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故乡路

盛爱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本月18日上午11点钟,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由南京南登上了G7595次列车,听着车轮在轨道上哗哗的响声,开始了回故乡之旅。高铁火车在宁沪线上飞驶,我激动的心情随接近松江南心脏跳得越来越快,为避心情过激动,我有意双眼望车窗外或打开手机拍摄飞驰而过的景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从老伴病后就再也没有踏进故乡一步。今年五一节由女儿、女婿带新婚外孙和外孙媳妇回老家认亲后,我回故乡的心情越法迫切。两个孩子知道了我想法后商量着陪我回故乡的计划。由女儿夫妇俩陪我回乡,他们早早地在网上预订了高铁车票,到时有儿子夫妇俩负责照顾母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火车风驰电掣般行进在苏沪大地上,火车经过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虹桥,不到2小时抵达松江南站。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去南京上学坐的绿皮车从松江出发,要在上海过一夜,再买上海至南京的火车,第二天一早从上海北站出发,听着哐当哐当车轮与铁轨之间的撞击声,坐上一天的火车才到南京下关车站。今非昔比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高铁一步跨出松江南站,映入眼帘的是站前广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据亲友介绍,这里正在建苏湖(苏州至湖州)高铁上海松江高铁站台,建成通车后,松江北至苏州,南到浙江湖州更便捷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外孙女婿已在站外等候。我们坐上他的小车一路穿过松江老城到松江新城,经过了有悠久历史的松江站及我的母校上海市松江二中“云间第一楼”校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在松江我度过6年的中学生活,留下了无数难忘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松江,我大妹家是第一个落脚点。当小车开进大妹家所住小区大楼门口时,妹子、妹夫早就在门外等候。兄妹相见分外亲热。我这次回乡的行程全由他们夫妇俩安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回乡之旅要拜访的第一位是我老表弟张引生。老表弟小我一岁,六十年代入伍,七十年代转业,退休前曾任松江区商业系统武装部长,舅家长子。我们上次见面的时间已经忘记了。这次见面是难忘的,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他几十年来仍保持着一个革命军人的优良作风,八十多岁的人腰板还是那样的硬朗,早起早睡规律的生活,更让我惊叹的是他的收藏,他的书房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报“博物馆”。他收藏了解放初至今的《解放日报》、书藉中有《四庫全书》、《辞海》及伟人的自传和“文革” 中流行的毛泽东同志像章等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回乡重点安排放在我老家小村。我们大家庭建有《盛会群英》群,群里人员45人,有老中小三代人。大家庭有事通过微信群商量,这次我回乡之前就在微信群里统一了思想。我们老一辈兄弟兄姐妹必到,儿辈没有特殊情况要参加,孙辈就不参加。19日上午7点我们一车6人从松江出发,由我小妹的儿子开车送我们到彭楼小村。中途看望了一位九十多岁老人,她是小妹的婆婆、是我们唯一一位在世长辈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见过长辈阿婆后,小车由北往南拐上正路,几分钟的车程目的地到了。这见一条小河从小村中间流过。河两边几排垂直于河道、白墙黛瓦的民居已在眼前。不免心情又激动起来。这里虽不是原来的小村,老村拆迁到这里建新农村,父母亲在这里住过。原来三个弟弟住在这里,大弟病故后,侄儿女还常在这里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河水清清,河道两边绿树成荫,河口建有一座水闸,水闸调节着小河内的水位。小河水流进流出与人们称之大江相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停在场地上。这里是我大弟、二弟的房子,二屋相连,一式的二层小楼。大弟的房子靠河道。场地上已停着一辆小车。我们一下车,一群人拥上来迎接我们。大弟家的二位侄女特别热情,先后上来与我拥抱,还有二弟的女儿。二弟夫妇俩在家客厅里忙着准备茶水。我二步并一步跨过大门槛与他们两打招呼,侄媳妇送来了瓜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与小弟是在水闸前江边遇到的。我走在小村村南、小弟正骑着电动车往我站立的地方驶来。我们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我与小弟常常通电话。18日一大早,我还没有动身去火车站前他急不可待给我一回电话,我没有接上。我上了火车,他又追着再一次给我电话,电话里说了一句话“想死我了”。现在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只是激动说不出话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接着,我在大妹子夫妻俩引我拜见了我家的老邻居发云哥和阿囡姐。发云哥和阿囡姐都是九十岁的老人。发云哥还在踩黄鱼车卖菜。我们在阿囡姐自留田里见面的。她大概正在自留地忙着除草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弟媳妇到了,她们的二个女儿来了,小妹子坐着我们的小车一起到的。小妹夫骑着电动车到了。二弟的儿子卫云一早开车是从上海赶过来的。大弟的儿子荣荣一家大概18日就回家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拍一张集体照是我这次回乡主要内容之一。拍一张集体照为这次活动留下美好的回忆。我女婿为这次活动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在他统一指挥下,大集体照、我们兄弟姐妹集体照、第二代兄弟姐妹集体照,我女儿与5个侄女共6人一张集体照。她们6人最活跃,摆出各种姿势,所以就不止拍一张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父母还在世时,很喜欢坐在我们拍照片的背后廊屋的东墙角边晒太阳,父亲见了熟人从场上走过,喜欢与人打招呼。我想父母亲在天之灵看着他们的后代子孙今天在这里相聚,健康幸福,一定非常高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接下来活动地点在甪钓湾古镇。原来大妹子建议在新浜镇吃中饭,甪钓湾镇是我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我希望中饭安排在甪钓湾镇,想故地重游。大妹夫知道了我的心愿后,立即改变计划。甪钓湾镇上有一家名“八大碗〞的饭店,老板吴建东是我侄女红娟的同学。19日中饭就在定在“八大碗”了。侄女也就早早与吴老板商定菜肴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早,从老家小村到甪钓湾镇之间有一条土路,我上小学就来回在这一条泥土路上。今天两地已修建了二条大路。一条小车可以在上面通行,另一条就是南湾港北河堤,由水泥建成的河堤,现已建成了绿道,村民们在河堤上走路、锻炼,可与城市绿道比美。我与大妹、侄女红娟夫妇俩一同沿河堤往东步行去古镇。走在河堤上,堤二边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夾竹桃开着白花,像一只只白蝴蝶在河边树丛中飞舞。大江南北二滩种了芦苇,芦苇青青,一到秋天,芦苇花在秋风中摇曳,一幅江南美景尽显家乡大地。人在堤上走,不时还惊动躲在芦苇中的小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村边是村民的自留地,土豆正在收获,现是腌制嫩蒜头的好时间,再过一段时间要过端午节了,大蒜头老了,紫色茄子、长缸豆挂在茎上等着人们去採摘。昔日金黄的油菜花今天人们正在收获油菜子,过几天,空气中会飘来阵阵菜油的香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不觉走到了沪杭铁路线边,这里是老线的路基和老铁桥的水泥桥基,它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我上小学,不知翻越了这段路基多少回,我也曾从这铁桥上走过。桥头竖立着二座雕堡,那是抗战遗迹,当地政府已把它建成红色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跨过沪杭铁路老路基走不多远就是改道后的线路。一辆绿皮内燃机机正从南边驶来,隆隆隆驶过铁桥,向北捷驶而去。在这条线路上,我乘绿皮火车在新浜车站与松江站之间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今天又有高铁奔驰在故乡的土地上。有隧道穿过路基。过隧道口见河面驶来一条小船,船上三人,一人摇橹,另俩人在船上忙着做什么看不清。这时走在我前面的沈杰外甥告诉我,这船上的人在捉鳗鱼。“上海市下了禁渔的法令啊” 我说。外甥告诉我禁漁期已过,开捕了。我看到芦苇荡里有人放了虾笼。现大江里有鳗鱼有虾,看来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四五十年代,故乡野生鱼、虾、蟹满塘,后用上农药、化肥后,没有了当年景象,今天又要重回鱼虾蟹满塘,怎不让人高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朝前走不多远就来到南湾港与南界泾的交界处,南界泾在这里走了一个S形,上世纪早年,这里设渡口,便利南来北往东去的行人。这渡口是我去外婆家的主要通道。甪钓湾古镇名字来原的传说与这里河流湾道有关。祥情可阅读我的另一篇短文《启蒙的地方》。古镇已人非物非了。站在原渡口往北望去,愿古镇范围尽收眼底。一式的白墙黛瓦的江南农村景象。这时我脑海中闪过当年小镇市场繁荣,街上熙熙攘攘,茶馆店里老板手握提梁铜壶穿梭于茶桌之间为茶客沏茶的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站在小镇的东口,东口外有一片树林,树木茂密,树干参天。根据方位和同行侄女的指点,树林位置应该是原甪钓湾中心小学的校址所在地。回眸小学生活,这里是我启蒙的地方,好像我背着书包,提着饭盒跨进校门,耳边传来噹噹的钟声和朗朗的读书声。走进了古镇的老街。小街上铺路的砖和那个古老的碑楼是小镇仅存的印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饭安排的“八大碗”饭店就在古镇小街的中心,面北的门面和大堂的装饰有旧时农家、草堂和红色教育相结合风格,衣着长衫吴建东老板已在饭店门口热情迎接我们。店堂内已非常热闹,我们家兄弟姐妹以及侄儿、侄女、外甥们,他们大部分人已开车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饭店与大家打过招呼,我一人出饭店的后门继续边看边回忆,继续寻访古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过得真快,它在我身边偷偷地流过。手机响起大妹的寻呼声,我忽然从回忆中醒来。应该用中饭了,大家还在饭厅中等我。中饭后还要返回小村,留给大家再叙叙的时间很少,当天我们要返回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我重回故乡要感谢全家人热情款待,在松江照待费用是大妹和小妹付的,在19日中饭,满满的三桌人用餐,所有开销是侄儿卫云、荣荣两人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侄女红娟为我这次重走故乡路制作了12分钟《人生不求太满,小满即是圆满》视频。女儿、女婿也都为这次活动拍下了视频作为留念,尤其是女婿制作的视频《魂牵梦绕故乡行》叫我看了又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谁不说家乡美。这次我重走家乡路,看到的了故乡变化,家乡的生态环境一天天改善,我想不久的将来会恢复江南水乡,“鱼翔浅底“,蟹虾满塘。甪钓湾古镇也将重显繁华,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成为人们到此一游的打卡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