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建泉州安溪县溪和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是莆田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街区内有着街巷格局保存完好的大路街、县巷、后街、衙后路、庙前路和坊巷等6条古街,连片的明清古建筑构成了具有莆田地方传统特色的风貌区。</p><p class="ql-block">位于莆田市中心地段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有古谯楼、大宗伯第、崇功祠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以及原氏民居、伯棠医院、彭鹏故居等历史建筑20处,宋元明清民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官宅、府第、祠庙等古建连成一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中心东南42公里,距大陆仅1.82海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岛, 是妈祖的诞生地。湄洲岛陆域面积14.35平方公里,人口3.8万,年均气温21℃,海岸线长30.4公里。包括大小岛、屿、礁30多个。距台湾省台中港72海里。全岛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1.3公里,中部为平原,海岸线长30.4公里。</p><p class="ql-block">湄洲岛以海碧、岛美、滩多、礁丽、石奇为特色, 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素有东方“麦加”“南国蓬莱”之称。</p><p class="ql-block">湄洲岛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诞生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妈祖信俗世遗地。</p> <p class="ql-block">妈祖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最具威望的海神,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诞生在湄洲岛,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湄洲岛羽化升天,岛上渔民为她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这就是湄洲妈祖祖庙。湄洲妈祖祖庙是妈祖文化的起源地,是海内外妈祖信众的朝圣中心,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特有的文物价值, 该建筑群被誉为“海上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妈祖是最具神话味的人,也是最有人情味的神。她是华人中最早的民间偶像,在全世界拥有3亿多粉丝,以及上万座为她所建的庙宇。</p><p class="ql-block">妈祖是全球3亿信众的共同语言,上万座妈祖宫庙,彼此联谊,共襄盛举。在一次次的进香朝圣、交流互访中,拉近彼此的距离,也呼应了分灵的初衷,船开到哪里,妈祖就到哪里,民心所向,天下太平。</p> <p class="ql-block">福建平潭猴研岛是一座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小海岛,距台湾新竹南寮渔港仅68海里,相当于126公里。平潭猴研岛建了一座高3米、宽5米的祖国大陆距台湾岛最近点标志石碑,上书“祖国大陆—台湾岛最近距离68海里 中国·平潭” 的朱红大字,并雕刻了海峡两岸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福建平谭北部湾“岚道”景区。</p> <p class="ql-block">福建平潭北港村,一个用石头彻筑房屋的渔村。</p> <p class="ql-block">平潭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我国第五大岛,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县。海坛古城文化区位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坛南湾,占地面积1047亩,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其中古城核心区为96万平方米,是福建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也是中国首座海岛旅游古城。</p> <p class="ql-block">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化被现代节奏同化的当今,海坛古城挖掘厚重的历史和悠久的人文,保留古代中华地脉,重现千年闽越海洋文明,让文明新生。因为,留住文化里的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p><p class="ql-block">闽越文明是中国最璀璨的历史文明之一,世界上远古时期最发达的航海术,驾驭蛇鸟的闽越人,以及闽越王与中原的文化交融,都在这片土地上,展开多彩的篇章。如今,由海坛古城开始,逐步再现,向世人展示中国远古的海洋文明!</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处。宋时,泉州港内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中外商贾熙来攘往,可位于泉州城西北20里处的交通要冲万安渡却“水阔五里,上接大溪,外即海也,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每年在这里因沉舟而死难者无数,商旅“往来畏其险”。没有安全通行保障的万安渡,已经成了泉州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从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起,泉州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万安渡上筹建洛阳桥。庆历初,郡人李宠曾“甃石作浮桥”。皇祐五年(1053年),郡人卢锡、王实、僧义波等又“倡为石桥”,不过这几次修桥都无果而终。</p><p class="ql-block">“宋四家”之一的蔡襄第二次知泉州后,积极着手续建洛阳桥,终于在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建成该桥,历时6年8个月。洛阳桥在建桥技术上有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样,即“筏形基础”法、“种蛎固础”法和“浮运悬机架桥”法。洛阳桥建成后,“度实支海,去舟而徙,易危而安,民不莫利”,大大方便行人交通往来,有力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p><p class="ql-block">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p> <p class="ql-block">建筑洛阳桥的蔡囊雕像。</p> <p class="ql-block">惠安女指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和莆田南日岛海边的一群特殊的民间风情女人,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p><p class="ql-block">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惠安女服饰是古代百越遗俗与中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在互相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不断演绎而形成的服饰民俗文化。惠安女服饰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融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的特征于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又具有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惠安女的服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安女民俗风情已成为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p><p class="ql-block">惠安女穿着的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主要是: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其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装精华的一部分”。解放初留传至今的一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安女传统服装的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渔村。这里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美丽的海滨风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蟳埔村的簪花习俗。</p> <p class="ql-block">簪花,是蟳埔村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这里的女性独特的装饰。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蟳埔村都会举行盛大的簪花宴。这一天,村里的女性会穿着传统的服饰,戴上美丽的簪花,聚在一起欢庆节日。簪花的样式繁多,有的簪花用丝线缠绕在发髻上,有的则是用绸带扎在发髻上,花朵的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美丽动人。</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厉筷”的头饰是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蟳埔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留下了不少诲详文化痕迹。</p><p class="ql-block">蟳埔保存了一种奇葩建筑——蚵壳厝,自明未清初从形成、发展到衰落,至今己有四佰多年的历史。“蚵壳厝”建筑在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特别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她传达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精湛技艺,更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是“海洋文化”的历史见证,见证着泉州“海丝之路”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传说当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开元寺规模宏大构筑状观,景色优美,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镇国塔和仁寿塔,俗称东西塔。</p> <p class="ql-block">福建泉州西街网红交通岗打卡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