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美景追忆 </b></p><p class="ql-block"> 在《解读美丽的安巴2.》中介绍了安巴的空中国门 —— 维尔•伯德国际机场(VCBIA),左右新旧航站楼的迥异建筑风格,从视觉上立马冲击着刚踏上安巴的每位旅客。</p> <p class="ql-block"> 其中,由中国政府援建安巴的新航站楼(中国土木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建成大大缓解了旅客出入境安巴的服务压力,也让旅客、所有机场工作人员同时拥有了个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航站楼。新航站楼中间高挑部位为主楼,两边左右对称的与主楼呈一字形展开,如好客的安巴人展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的人们抵达安巴;又似展翅高飞的雄鹰,让启程的旅客有一份满满的欣喜之期。新航站楼不单是一座建筑物,“她”已然是安巴的新一景。</p><p class="ql-block"><b> 心动、手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安巴新航站楼于2015年8月20日正式投入使用</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不知不觉已服务近9年。曾经,多少回抵达与启程,多少感人的、美好的场景,仍一幕幕的令我怦然心动,直传手指、画笔!</span></p> <p class="ql-block">作品类别:写实、写意油画</p><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新颜</p><p class="ql-block">作品规格:50cmX60cm</p><p class="ql-block"><b> 吸引我的挑战</b></p><p class="ql-block"> 与许多喜爱绘画者的初衷一样,只是想画幅自己喜欢的画而已,但动笔之后才意识到慢慢的一步一步为这份冲动买单。因新航站楼与停车场以写实绘画手法表现,打底稿时实打实的涉及到了理科知识。有:</p><p class="ql-block">* 比例计算</p><p class="ql-block">* 立体几何</p><p class="ql-block">* 矩阵变换</p><p class="ql-block">* 三维透视</p><p class="ql-block">* 视觉颜色</p><p class="ql-block">* 光学的反射、折射</p><p class="ql-block">* 色光混合</p><p class="ql-block">* 物体间的空间关系</p><p class="ql-block"> 就这些了吗?写意部分,顶端的树枝、树叶,左下角的花丛用国画的绘画手法表现,又涉及到:</p><p class="ql-block">* 一笔呈现颜色明暗</p><p class="ql-block">* 颜色混合相间</p><p class="ql-block">* 物体间疏密错落</p><p class="ql-block">* 大小、粗细穿插</p><p class="ql-block"> 就这些可能让很多人感到崩溃,可偏偏就是这些知识元素的集合才能呈现出经典的画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经典一</span> 呈现物体的基础色彩就是:黑白灰。这里的黑白灰不是单指这三种颜色,而是色彩的过度转变。最通俗易懂的黑白灰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而其它不同色系也有各自的色彩浓淡过度,均统称为黑白灰。画中的新航站楼与停车场、路灯、路面、汽车均以经典的黑白灰呈现。而蓝色的黑白灰有天空、航站楼窗户玻璃、汽车玻璃的反光、汽车车身颜色、路灯灯罩、旅客的遮阳帽。这两大色系的黑白灰穿插,架起了新航站楼的规模与样貌,担当着画中的色调主角。那么配角呢,树枝树叶、远山、草坪、花丛,由不同的绿色组合,在不同方位点缀着画面。黑白灰的运用,让不同色系显得自然真实而又不违和,整个画面的色彩不繁乱,反而远近、主次分明,反衬出新航站楼的立体感和清新脱俗的色彩感,已跃然于画布。经典的黑白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经典二</span> 因新航站楼建筑物的长度较大,无法正面取得全景,只能取其侧面。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侧面不仅更美更动人,而右边未能展现的部分留给人更多的视觉遐想空间,还能让人感受到新航站楼之宏大。经典的角度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经典三</span> 由于取景是侧面,建筑物、停车场、路灯、的士走廊、汽车、柏油路面、地面指示箭头、黄色隔离柱,这些错综复杂的斜线、竖线都在立体几何、三维透视里。咋一看,都是再简单不过的线条,没有基础知识的储备,被这几根线条绕进“坑”是轻而易举的事,可它明明就是由这些不起眼的线条组成的,简单的表面其实里面布满了“迷魂阵”。经典的线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经典四</span> 动、静结合赋予了一幅画的生气。建筑物、路面、汽车、远山皆为静物,好比是画中的摆设。旅客、机场工作人员、等候接机的人,他们不同的状态让画面有了人气,而接地气的是几辆车已打开车后门,显然已接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波给力的生动便是大自然,天上的云卷云舒、树枝树叶随风摇曳、草坪绿意盎然、红花偎绿叶。人为的、自然的,都围绕着新航站楼这个主角,都与新航站楼互动着,更彰显了新航站楼的现代之美。动为静锦上添花,经典的动静相互成就!</p><p class="ql-block"> 这些经典的元素组合,注定了安巴新航站楼成为经典的新颜。</p><p class="ql-block"><b> 值得呈现的经典</b></p><p class="ql-block"><b> </b>或许我只是被经典的画面所吸引,而忘却了背后的难。辛苦打稿的过程,又让我体会到了另一份经典 —— 工程宏大的建筑之难。曾经有安巴本土的建筑工人这样说到,这些来自中国的建筑工人是不是监狱里的囚犯?每日准时上班,连周日都不休息。地缘文化的差异、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难怪有如此奇葩的质疑。安巴人虽无法理解中国式的工匠精神,但天下的道理万殊一辙,一盘散沙难成事、玉不琢不成器。若没有建筑工人、工程师等各个岗位兢兢业业的工作与默契的配合,怎能有新航站楼这般气势恢宏的新颜呈现。</p><p class="ql-block"> 因这幅油画的规格高50厘米、长60厘米,篇幅小,新航站楼又是写实画部位,所以从铅笔打稿起,到调色上色,整个过程有60%用勾线笔慢慢绘画,其困难程度我自己最清楚。若总是知难而退,那么更多人将无缘一睹新航站楼的新颜风采。而这么一座大型的建筑物,其背后涉及到的知识学科又何止绘画?!其建筑之不易岂止绘画?!</p><p class="ql-block"><b> 很认同网上的一句流行语: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打造经典,纪录新颜,这份难值得!愿这份迟到的纪录,为时不晚的呈现安巴新航站楼的新颜,又一个中安友好的美丽见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