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得去一次老君山

徐平

老君山    <h3>一</h3></br>从洛阳往西南方向驱车两小时,就会到达道教圣山老君山,海拔二千多米的老君山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高空缆车让登山变得轻松快捷,又能俯瞰风景。正值金秋时节,满山遍布秋叶,五彩斑斓,晕染了道山的神秘。老君,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中的太清道德天尊。在道教神仙谱系中,“三清”是最高天神,他们都是大道化身,其中太清道德天尊,还有历史人物为原型,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就是现在河南鹿邑县城东那一带人。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期,年纪比孔子大一些。传说老子在娘胎里怀了十一个月才生下来,出生时耳朵奇长,相貌较老成,被人唤作“老子”。他自幼聪慧,静思好学。稍大后,他拜博学的商容为师。商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远古和三代治乱,在他精心教导下,老子渐渐长大,知识和智慧也不断丰富起来。时光流逝,离别终究会到来。商容临终前老子询问他最后的教示时,商容看着自己这位好道深思的弟子,问道:“你看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软弱?”老子回答:“牙齿刚强,舌头软弱。”商容不语,缓缓张开嘴巴,让老子观察。商容年老体衰,牙齿早已不见踪影,而柔软的舌头依然健在。老子明白过来:“舌头还在,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牙齿没有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坚硬吗?”商容欣慰地点了点头:“柔弱胜刚强,天下的事理都包含在内了,我没有什么再告诉你的啦。”商容的终老,老子有了更加独立的思考空间,萌生出对天地万物终极的探索。缆车的终点有个“仙境隧道”,穿过幽暗时空,眼前豁然开朗,花岗岩峰林为主角的“十里画屏”徐徐展开。万千石峰,嶙峋峥嵘,犬牙交错,在绚丽“画屏”上跌宕绵延。高空栈道绕绝壁而行,沿着它步移景换,如入仙境。独特的地质景观远眺成林,近观成峰。石峰如刀劈斧削,其上植被茂密,在霜天里依旧苍翠,清风拂过,像无数披着青绿斗篷从远古而来的朝圣者。<h3>    <h3>二</h3></br>神奇的滑脱型峰林地貌,记录了十九亿年前造山运动的演变过程,从地质构造上说,石峰现在还处于盛壮之年。盛壮之年的老子是以贤才称著而被推荐给周王,周王欣赏他渊博学问,任命为守藏室史,管理国家图书档案典籍。在守藏室里,老子长期接触大量历史典籍和王朝时代信息,与高层次文化人交流。他观想天地,观想天地之道,激发出无穷玄妙智慧,他坚信茫茫宇宙间道的存在、德的存在。鲁国孔子早已耳闻老子大名,在鲁昭公支持下,千里迢迢来洛阳,希望到老子这里做客、考察、问礼。对孔子来说,老子不仅是值得尊敬的长者,更是见多识广的智者。他掌握这个国家最核心的文化资源,学问渊博,而且善于思考,对人生、自然,乃至整个宇宙都有独到见解。在某个历史时刻,两位仁智双隆的圣哲见面了,他们四目互视,双抱相拱。孔子讲述了自已对礼制分明、伦理规范的周公时代的向往,希望借此拯救正在崩塌的社会秩序,恢复到礼乐文化社会。老子则将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称为“道”,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妄为,不强求。他提倡无为而治,执政者应无事取天下。两个人的观点相去甚远,中国历史上最具象征意味的一次思想碰撞,显然没有擦出火花,它安静地留在时间深处。虽然没有共识,却不影响老子在孔子心中的地位。返回鲁国后,当弟子问他对老子的印象时,他说:“对传说中的龙,我跟大家一样见首难见尾,我不了解它乘风云上天的踪影。我这次见到了老子,他就是传说的龙啊。”   <h3> <h3>三</h3></br>走过像龙一样盘缠于峭壁上的长长棧道,看着十里画屏,不经意间就到了两座石峰形成的狭窄处,这就是天然的“南天门”,南天门是传说中天界的大门。进入南天门,里面的金顶道观群恢弘惊艳,是老君山精华所在。南天门两侧石峰顶上分别建有亮宝台和玉皇顶,沿着南天门中轴线依次是老君庙和道德府,最北边独享一座石峰的就是金殿。金顶道观群采用明清皇家宫殿形式,雕梁画栋,庄严大气,云雾缭绕时,它化成梦幻的云顶天宫。唐代皇家修建的老君庙,铁椽铁瓦,以“铁顶”著称。明代重修老君庙时,铁顶已不复存在。进入老君庙,大堂中间端坐一位系着披风的老者,他就是太上老君,挽发长耳,目光微微下视,抿着嘴似笑非笑,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二千五百年前老子是否就是这副模样?长期作为守藏室史,老子是王朝脉搏最密切感应者。他清楚地感受到王朝越来越衰弱,大有国将不国的样子,也许他对职官生涯也厌倦了,对世俗看透了,他决定出走,到秦国去,到那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地方去。从洛阳西去秦国,必须经过函谷关。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所以取名函谷关。守关的长官名叫尹喜,是个修养和学问都很不错的人。这天他正站在城关上瞭望着,只见关谷中有团紫气从东边冉冉飘移过来。看到这种气象,他心中一顿,感觉今天有圣人要过关。不久,他就见到一位气度非凡、仙风道骨老者,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他一眼就认出这人,竟然是老子!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心中不舍,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尹喜,是不会放他出关的,老子没办法,只好提起笔来。他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简牍上,先写上篇,接着又写了下篇,据说函谷关有个房间灯火彻夜通宵了好几天。他写完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老子》。上篇叫《道经》,揭示道是宇宙本体;下篇叫《德经》,符合道的行为就是德;通篇也叫《道德经》。尹喜读到这篇美妙著作,被深深陶醉了,他坚信那个房间的那盏灯火定能照亮后代思想。他信守承诺,放老子出函谷关,目送老子缓缓西去的背影。《史记》记述老子出关后“莫知其所终”,就是不知道他最后去了哪里。但因为留下一部伟大著作《道德经》,他坐在青牛背上形象一直没有离开过历史视野。战国时期,老子以哲学家的面目出现,诸子百家争鸣中他的观点占有一席之地,被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西汉初年汉帝国尊“黄老之术”,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国策,国家得以恢复生机,这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一次成功实践。到了东汉,老子逐渐脱离尘世而被神化,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也就是后来的道教,崇奉老子为教主,开始“老子天下第一”造神运动,并为他取个至尊道号“太上老君”,简称“老君”。南朝陶弘景将道教神仙排成序列,“三清”作为最高天神的地位逐渐稳定下来,以老子为原型的“太清”即“老君”是最高天神之一。唐代道教被尊为国教,这是老子最高光时期,李姓皇帝跟老子攀宗亲,自称李耳后代,不断为老子封爵加号,老子进一步被神化,“太上老君”地位愈加显赫,名气也越来越响亮。宋明以后,随着道教普及和小说的推波助澜,“太上老君”成为家喻户晓神仙,人人都会来一句“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口头禅。<h3>    <h3>四</h3></br>“金顶亮灯”是老君山最出彩时刻。当夜幕降临,金顶道观群的景观灯依次点亮,所有建筑金壁辉煌,轮廓分明,像是悬浮在茫茫夜空中的天宫。那一刻人仿佛灵魂出窍,飘飘欲仙,感觉在仙境,又感觉在梦境,恍恍惚惚“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种传说老子逛完秦国又回到洛阳,发现旁边的景室山山高幽静,风光独特,恍若人间仙境,便躲进去隐居修炼。北魏时期,为作纪念,山上建有老君庙。唐朝尊道,扩为道观群,为老君庙加盖铁顶,以示尊贵。唐太宗还将此山易名“老君山”。老君山从此香火炽盛,成为众香客朝拜圣地,信徒的仙境。道教宣扬的仙境,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在人之上的“天国”,而是就在现实的、世俗的世界里,老君山是其中之一。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是道教的根本信仰和最高宗旨,它认为这个世界就有形体不死的活神仙,人人都可以追求而得道成仙。二千年来,人们奔赴老君山朝拜老子以寻求成仙之道,或隐居这仙境修炼,希望早日成仙,这是老君山作为道教圣山而生生不息的源泉。下山途中回首仰望金顶道观群,仿佛夜空中一盏盏道别天灯。天灯照见的旷古幽深处,一位白袍白须,鹤发童颜老者目视寰宇,悠悠道出:“道可道,非常道……”低沉有力的声音在历史天空久久回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