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书法家马仲伟先生到元江寻访先人遗迹纪实

禅是一枝花

<p class="ql-block">马仲伟,号仰鳌山人。回族,著名书法家、诗联家。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马汝为之后,受家庭影响,习经练字50余年从未间断。全国各地风景胜地,著名寺院有其书法匾联悬挂。有《马仲伟书法集》《鱼麓山诗稿》等编著100余部面世。</p><p class="ql-block">曾获全国诗词界、书法界颁发的各种奖项多次。</p><p class="ql-block">现为中国国学学会副会长,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特聘专家、客座教授、中国诗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楹联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昆明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昆明老年大学诗词、书法教授。</p> <p class="ql-block">5月4日早,我接到原元江县文联主席李伟生老师的电话,他说马汝为后人马仲伟先生要到元江来寻访马汝伟遗迹,想去丛桂山庄走一趟,如果我没有事,就一起陪马仲伟先生一起走一走。</p><p class="ql-block">我当即应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排好家里的事情后便驱车前往李伟生老师高桥御景的家等候马仲伟先生一行。</p> <p class="ql-block">新建丛桂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仲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年前此地行,</p><p class="ql-block">无人知晓汝为名。</p><p class="ql-block">今朝复到澧江畔,</p><p class="ql-block">丛桂园中馥郁盈。</p> <p class="ql-block">马仲伟先生和高泳燃女士于十点左右到元江。我们计划了一下,在元江可以看到马汝为遗迹的地方,有丛桂园、太阳城广场公园、原马家巷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在县城内,再有就是丛桂山庄,是马汝为修建的养老休闲的地方。这个地方恰巧在距我老家三家村十分钟车程之处的一个村落边,村子叫四角田。只是现在四角田村现已搬迁到了县城划船寨村附近。</p> <p class="ql-block">丛桂园位于元江罗槃大道元江第四小学外墙处。对元江历史文化名人马汝为作了简介。马仲伟先生在丛桂园马汝为简介前站立良久,他想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后来他说来之前心里很是忐忑,不知道元江有什么关于马汝为的遗迹可以看到,但是看到元江县委政府把马汝为当做历史文化名人来推荐,心里倍感激动。</p> <p class="ql-block">太阳城公园里有一座小桥,桥虽小,名却很大,叫做翰林桥。太阳城公园是元江人气最旺的一个地方,公园里高大的乔木树,低矮处各种花卉绿植繁茂生长,也是元江县楹联文化县展示的一个平台, 园中有各种大小石块,立在绿树之下,花草丛中,身负使命。</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启程去往马汝伟丛桂山庄遗址处。一路驱车前往,马仲伟先生健谈 ,马汝为的诗文他随口吟哦,在他编写的《马汝为诗选》里,展示了先祖马汝为的书法和诗文,除了《移居丛桂山庄》一文细节讲到马汝为晚年在丛桂山庄的生活外,有另一首诗也讲了在丛桂山庄的生活场景,诗文里说:</p><p class="ql-block">养身端合在山家,曲径幽村静不哗。</p><p class="ql-block">适意闲栽陶令菊,谋生学种邵平瓜。</p><p class="ql-block">野塘水静堪垂钓,小院香清好试茶。</p><p class="ql-block">我亦金鳌新筑室,待君秋晚对明霞。 </p><p class="ql-block">麋鹿为群道自尊,更欣秋色满蓬门。</p><p class="ql-block">夕阳影映参差树,细雨烟迷远近村。</p><p class="ql-block">客至甯嫌尊酒薄,地偏却爱菜花繁。</p><p class="ql-block">连宵夜话情难尽,坐待疏窗漏月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汝为先生在丛桂山庄的晚年生活,在诗文里也显得挺是惬意,种菊栽瓜,垂钓喝茶,诗意满满。</p> <p class="ql-block">瞻仰丛桂山庄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仲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吹乱草野茫茫,</p><p class="ql-block">瓦砾依稀墨迹香。</p><p class="ql-block">一草一花越百载,</p><p class="ql-block">斑斑点点是思量。</p> <p class="ql-block">马仲伟先生在读罢马汝为的诗集后不禁感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顷波涛涌日月,九天风雨荡心神。</p><p class="ql-block">毕生自负裁云手,今日方知赖祖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仲伟先生说,马氏家族一直以先人马汝为为傲,后辈人中,无论哪一辈,都要培养出擅长书法和诗歌者,从无例外。</p> <p class="ql-block">关于马汝为先生,我了解更多的是从马仲伟先生编著的《马汝为诗选》而来的。此书的出版时间为2013年,到我手上的时候应该是2021年左右。我2019年从县史志办调到县文联工作,当时的文联主席是李伟生老师。李伟生老师喜欢元江历史文化,对元江历史文化了然于胸,与他工作期间,多次听他讲到元江的各种历史文化,加之我在县史志办之前接触到的一些元江的历史,觉得元江的历史也非常有意思,便东一点西一点记下来,方便自己吹牛皮用。</p> <p class="ql-block">当时为了让本地作者有一块文化阵地,县文联搭建一个微信公众号为“元江文艺”的文化平台。我到文联工作后,便着手编发“元江文艺”微信公众号。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我选用稿件的时候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元江本地人的作品;二是外地人写元江的作品;三是元江的历史文化。关于第三点,算是和之前的工作有点藕断丝连的关系,同时也是对自己工作内容的一个扩充。某天,李主席把马仲伟先生编写的《马汝为诗选》给我,并聊了一些关于马汝为的话题,具体聊了些什么内容不记得了,像这样聊一些历史人物或者文化方面的话题在文联是常事。拿到书后,我认真拜读了,在编发“元江文艺”的时候,我以《元江文化名人马汝为》为题,对马汝为先生进行了宣传,后来在元江读书班上讲元江历史文化的时候,也讲过马汝为先生的诗歌。</p> <p class="ql-block">在丛桂山庄遗址处,如马仲伟先生所言:“野草乱飞,荆丛满地,残砖断瓦。”我曾经无数次从丛桂山庄边上走过,但是实在惭愧,之前从未认真的去关注过这些事情,直到命运的帆船把我推向写诗的路上,让我有机会到史志办和文联工作,才得以在文字里与马汝为先生在文字里遇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甚至想,是马汝为先生在丛桂山庄留下了一些灵气,刚好我路过时一不小心被他的灵气感染了,才让我有了写诗之念,继而开始抒写诗歌。只是可惜自己天资有限,努力不够,写诗也难有过人之处。</p> <p class="ql-block">李伟生老师和马仲伟先生在马汝为遗址处仔细查看,我和高泳燃女士也在四处翻寻,好巧不巧,高女士发现了一块刻有“乾隆六十年” 字样的古砖,也算此行非常珍贵的一个收获。除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收获。马仲伟先生说对于要寻访先祖马汝为遗址一事已心心念念许多年,如今得以拜谒先祖居住的遗址,到了先祖故地,也算是了了一桩心愿。</p> <p class="ql-block">瞻仰先祖马汝为墓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仲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荒凉一片草如烟,</p><p class="ql-block">岁月匆匆三百年。</p><p class="ql-block">每恨无从考遗事,</p><p class="ql-block">但凭砖块悼先贤。</p> <p class="ql-block">这块古砖,我们曾多少次去到丛桂山庄遗址,都没有发现,马汝为先生后人来访,便现身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微不足道的一生,在历史长河里,似是蜉蝣,泯灭于大世,像马汝为先生一样留诗文字迹于后世者,鲜而有之。元江有幸,清有马汝为,民国有孙乐居士,今有李崇隆、李伟生等文化名人,有热心并致力于文化收集整理的李崇凯先生。为元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让我们得以在浩瀚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找寻到身边璀璨的星光。</p> <p class="ql-block">在丛桂山庄遗址处,我们站在乱草丛中,心里却无比安静,习习吹来的微风,湛蓝的天空,偶尔一两声鸟鸣,一棵高大的芒果树顶天而立,放眼望去,群山绵延,林木苍郁,无怪乎当年马汝为先生要在此结庐而居。</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行程继续往上,目的地三家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去年到今年,我许多次带不同的朋友、领导去往三家村,有时候是单纯的游玩,有时候是项目调研,对着不同的人讲述三家村的故事,讲三家村的五棵树,带着着他们去看千年毛褐荔枝,感受千年古桑树带来的凉意,看金鳌山上藏不住的金鳌在一棵八百年的古榕树上现身,准备出游,看象往落日之地的巨象如何从天边走到一棵树下,接受人们的观摩。</p> <p class="ql-block">到三家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仲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丛桂临村景象隆,</p><p class="ql-block">诗人才气贯长虹。</p><p class="ql-block">浑如千载荔枝树,</p><p class="ql-block">果艳枝繁满树红。</p> <p class="ql-block">而今,得力以元江县委政府领导对文化的重视,给予元江文艺工作者第二居所建设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并把项目落地在三家村,于今年四月开始动工建设元江诗歌小苑。</p> <p class="ql-block">和往常一样,带着马仲伟先生游走在三家村,在诗歌小苑的主体部分书苑大门前,马仲伟先生说:元江诗歌小苑的牌匾,我制作好送给你们。因为当天没有量好尺寸,在他回昆明后,多次提醒我把量好的尺寸给他,5月8日又带了两位朋友去三家村时,量好尺寸报了过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仲伟先生除了精于诗词外,还是有名的书法大师。在马汝为后人中是秉承了马汝为诗词书法俱全的马氏后人,他出版了近百本诗歌和书法作品书籍,非常难得。</p> <p class="ql-block">从三家村回到元江县城,已是中午两点,我们用过餐后,便赶往莲池公园的元江县书画院,元江书协副主席张重光,会员李坤义、陈文跃、黄光平、白建忠等已经在此等候马仲伟先生和高泳燃女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铺开纸张,笔墨伺候,在马仲伟先生对书协会员的作品进行点评之后,两位老师现场展示了各自的书法。</p> <p class="ql-block">与元江书协书友相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仲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挥毫泼墨寄情怀,</p><p class="ql-block">凤舞龙飞满玉台。</p><p class="ql-block">莫道小城蛮越地,</p><p class="ql-block">出文入武尽全才。</p> <p class="ql-block">高泳燃女士一出手,就大气不凡。</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谈及槟榔。马仲伟老师说早就在诗文里听说元江槟榔,但没见过,为了实现他的愿望,我们计划带他去者嘎,那里还有一小片槟榔树。</p> <p class="ql-block">关于槟榔,康熙间元江知府章履成,有《元江杂记》五首,述元江风土人情,其中云:十树槟榔中户产 两栽粳稻上农田。 其自注说:每树槟榔成熟,可得一金。稻谷一年两熟至三熟,在清初元江种槟榔已是当地人民的重要收入,有十树槟榔即等于中户产业。槟榔在元江,向来是文人骚客的重要题材,留下不少《槟榔词》《槟榔赋》。</p> <p class="ql-block">元江坝子气候炎热,终年无霜,为槟榔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清初《元江府志》有种植槟榔的简略记载,当时就驰誉滇南。槟榔鲜品青果,剖开后用藤条穿串。干果称"壳槟",将壳剥去晒干存储名"槟仁"。槟榔药名大腹皮,是元江民间极普遍的待客食品,故史籍上有槟榔得名于客人雅称"槟郎"的记述。成串的"槟榔吊"是家里逢年过节和办喜事的陈设品。"看(馈赠)槟榔"是青年男女相爱定情的特有方式。元江傣族、白族地方的男女老少都有嚼槟榔的习惯,将槟榔入口细嚼,其色渐呈殷红,染唇如蔻丹,红潮阵阵涌上面颊,像喝醉了酒。</p> <p class="ql-block">我们驱车前往,我们从元江大道上经过,途中,告知了马仲伟先生马家巷的大致位置,在南门桥,也叫万寿桥,有马汝为写的关于万寿桥的碑文,也在此停下了脚步。在槟榔树下,说及槟榔树为何落脚元江,源于元江瘴气之苦,槟榔可以治瘴气带来的虐疾、拉肚子、发热等疾病,原来元江槟榔不止于此,江畔四处都是,在都郎小燕一带的村旁也满是槟榔树,只是随着瘴气的消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槟榔树已经退出生活,慢慢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行程满满,我们上山下山,元江仍是酷暑天气,我们当地人尚可忍受这份热,难为了马仲伟先生和高泳燃女士。</p><p class="ql-block">下午五点多,马仲伟先生和高泳燃女士返回昆明,我们在李伟生老师家门口挥手作别。我们应该还会有再相逢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5月5日,马仲伟先生分别给李伟生老师和我赠了一首诗。诗前留言:</p><p class="ql-block">李主席 我们已回到昆明,这次元江之行,得你们鼎力相助,热情关怀,收获满满,幸福多多,你不辞艰辛,陪同我们到处奔波,让我得以凭吊先祖遗迹,完成多年夙愿,不胜感激,临别又赠予诸多书籍礼物,尤为感动。</p><p class="ql-block">你胸怀万卷,学富五车,热情善良,遇见你 ,是缘分,也是幸运。有七律一首相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遇元江李伟生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闻学者威名兹,</p><p class="ql-block">恨与伟生相遇迟。</p><p class="ql-block">今日初逢识肝胆,</p><p class="ql-block">来年必定做相知。</p><p class="ql-block">雕金刻玉行中秀,</p><p class="ql-block">博古通今道上师。</p><p class="ql-block">元县有君真大幸,</p><p class="ql-block">长风破浪正当时。</p> <p class="ql-block">丽华 我们已回到昆明,这次元江之行,得你们鼎力相助,热情关怀,收获满满,幸福多多,你不辞艰辛,驾车奔波,让我得以凭吊先祖遗迹,完成多年夙愿,不胜感激,临别又赠予诸多礼物,尤为感动。</p><p class="ql-block">你美丽大方,热情开朗,冰雪聪明,才华洋溢,率真浪漫,遇见你 ,是缘分,也是幸运。</p><p class="ql-block">有七律一首相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赠丁丽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鳌山里一枝花,</p><p class="ql-block">羞李惭桃是丽华。</p><p class="ql-block">玉蕊三春远喧闹,</p><p class="ql-block">冰心一片恋烟霞。</p><p class="ql-block">腾蛟起凤情无限,</p><p class="ql-block">种月耕云诗大家。</p><p class="ql-block">喜遇元江李清照,</p><p class="ql-block">相知相识意无涯。</p> <p class="ql-block">和马仲伟先生断续有联系,5月28日,马仲伟老师又发来几首诗歌,并嘱咐我放到美篇里。遵先生所嘱,加入相应地方。此为其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逢伟生,丽华两学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仲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梦魂牵绕许多年,</p><p class="ql-block">今日终将夙梦圆。</p><p class="ql-block">更得真诚两学者,</p><p class="ql-block">全程相伴仰先贤。</p> <p class="ql-block">美篇写下,因俗世繁忙,搁置了一段时间,昨天接马仲伟先生电话,说牌匾已经送厂家做好,快递正送往元江。</p><p class="ql-block"><br></p> 再次感谢马仲伟先生! <p class="ql-block">丁丽华,一个写诗的温暖女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