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游记

梁吉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摄 影 :梁吉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文 字 :梁吉东</span></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部,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我带着好奇与期待,踏上了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虽闻名遐迩,但对我来说,除了知道它的名字,真的还很陌生,真担心自己到现场欣赏到的不是它的美,而只是石头。</p> <p class="ql-block">龙门大桥</p><p class="ql-block"> 龙门大桥,始建于1960年,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亲题“龙门”二字。</p><p class="ql-block"> 这座大桥是连接龙门东西两山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洛阳至豫西南各地交通的一座大型桥梁。龙门大桥横跨伊河,处于龙门石窟游览点入口位置上,东西两端分别是白园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大桥全长303.8米,两端各有6米石拱作为桥下立交通道。去往龙门石窟的路上便能见到这座大桥,配上陈毅元帅的题字更是气势非凡。成为洛阳龙门石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大门,秀美的伊河波光潋滟,两岸垂柳婆娑,微风过处,碧绿的柳条随风曼舞,摇曳生姿。放眼望去,东西两座青山相对而立,伊河的东岸是香山,西岸就是龙门山。</p> 香山寺 <div><br></div> <p class="ql-block">  香山寺,与西山石窟隔河相望,青砖石瓦,古朴素净。</p><p class="ql-block">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唐垂拱三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距今1500多年。</p> <p class="ql-block">西山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佛像</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佛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该龛在唐高宗初开凿,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工。主佛是卢舍那大佛,通高 17.14 米,头高 4米,耳朵长达 1.9 米。卢舍那大佛端庄、大气、祥和、圆润,面带轻轻的微笑,令人感觉亲切。</p><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丰颔秀目,仪表堂堂,嘴角稍翘似呈微笑状,一泓秋水般深邃的目光向下俯视,洋溢智慧之光;全身衣饰的雕刻只是随衣挂线,显得朴素无华。脸部以形写神的精雕细刻与胸腹部衣纹的大体大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p> <p class="ql-block">宾阳洞</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占地面积不是很大,但上千个洞窟、十几万座佛像, 每一个洞窟、每一个佛像、每一幅壁画,都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都是文化的见证,艺术的瑰宝。它们传递着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也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遗产。要想仔细观赏、认真礼拜,读懂,并非易事。我只走马观花的游览了一遍。</p> <p class="ql-block">  环游西山石窟沿着环山路经过伊阙桥来到伊河对岸观景台,远观西山石窟。每一尊佛像都仿佛在述说着一个个沉甸甸的历史故事,见证了时光的变迁和人类文明的起伏。</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多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位居中国四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已从西山顺着伊阙桥来到东山。</p><p class="ql-block"> 蓝色的夜幕慢慢地、低沉地降了下来,大大小小的佛龛、佛像在灯光的映衬下,如梦似幻,格外美丽。夜色迷蒙中,灯火环绕的卢舍那像,沉浸在那份亘古宁静中,他那张被历史沉淀下来的面容,让人们感觉到“心之宁静”。</p> <p class="ql-block">  夜幕下的佛像灯火辉煌,游人是前脚挨着后脚,缓步向前行走。依依不舍的在石像前,拍照留影,欣赏着古人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铸传世佳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