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定安县翰林镇实验小学 于艳霞</p> <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海,好书是帆”。大家好!我是于艳霞。这样的开场是不是很熟悉?是的,这是樊登讲书的开场语,我经常跟着樊登老师徜徉在书海之中,尤其是在初读一遍后再去聆听樊登解读,聚焦在某一个主题深入品读,真的有“拨开乌云见彩虹”之感。反复阅读朱永新老师的《教育的减法》,再跑去聆听樊登老师解读,5月份明师班同僚在张荣伟院长引领下又开启了历时一个月的共读,这本书带我经历不同的“心理斗争期”,“教育的减法”到底“为什么减?减什么?怎么减?”-这是我初读时的内心独白。而阅读第一遍、第二遍、跟着樊登读第三遍、跟着张院长第四遍,现在我还会时常拿出此书,停留在一个章节思考“如何落地?”或“怎样不断更新迭代升华我们的实践路径?”,每当自己在因某一个问题的落地实践遇到困惑而懊恼之时,我都想高声大喊:“教育怎么就变成这样?到底是谁做那么多“加法”,现在要让我们来减下去。”当我们冷静下来时,答案显而易见,责任在家庭、学校与社会。</p> <p class="ql-block">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把“双减”旗帜鲜明地写到了文件的标题中,于是全国上下便开始了“双减大运动”,看到文件就开始不顾一切的“减”、盲目乱“减”以及形式主义“减”,对于此,我只想说,大家真的需要提高对“双减”的认识,深入理解“为什么减、减什么、怎样减”,朱永新在《教育的减法》一书中,将“双减”背景之下家庭、学校、社会为何减、怎样减的系列思考集于其中,大体分为三辑。5月份的共读中张荣伟院长建议我们对标文本结合“解释学”角度(对象意识、目标意识、前见意识、间距意识、创见意识、循环意识)去品读,朱老师的书大多以直观明了的方式阐释观点,因个人不具备专业解读能力,只能聚焦几个特别关注与实践的“落点”谈感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减法思维,拓宽儿童生命的长宽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认识论角度)</b></p> <p class="ql-block"> 朱永新老师在第一章开篇指出“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教育的减法”,简单地回答:“尊重生命,追求幸福,珍惜人之为人的机会。”他告诉我们,“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把教育的减法和生命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教育生活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的加法太多”。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追求生命意义的角度看,颜回在做人生的加法,从世俗意义的成功的角度看,颜回在做减法,孔子表扬他,也认同这样的减法思维。如此,我们便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谈教育的减法,朱老师借以谷爱凌的故事为导向,引出我们的思考,在中国基础教育的语境下“追问自己”:“身为当代教育人,教育的功利性何来?是否追寻生命意义?”一个又一个追问一步步冲击到内心最深处。人的生命可分成长度、宽度、高度;长度是自然生命(身体健康与安全),宽度是社会生命(受人欢迎的程度),高度是精神生命(信仰和价值观);减法教育的前提是“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以减法思维去践行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减法思维,助推教育回归本质初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方法论角度)</b></p> <p class="ql-block"> “双减”,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变革,真正减少负担增加幸福了吗?如此这般,为什么减不动、减不了?回看当下社会的价值观:“把成功当作生活的目标,把教育当作手段,是我们对教育生活方向性的误解”减其形,不减其本质,治标不治本,反而在某种程度增加负担。在《教育的减法》这本书中,朱老师用整整一个章节的内容重点谈“陶行知的减法”,感慨教育家思想的前瞻性与科学性,陶老先生的“六大解放”堪称今天的“双减”宣言,就是要做减法的倡议书。我们遵循自然法则、追寻幸福生活,就必须要减,要让儿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第四章是本书的关键内容,朱老师谈学制的减法、内容的减法、文凭的减法、观念的减法,谈如何减少对教育的焦虑,谈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最后用五个“为了”更加形象具体地诠释了减法教育的目标。其中第一个“为了”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最有感触-“为了生命的长宽高”,当下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与心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在评价学生时先评成绩、再评品质,学校为了功利化的所谓的“影响力”,以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尺”,所以校园内各种“怪象”频出;一群“鸡娃”家长唯以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好孩子”的标准;再谈社会,很多时候社会上的“唯分数论”也成为“教育怪象”的始作俑者。我们还是要做清醒的教育人,秉承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使命做“真教育”,逐步践行“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每月一事等新教育十大行动,从而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发展模式,让榕林师生“在榕树下茁壮成长,焕发生命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减法思维,让儿童有尊严地自然成长(主题论角度)</b></p> <p class="ql-block"> “双减”本来是利好的政策,但一直是“吐槽”的中心话题。原因在于有些人不清楚“政策出台”是基于怎样的背景?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做减法?如何减少焦虑拥有一颗平常心,给孩子一个完整丰富的童年?学校应该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向课堂要质量,不搞两张皮?……首先,政策出台的背景很鲜明,针对大部分地区确实到了必须“减”的程度,但对于一些乡村地区并不适合盲从;第二,学校的“双减”并未得到家长的认同,所以出现了学校做“减法”、家长做“加法”的情况;第三,减少焦虑很简单,学校与家庭真正“动”起来,以共同阅读为切入点,找到相同密码,儿童在阅读中、活动中幸福成长,德育、美育、体育、劳育与智育并驾齐驱,让儿童享受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最后,学校要真正打开围墙做教育,遵循教育规律与儿童的发展规律,为师生搭建共同成长的平台,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教育的减法,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儿童有尊严地自然成长!</p> <p class="ql-block"> 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是最“焦虑”的,我们既考虑学校的发展、又关注师生的健康成长,当我们面对活生生的人的时候,就必须要从生命的角度去看待教育,我们要让教育成为生命拔节生长的助手,而非断送生命生长的“刽子手”。《教育的减法》,就是从理念上让我们重新认识教育,让我们面对教育的时候能够稍微放松一点,不要太过紧张和焦虑。《老子》里有一句话很有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朱老师在书里也引用了苏东坡的《赤壁赋》,他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东西“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不要给生活增加过多负担,要学会“真减负”,为教育做减法,为人生做加法,引领更多人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生命才能“活”起来,教育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与完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5.27凌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