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坪侗寨风情(遇见美55)

LWM伟鸣

<p class="ql-block">  地坪侗寨位于黎平县南端,现为地坪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02公里,包括上寨、下寨、甘龙3个村寨。南江河从寨子之间蜿蜒流过。在河上有一座远近驰名的风雨桥,又称花桥,将三个寨子连成一体。桥上建有长廊和桥楼,青瓦覆盖,可挡风蔽雨,故名风雨桥。</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第一次踏入这遍土地,就令我敬重和欣慰!敬重的是,这里有闻名遐迩的风雨桥,历史厚重;欣慰的是,这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奋力发展,一派生机。</p> <p class="ql-block">  地坪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地坪风雨桥是侗族人民特有的建筑,也是侗族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风雨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81年8月14日,地坪风雨桥被黎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地坪风雨桥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地坪风雨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地坪风雨桥桥长57.61米,宽5.2米,横跨南江河之上,桥身距正常水位10.75米,河中立一青石桥墩支撑木梁结构的桥身,下部有两排各为八根粗大的杉木穿榫连成一体,架通两岸。杉木大梁上平铺杉木桥板,20多排圆柱,用枋木交织,压排穿榫连接成一体,形成长廊,桥廊两侧设1米高的梳齿栏杆。栏杆下面有一层外挑1.4米的大桃檐。</p><p class="ql-block"> 桥上建三座桥楼,中楼形似鼓楼,五重檐四角攒尖顶,被称为桥上鼓楼,高10.2米,两端桥楼为三重檐四角歇山顶,高5.8米,桥廊屋脊上泥塑熬鱼、双龙抢宝、双凤朝阳,中楼四柱绘青龙和凤凰,栩栩如生,壁板穿枋上绘有民族风情、历史人物故事彩画和卷草花纹、楹联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地坪风雨桥结构巧妙,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大小柱、枋、檩、凳、栏杆,全部用杉木穿榫构成,不用一钉一铆。桥廊内设有长凳,既可便利行人通往,又可供行人小憩避雨、乘凉、会友、迎宾送客和观赏风景,是一种多功能的侗族建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地坪风雨桥的结构以及各构件间的连接、固定全部采用木榫、木栓和竹钉,表现了侗族工匠的建造技术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81年8月14日,地坪风雨桥被黎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82年2月23日,地坪风雨桥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25日,地坪风雨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地坪风雨桥历经磨难。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地坪风雨桥建成;1959年,毁于火灾;1964年,黎平县人民政府拨款重建;1981年,地坪风雨桥再度修葺;2004年7月20日,地坪风雨桥被山洪冲毁;2007年6月,地坪风雨桥重新建成。在此,特向保护、抢救、修建此桥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礼!</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地坪风雨桥除了是连接黎平与广西的通道,提供人们便利的交通以外,还具有象征意义和风水文化意义,即有“堵风水、拦村寨”的意义,被视为“消除地势之弊、补裨风水之益”的文化设施。地坪风雨桥还被用作侗寨迎送宾客和传唱侗歌的地方,因此,地坪人每年还要到风雨桥来祭桥,它已经不仅仅是实用意义上的桥了,而是上升到了精神的范畴。它是侗族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现实的美好和灵魂的超越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摄影:伟鸣。相关文字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