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记忆之土灶的兴衰(上)

得翔

<p class="ql-block">在农村,说起土灶,南方北方各有不同。就拿我当兵锻炼那年在东北农村辽源、海城等地区看到的土灶而言,它一般方方正正分列在一排平房中间进门的两侧,一边一口大锅,半米来高,坐在灶前添柴烧火,揭盖炒菜,两不耽误,方便至极。灶膛烟道和火炕相通,既可做饭烧菜,又可烧炕取暖,简单实用。</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北方农村的一种土灶</p> <p class="ql-block">而在江南,在我们浦东农村,其土灶则复杂得多,一般的泥瓦匠没有几年的历练还真盘不好一副省柴发火、经烧耐用的好灶头。</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我家老宅共有过两副土灶。先前的一副或许是与最早的老宅同时建造的,它是一副三眼大灶,三个约二尺口径的大铁锅成弧形整齐地排列在灶面上,加上一个小锅和两个如削去了两头的橄榄状汤罐分别镶嵌在三个大锅之间,汤罐在里小锅靠外,有序排列,灶面就是用一般的方砖裁定铺就,木制锅盖边缘都是用毛竹片经过紧箍固定加高的,方便蒸煮炖菜。两个汤罐一半埋入灶膛火道,一半露出灶面,略向外倾斜,方便用水;汤罐没有专用的盖子,都是用大碗和撇勺代替的,大勺我们称之为“广勺”,可当汤罐的盖子使用,小的则叫“铜勺”,可探入汤罐中取水,不用时就放在大勺中。其实大小勺子都是铜制品,名称只是用于区分而已。大勺用于大锅,小勺可用于小锅和汤罐,功效略有差异。</p><p class="ql-block">汤罐和小锅一般都是盛放一些干净水,利用烧火做饭做菜时的余火加热,其水经常处于温热状态,所以本地人形容一个人的性格不温不热时经常用这汤罐之水喻之:“温吞水”。因为这“温吞水”的存在,日常洗刷用水,随用随取,经济实用。我家在这副三眼土灶靠墙靠窗一侧,配有一个下水池,与灶面高低切合成一体,水池用的是陶制钵头,底部打个小孔,联通着起于场院、经过灶间的雨水通道,直接排进后沟之中。所以,刷锅刷碗的废水不用再端到外面倾倒,也算方便。</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土灶,不少人家会予以美化装饰,分别在灶面下方和灶山壁面、烟道等处,绘以松鹤鲤鱼、成语典故等图案,寄托美好。有的镶嵌彩瓷图画,鲜亮增色,有的则仅以黑白条纹稍作勾勒,简单明了,我家的这副土灶便是后者。</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南方的两眼土灶,含一个小锅一个汤罐</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土灶,一般一人在正面掌勺做菜,一人在被灶山隔开的背后烧火,用哪个锅就在哪个灶口动火,亦可三个大锅同时开干,火苗会按灶膛的设计通道,在完成大锅的加热任务外,还会使相邻的汤罐、小锅都能受热。</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没有汤罐的两眼土灶</p> <p class="ql-block">冬天在土灶烧菜做饭时,我们都愿意坐在烧火凳上手拿火钳为灶肚内添柴拨火,红彤彤的火苗,暖暖的舒服。一边烧火一边讲故事,也是乐趣之一。而海神皇庙那棵银杏树和烧火凳的故事就是其一。说得是我们老宅东北的海神皇庙的那棵古银杏树(现属被保护的古树名木),高大醒目,不仅为进出长江口的船只提供航标指示,其发达的根系还跨越长江主道伸展到了横沙岛一家农户的土灶边,并伸出地面一段,这露出地面的部分,长成了小凳模样,自然成了这家人家土灶的烧火凳,神奇美好,这或许也为土灶的美妙增添了色彩。</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土灶烧火用的烧火钳</p> <p class="ql-block">用土灶做的饭菜,虽没有像星级饭店的高级厨师那样讲究色香味俱全,但不少饭菜是具有独特品味的,要比星级饭店做的好吃实惠。就说土灶菜饭,什么胡萝卜菜饭,咸肉芥菜饭,南瓜饭等,盛上一碗,再来上一调羹猪油或者红烧肉汁,别提多香多美了。这样的菜饭,个个好吃不腻,一直吊着你那脆弱的胃口;土灶催成的锅巴,我们称之为“饭糍”,起锅时用大火一催,口感香脆,也是极佳的美食,尤其是菜饭锅巴,咸香适口,再好不过。</p><p class="ql-block">用土灶做饭,加个蒸格就可像蒸笼那样蒸出多个菜肴。竹子做的十字饭格,一碗两碗,三碗四碗,都能轻松放下,剩菜加热随意,新鲜蒸菜便利:精肉炖蛋不错,梅干菜扣肉难得,蒸三鲜精致实惠,甜酒酿蒸咸带鱼,风味独特,蒸茄子,蒸蛋腐,发芽豆、小刀脐,河鲜海鲜皆可蒸,只要想蒸就行。在这里,最让我难忘的味道,就是那甜酒酿蒸咸带鱼的味道,酒酿是母亲买了甜酒药自己酿制的,咸带鱼便宜实惠,放在一起一蒸,酒香浓郁,甜甜咸咸的口味,那就是家乡的味道,也是母亲的味道。</p><p class="ql-block">下图是两眼土灶</p> <p class="ql-block">在这副土灶上,蒸过重阳糕,煮过端午粽,馄饨圆子经常下。在这副土灶上,办过红白喜事,悲喜皆能承受;在这副土灶上,生活的酸甜苦辣,来者不拒,都曾饱尝;在这副土灶上,灶山居高,逢年过节或有什么好吃的,都会奉上祭品,摆上一副碗筷,点燃香烛,以感念灶君老爷的恩泽。在我们那,这些都是普遍现象。故而,家家都说灶君老爷好,祈盼全家吃得饱。感恩祭拜不能忘,献上粽子圆子重阳糕。等到腊月小年到,灶山高头要献灶。点燃香烛通天地,请君上天多说好。这些在当地百姓中传承已久的习俗,母亲虔诚遵循。小年廿四一早,母亲一定会在灶山上点燃香烛,摆上贡品,放好碗筷酒盅,祈祷灶君老爷上天多说好话,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就从这个意义上说,土灶是灶君老爷的归宿,和百姓朝夕相处,共度时艰;土灶是普通百姓的寄托,寄希望于神灵的庇佑,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没有小锅的两眼土灶</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