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母亲搬去养老院了,前前后后运走了十几箱衣被及用品,家里剩下的物品就交给孩子们来处理了,但我知道这是一项不小的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母亲早先住在他们自己80多平米的房改房里,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爬楼梯渐渐困难起来,于是2016年在孩子们的安排下,他们住进了电梯房。老俩口是从困难中走过来的人,早年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及至退休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到了晚年日子才逐渐宽裕起来。搬到电梯房后,他们陆续添置了许多东西,最终新式的家居用品与老式的物件儿摆放在一起,硬是将这个三室两厅168平米的大房子挤了个满满当当,彷佛只有这样,老俩口儿才会觉得房子里有人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一直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感到欣慰,因为他们终于过上了衣食富足,喜欢什么就买什么的生活。但今天,面对他们留下来的满满一屋子东西,我却别有一番感受。衣柜、沙发、书桌、书柜、床及电视等都比较新,衣柜里有不少完好簇新的衣被,书柜里有不少大部头的经典书籍,储藏室里有父亲收藏多年的字画,格柜上有他们摆放了多年的工艺品,抽屉里充满了影碟、磁带、照片及其他日常用品,厨房里更是锅碗瓢盆应有尽有。他们搬走了十几箱东西,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带走,辛苦积攒的家业,就这样大都扔在了这里,真可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人对于物质财富的消纳能力真的非常有限,一日只能吃三餐,三餐还不能太营养,睡觉只需一床,一床也不需要太大。三五套被褥、十来套衣裤就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除此而外买入的东西,多半会没有机会享用,除非是不断淘汰旧品。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亦是如此,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人往往就是这样矛盾,明明没有时间消纳更多却又往往喜欢很多,于是仅凭一时兴起就带回家了太多的东西,同时又舍不得扔掉多余的物品,这也许就是父母亲有满满一屋子东西的原因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年我退休迁居成都,近170平米的大房子置换成了70平米小房子,使用面积更是只有40几平,我的个人空间从原本十多平米的一间书房变成了一张只有一米一长的小书桌,上面架着一个小书架,为此我被迫淘汰掉了太多以前年度积攒起来的个人物品。然而在那样狭小的空间里度过了两年多后,我却并没有感到缺少了什么,因为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真的不多,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但当我每天的这段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学电子琴后,我却发现自己的琴技较过去正在迅速精进,这才让我更加坚信,淘汰掉那些多余的物品,把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放弃掉是多么的正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2000年时曾提出过一个叫做断舍离的概念,是说通过整理和舍弃多余的物质,可以摆脱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达到舒适的、愉悦的生存状态。断舍离不仅是一种家居整理的方法,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心灵修行的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来,普通人如何过好居家生活还真的是一门学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