爷确是不得了的。无官无职,却统揽钱粮刑狱。参与吏治。明清以降,左右了三百年的封建史。(20240513)</p> <p class="ql-block">5、读《许三观卖血记》</p><p class="ql-block">这本《许三观卖血记》,读得既快又轻松。这首先因为平白的叙事语言,再有就是明晰的情节设计。但心情始终是沉重的。穷困荒唐的年代,小人物卖血以自救。沉浸故事当中,与主人公一道,感受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浑身发冷。小说是虚构的。我却相信,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肯定存在以卖血为业的陌生人群。余华说,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长度的迷恋。或是一段绵延不绝的回忆,或是一个人的一生。这里的“一生”是许三观的,而“回忆”则是整整一代人的。(20240526)</p> <p class="ql-block">6、安昌古镇</p><p class="ql-block">这些年,游过不少江南水乡。从乌镇到周庄,从南浔到西塘。到了绍兴,才知安昌。于我来说,这座古镇的名声还不够响亮。江浙水乡风貌大同小异。依河而建,古朴典雅,舟来人往,枕水而居。不同的历史背景,细微的文化差异,成就似是而非的独特魅力。青石板、石拱桥、旧戏台、乌蓬船。行走其间,想起鲁镇,想起社戏,原本陌生的景物,变得似曾相见。沿古老的街市循环往返,确有一种穿越感。世易人非,而光阴不变。(20240516)</p> <p class="ql-block">7、小鱼馆</p><p class="ql-block">辽化的这家小鱼馆,是哥哥推荐的。一个月前尝试,觉得好。就驱车三十几公里,专程再来。招牌一品杂鱼售罄,换家炖海黄鱼。汤汁金黄,鱼肉雪白,滋味同样鲜美。另尝滑熘肝尖、蒜蓉粉丝虾。也是软嫩滚烫,鲜香适口,样样不踩雷。于各色蒸饺,来回斟酌。结果,还是“猪肉酸菜”。圆笼儿,薄皮儿大馅儿,状如元宝,很东北。(20240526)</p> <p class="ql-block">8、台州印象</p><p class="ql-block">从绍兴到台州,驾车,一路在浙东山地穿行。数不清钻过了多少个山洞,感觉深浅不一的隧道,至少占去了一半的里程。不想探究临海府城的历史渊源,古街商号斑驳的墙壁,印证了一段不短的岁月。漫步。随处可见馅料青翠的海苔饼;油炸泡虾摊前,排起了蜿蜒的长龙;那盆品相欠佳,内容不详的粘粥,是闻所未闻的糟羹。夜宿市区,尝姜汤面。逛十里长街,遇雨,虽霓虹眩目,但街市冷清。(202405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