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愿峨眉山

法泉酒仙

<p class="ql-block">酒仙上峨眉山观光礼佛的念头已经产生很久了,今天终于成行!</p> <p class="ql-block">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它们分别是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代表智慧,观音菩萨代表慈悲,普贤菩萨代表大行,地藏菩萨代表大愿。我们此行要朝拜的就是峨眉山的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在中国佛教中象征着理德和行德,与象征智德和正德的文殊菩萨构成互补关系。理德强调的是智慧和理论,而行德则侧重于行动和实践。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又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肋侍,三者合称“华严三圣”,又被称为“释迦三尊”。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而“六牙”代表佛教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普贤菩萨修行的道场峨眉山,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有厚重的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26日(星期天)早上六点从龙泉驿出发,开车两个钟头就到山下了。对面莽莽苍苍横亘着的应该就是峨眉山了!</p> <p class="ql-block">自驾车完全可以直接到达半山腰处的雷洞坪,可是你只能开到“零公里”处再乘观光车到雷洞坪。从零公里到雷洞坪也就半个多小时车程,可是“观光”费一人50元。景区服务之周到细致由此可见一斑了。</p> <p class="ql-block">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酒仙不止一次在自己的旅行日记强调过这个观点。读者朋友们还是随着我的镜头免费观赏沿途胜景吧!</p> <p class="ql-block">从雷洞坪步行一公里左右到接引殿坐缆车,途中经过的一个景点叫“望乡台”,看到这个名字就觉得峨眉之行还颇有些悲壮意味:这是要赴“鬼门关”吗?可能是说峨眉山太过险峻,如果执意要登顶很有可能九死一生,但如果想回头现在还来得及。</p> <p class="ql-block">哈哈,酒仙胸前的那道蓝色光环莫非就是传说中的“佛光”吗?!</p> <p class="ql-block">沿台阶向上攀登,发现一处墓葬,墓碑上赫然刻着“月印千江”,其蓝底白字方显耀眼,墓碑上有圣钦禅师碑铭。从碑铭中可知圣钦乃禅门高僧,蜀人。清光绪十一年正月初九,十六岁的圣钦入峨嵋山接引殿,由智德和尚为师剃度出家。智德为其取法名圣钦,法号荣崇。一九三五年六月蒋介石游历峨眉山,在接引殿与圣钦相晤并合影留念。圣钦法师一生提倡僧伽教育,大力重兴华藏古刹,整顿丛林,保护寺庙。他生活节俭,澹泊名利,在蜀地佛教界威望甚高,受到缁素四众的尊敬。一九六四年元月三十日,圣钦法师在大慈寺圆寂,世寿九十五岁,戒腊七十九龄,遗体荼毗后,葬于峨嵋山接引殿前山坡下。</p> <p class="ql-block">从接引殿到金顶也就6公里路程,如果徒步大概得2~3个钟头,坐缆车的话只要2分钟。记得上师范时我们的中文老师对登山坐缆车深不以为然,对“现代化的生活就需要现代化的节奏”的论调更是嗤之以鼻。在他看来凡事贵在体验,只有徒步攀登才能体验到登山的乐趣。酒仙以为凡事贵在量力而行,如果是前些年我肯定选择徒步攀登,但是现在我还得注意身体注意保护膝关节,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再者说登山的体验咱不是没有过,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天天上山背柴,到县城后经常登乌兰山,更何况有“天下第一险”之称的华山年轻时都攀登过。所以嘛,酒仙决定坐缆车上金顶。</p> <p class="ql-block">选择坐缆车的游客还真不少</p> <p class="ql-block">从缆车上拍摄到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从缆车上俯视脚下的万丈悬崖也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体验啊!</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读者朋友,又到了互动竞猜环节:请问信众们托着的这条长长的黄色绢帛是干什么用的(第一个答对的有精美纪念品赠送哦)</p> <p class="ql-block">华藏世界亦是清凉世界,早上出发前又查看了一下峨眉山天气,显示为22~36摄氏度,晴或多云天气。于是上山时把带的线衣放在了车上,决定“轻装上阵”,谁料到山上和山下的温差还比较大,酒仙本来就显“苗条”的身材还真的感觉有点冷,一直到中午十二点过后才渐渐感觉暖和起来。</p> <p class="ql-block">从“华藏世界”(华藏寺)大门进去,透过缭绕的香烛的烟雾最先看到的就是平台上金碧辉煌的十方普贤菩萨圣像。尽管出发前就已经多次瞻仰普贤菩萨的尊容(图片和视频),但是当熠熠生辉的普贤金身真正巍然耸立在我们眼前时,内心的震撼还是非常强烈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11点登顶的,此时金顶已经聚集了不少游客。前来礼佛的香客们,纷纷在台下硕大的青铜香炉里供奉香火,在灯烛台上点燃供灯。据说,只有布施了五十元以上的游客才能点上一盏供灯,并有和尚击罄诵经。</p> <p class="ql-block">在香炉和灯台的上面,就是由108级台阶构成的礼佛大道,台阶宽为18米。在朝拜大道两侧,间隔排列着十对六牙白玉象,六牙象足踏金色莲花,看上去高雅、圣洁、庄严。既体现普贤大行大德的精神和教义,又蕴含着指引众生礼佛的方向和途径。</p> <p class="ql-block">金顶位于峨眉山主峰之上,海拔3079米。坐落在金顶平台上的十方普贤菩萨像,是峨眉山的地标,也是网红必到的打卡地。由台湾著名建筑师李祖原设计,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普贤菩萨鎏金铜像,通高48米,总重量666吨,用了24万张金箔塑身,须弥座为中空设计,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于2006年6月18日竣工。</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十大行愿:</p><p class="ql-block">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p><p class="ql-block">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p><p class="ql-block">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p><p class="ql-block">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p><p class="ql-block">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p> <p class="ql-block">金顶“华藏寺”三字由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在金顶的门柱上酒仙注意到一副对联:如来境界无有边界,普贤身相犹如虚空。上网一查才知道此联乃弘一法师所撰,原联中上联的“边界”写作“边际”。</p> <p class="ql-block">看到“金顶”二字了吗?</p> <p class="ql-block">山登绝顶我为峰。酒仙背后的万丈悬崖就是“舍身崖”了!</p> <p class="ql-block">快看,天空中那朵孤云是不是有点“天马行空”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要下山了!再回望一眼蓝天白云下金光四溢的普贤菩萨圣像,竟发现普贤菩萨也好似挥舞金如意向我含笑致意呢!</p> <p class="ql-block">下山容易上山难。我们决定徒步下山,下山途中依次经过了“天门石”“太子坪”“七里坡”“梳妆台”“竞秀亭”等著名景点。其中最陡峭的一段当属“七里坡”,但是跟华山上的“千尺幢”、崆峒山上的“上天梯”比起来还差一点。</p> <p class="ql-block">此处即为天门石,清康熙年间洪雅知县何永骏题写天门石诗云:灵根分劈自昆仑,并峙岩头狮象蹲。不是愿王开觉路,何由此处说天门。</p> <p class="ql-block">此行酒仙还有一个发现:就是不论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他们大都拄一根(或两根)登山杖,有相当一部分游客腿上(膝关节)还绑着助力器。这就是“借力”啊!看来下次登山酒仙也得好好“武装”一下喽!</p> <p class="ql-block">七里坡,峨眉山著名险坡之一,也是登临金顶最长、最后的一道险坡, 以坡长7华里得名。七里坡约有31折,2380余石级,山势险酸,山道向上盘回,有登天之感。道旁冷杉、杜鹃、箭竹与各种灌丛藤蔓组成一道高山绿色植物长廊,怪树奇石,点缀其间,形成一座座天然山石盆景,人行其间,如在画中,也 称“七里长廊”。清代诗人谭钟岳以诗鼓励攀登者:日近天低到岫 攒,登临一眺八荒宽。从知绝顶终 须到,为语游人真畏难。</p> <p class="ql-block">此处即为梳妆台,两边对联是“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其实细究起来这副对联也不太工整,本来嘛,它就不是一副对联,而是出自诗仙李白《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中的两句。</p> <p class="ql-block">酒仙生平除好一口小酒外,最喜欢的还是诗词楹联。每每看到景区里的诗和联还是要品味一番滴!“竞秀亭”里的对联是这样写的:秀色遍招旅游人,雄姿独引攀登者。仔细推敲一下,还是发现了不妥之处。其一,上下联贴反了;其二,“旅游”二字平仄不合适(“游”为平声,此处应为仄声,“旅游”可改为“求索”或“探访”。)</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上处处可见上窜下跳的猴子,它们毫不客气地从游客手里接过食品饮料,有滋有味的吃着喝着,并愉快地配合着和游客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看到紧紧抱着猴妈妈的猴娃儿了吗?</p> <p class="ql-block">日出、云海、佛光、圣灯为峨眉四大奇观,此行无缘看到。但酒仙以为凡事留点遗憾才好,不然缘就尽了。</p> <p class="ql-block">念头产生想法,想法导致行动。有道是心动不如行动,有了想法就抓紧付诸行动,就像这次峨眉之行一样,起初还为蜀地的炎热担忧,打算秋凉了再看情况。结果上得山来不但没有感觉到热,分明还感觉到了冷。而行动和实践不正是普贤菩萨教义所大力提倡的吗?</p> <p class="ql-block">酒仙诗曰:</p><p class="ql-block">天下谁为秀,峨眉未了青。</p><p class="ql-block">春花千树艳,秋月半轮明。</p><p class="ql-block">初日照云海,佛光幻圣灯。</p><p class="ql-block">攀登当不止,妄念莫如行。</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秋月半轮明,化用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诗句。</p><p class="ql-block">登山当不止,1980年,邓小平徒步上峨眉有“登山不止”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