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夜深风竹敲岁月,万叶千声皆是爱</p><p class="ql-block">章泓(自由撰稿人)</p><p class="ql-block">文字是无情的,四十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将近2000万初中高中毕业生被派往全国各地的农村和边疆,在命运的沉浮中度过了他们人生最宝贵的十年,大部分人在这十年中辗转着回到了城市,小部分人留在了农村,还有一些人在这场运动中消亡。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有一页的篇幅写到“上千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到边疆,经受了锻炼,接触了生产实践,增长了才干,为开发振兴祖国的不发达地区做出了贡献”。如此便是历史对上千万知青的评价和肯定。</p><p class="ql-block">文字又是有情的,很多知青文学在十年动乱后纷纷涌现,用文字记载下了他们的悲欢,他们多舛的命运。一个个相似又有着个体差异的人生,从充满活力满怀信念到守望迷惑,请愿、绝食、回城。</p> <p class="ql-block">在那遥远的村庄里,主人公舒永平是一个十七岁的高中毕业生,对前途不知所措之于,1974年主动报名去参加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下乡插队运动,在美丽宁静的黄家坝落了户。由参加第一次劳作,逞能背粪,连山都上不去,到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最后却与邱跃山成为朋友;由刚去农村被王娜嫌弃太懒惰不愿与之搭伙做饭到“一把左撇子镰刀”参加青年突击队,农田基建队,夏天抢收麦子,秋天割包谷岔子,成为农忙一把好手;由一个烦闷了把碗扣在女同伴脸上的冲动派到同情张平娃的命运认真告诉张平娃的病不是不能治的温情派。黄家坝知青点由热闹变为寂静,十几个人走剩到三个人,舒永平是最后一批回城的人,接受命运锤炼的舒永平也由一个理论主导者和一切地富反坏右划清界限,到通过接触和观察并受人恩惠与人方便,改变他的主观意识,对身边的人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处理。</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知青们的大致写照,农村当时其实并不欢迎知青们去。说得不好听就是去跟农民抢饭吃,然而这是政治任务。农民兄弟是最纯朴的,一个生产队安排多个知青,他们照样的给划自留地,照样教你干农活,这也真是农民的伟大。在这本书里,作者刻画了很多可爱的农民形象,毕队长、“啊呀呀”、“海燕子”、李铁匠等等,鲜活生动,书中无不散发着仁爱友好的情绪,天无情人有情,淳朴的农人,给与了知青们最贴心的温暖。而大批知识青年的到来,也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气象。他们使得农民们注意到和改变了卫生习惯,也带给了农村不少医学知识。 </p> <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知青文学更加理性,更加客观,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把自己对那场运动的看法和评论加进去,用素白的笔触,只述事描人,而感受,相信都放在了心里,那是苦难过后见到彩虹后的叙述,早已没有把那些苦望守望绝望的情绪放在里面了,更没有把那些经历描写成一种沉重的苦难,书中反而有多处对自然风光的描述,还有丰收农忙风俗的描写,一派田园风光,似乎生活本该是这样,但这样的淡然是沉淀后的心态,也正是因着这种心态,才有了这部温润客观的小说,而那些最深的最刻骨的感受,作者留给了读者自己去体会,成功也好,成仁也罢,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作者给了大家一个开放的结局,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吧。</p><p class="ql-block">在这本书中,前前后后出场了几十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征,问起老师是否有做笔记的习惯,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些人物事件一定已经深深扎根在了他的心里,每一个都是他心中的一份爱,每一件都是对那个岁月的缅怀和体会,是剪不断,忘不了的一份牵挂,夜深风竹敲岁月,万叶千声皆是爱,只有述著于笔端,那些岁月的声音才能得到最好的保存和流传,在那遥远的村庄里,曾经有过一群这样生活过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向知青们致敬,向老三届、老五届,还有远在上山下乡前背负着家庭成分下乡的那些无言的群落致敬,至于上山下乡,那是一个时代赋予的任务,就像战士在战场上收到号令当奋勇向前一样,知青们完成了那个任务。所谓史是由他史,人还是我人。</p> <p class="ql-block">品读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盖悦(兰州石化公司员工)</p><p class="ql-block">《在那遥远的村庄》作者,是我非常熟悉的人,出于对出书的好奇和很想了解“上山下乡”那个年代的故事,我便认真读了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跟随着作者,我走进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群天真幼稚的城市青年,带着自己的梦想,去遥远的村庄经受锻炼。这是世界上、历史上从前不曾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的“壮举”。作者详实地记录了离开父母初到遥远的大山里的生活,信笔于生活的脚步之中,文笔清丽朴素,悠悠往事尽现在读者的眼前。我好像触到了作者的脉搏在跳动,听到了作者的心声。挑水、劈柴、赶集、九鸡宴的画,一群小青年迷茫都倾注在笔尖上。</p> <p class="ql-block">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详尽描述了那那个村庄里的一幅幅美丽的农村生活场景。学挑水,学插秧,学磨面,学编席,详实的记录了知青在农村的成长历程,与大山结下的情愫和缘分,与农民之间结成的友谊。那一幕幕生活场景,让人长生无限的遐想,让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回味许久。读到背粪的那一章,让人产生几分的酸楚,一个还不算成年的人身背几十斤重的粪土来回奔波,在那么艰苦的生活条件的生活和劳动,并没有削弱青年人的意志,而是以更加高昂的斗志去迎接新挑战,让我这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很难想象,生出几分敬佩。</p><p class="ql-block">夏收季节,他们参加突击队,迎着月光抢收小麦,脸晒黑了,身体强壮,这时已经和当地的农民没什么两样了,劳动中向当地的农民学习,增长了生产、生活的本领。在劳动之余也不忘寻找欢乐,在小河中与农家孩子嬉戏,正是这种乐观,培养了作者的品质,能够用这种品质去看待那段壮美的生活,记录与大山结下的情愫和缘分,结下的深厚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能够用这种品质去看待那段壮美的生活,记录与大山结下的情愫和缘分,结下的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农村单调枯燥的生活中全然看不到悲观的影子,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青年人身上的富有情趣的生活。采摘野草莓,享受“人间美味”。写的丰富而浪漫;去农民家做客,从中看到知青的善良和农民的朴实大度的优良品德;看露天电影这些在今天看来很容易的事情,那是需要走十多里的山路才能实现,而这些平凡日常生活,经作者文笔修饰,便平白地生出了许多情趣,为那段原本沉重单调的生活张扬起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的农村生活,像邱奎山那样的出生不好的确有吃苦耐劳、憨厚朴实的农民,像杨山那样因生活的拮据而变得有些自私的老者,像张平娃,因受世俗的歧视而自卑的农村妇女,都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为了生活在他们接受着政治风浪的冲击,知青在农村与他们成了朋友,这是经过磨练,思想上发生的变化。毕队长是知青的贴心人,战友之间产生摩擦,是他从中调解他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感动了知青,从而学会了大度,容让,谦和,最终大家亲如兄妹。</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难忘的那条富有灵性的犬——“赛虎”。作者以轻快的记法,浪漫的笔调,叙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那份的情感,从“赛虎”蹒跚学步到它死去,无不充满着人与犬的浪漫和伤感。浪漫的是“赛虎”给知青带来的欢乐,夏天它与知青在林中打猎,冬天有忠实地守护着知青家。到黄家坝以后,几乎每一天,它都伴随着知青一起劳动,玩耍。它的死是那么的伤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它还是回到了生它养它的那块土地。以至于,知青发出“你的死,缘于你恋家、贪色。如果你不贪这两样,走得远远的,也不会有今天。”感慨。可它冒死还是回来了,说明它与人已经结下深厚的情。还有很多……读罢让人十分的感动。</p><p class="ql-block">在作者的笔下,他生活过的黄家坝是美的,作者在这里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她的自然风光。发绿的树木,返青的麦苗,纷飞的蝴蝶,掠过头顶的燕子,麦场上空的星星,门前小溪哗哗的流水声,青山之间盛开的野花儿,金灿灿的柿子树;小桥、流水……我读着文字,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壮丽的田园风景图。这美,不仅仅在于黄家坝四季的景色,而在于作者的青春年华曾在这块土地上倾注的汗水和这方土地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读完全书,让我对这些热血青年有了几分仰慕,几分敬重;不臧否历史,只谈感受,虽然那时物质不是很富有,但精神都却是充实的。如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个受苦的时代,只有记忆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创造未来,珍惜现在,我们才能更好创造自我。</p> <p class="ql-block">感受《在那遥远的村庄》里的温情</p><p class="ql-block">胡均益(省工商总局干部)</p><p class="ql-block">在省图书馆借阅图书时,发现这本描写甘肃知青的书籍,因为家人就有知青,便借来一阅。读完《在那遥远的村庄》这本充满温情的小说,没看到悲观的场面,而是从头到尾在温暖的阳光中,跟着这群知青行走在那崇山峻岭间的羊肠小道,享受着那个叫黄家坝的小山村里朴实憨厚农民的关爱,感受着知青们的真诚。</p><p class="ql-block">往事依稀,多少人事已经淡化,但那段“知青”生活却铭刻在心。仿佛又让我回到三十多年前那个温润的年代,在那个火热的年代,物质是匮乏的,但每个人的精神是饱满的。要不然,这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怎么会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里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p> <p class="ql-block">舒永平和他的战友带着一腔的热血,来到这个遥远的村庄里,面对这个偏僻闭塞的黄家坝村,多少有些失落感,但使命又告诉他们,必须在这里坚持。于是,他们开始学做饭、挑水、砍柴。学挑水的过程无不充满了乐趣、那个叫邱奎山的青年人他虽然是地主的儿子,背负着沉重思想包袱,但他不也是用他善良和朴实的行动来帮助知青挑水和砍柴。知青们从当初知道他是地主阶级,起初的防范到亲密接触。在这里他们增长了见识,练就了本领,学会了思考,从农民乡亲们那儿学到了勤劳、纯朴、智慧、韧性和忍性。当知青背柴不慎滑倒,一个被管制的地主前来帮助,后又小心翼翼地离开,足以看出,那里的农民,尤其是成分高的农民,牢牢被加枷锁控制着。从这以后,知青们渐渐不在强势了,而是以热诚之心对待这些朴实的农民,以至于当批斗邱跃山的时候,知青就对那个公社副书记表示了强烈的反感,让那个副书记很不满。从这里看到知青正义的一面,也体现了知青和农民之间深厚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在以后的生活和劳动中,知青们处处都得到农民朋友的帮助和关爱,几个知青因逞强好胜,背粪劳累过度,是贫困老大爷上山采药为知青疗伤。虽然没有过多的语言,但从他们的表情和行动中无不表露出他们之间的亲情。在乡下,知青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越战越勇,最后练就坚强的体魄。在月光下他们割麦子、在基建队修水渠、在秋天的收获中,个个背着百八十斤重的农作物,他们俨然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和这些淳朴的农民建立了永不分割的友情。在邱跃山家做客时,他拿出了家里仅有的一些核桃仁、毛栗子、杏仁等好东西煮了一罐茶热情的招待了知青们,而知青们也同样以淳朴之情回报他,不辞辛苦的为他找做猎枪的钢管,买染毛线的颜料。在大难来临时,同样也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在那个多灾多难的一九七六年,一场大地震再次让这些知青们感受到了与农民间的温暖,地震无情人有情。当灾难降临时,当地公社派人来慰问知青们,为他们解决生活上困难,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就连悼念去世的周总理,虽然当时有人按政治形势不适宜加以阻扰,但当地的农民还是顶着压力支持了知青们的悼念活动,在这艰苦年代里,亲情力量可以战胜胁恶,从这一点来讲,农民中始终都有正义之士,在大的风波中成为知青们的坚强后盾。</p> <p class="ql-block">“他”在坚守的最后一刻,得到农民朋友更多的关怀。那碗从小孙女中夺下的充满深厚友谊的面条让就让远离父母的知青又一次感到家的温暖,亲情体贴,积蓄在“他”心中情感彻底爆发。了,“他”用有些愠怒的口气责备李铁匠,那幕小女孩渴望得到那碗不多见白面条的眼神,我想,苏志勇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农民这种情感对“他”来说刻骨铭心。不然,这么多年前的往事他怎能如此的清晰和感动呢,没有感动,怎能写出如真实此感人肺腑的文字呢!</p><p class="ql-block">这些琐事虽然很不起眼,但说出了知青和农民之间无以言表的亲情,让人读后倍感温謦。</p><p class="ql-block">在农村的艰苦锻炼,也使知青这一代人培养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与挫折的意志品质,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奋斗精神。这一代知青在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已成为其人生所特有的宝贵财富。知青到农村,带去了城市的某些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许多偏僻闭塞的农村第一次受到了城市文明的影响。知青们通过当乡村教师、赤脚医生和搞农业科学实验为这些农民子弟传授了科学知识,一些农民子弟在知青们的帮助下完成了较好的基础教育,并通过进一步的升学,走出了这些落后的农村,进入了城市……</p><p class="ql-block">在后来工作中,遇到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子弟,有两个叫他叔叔的年青人来到他面前,他就像见到久违的朋友,嘘寒问暖,照顾有加。从这里我又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本就该有的温暖。从他们父辈建立起的深厚友情又由他们后一代传承,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友情如滔滔江海永不枯竭,像松柏一样万古长青吗?</p><p class="ql-block">再看看今天,人们的情感疏远了,甚至有些虚伪,朋友们让我们都来读读这本书,找回那份本来就该属于我们人类的友情,给这个浮躁而喧闹的世界,注入一剂温暖而又清新的空气,让人们浮躁的心多一份安静、多一份真诚、更多一份亲情。</p><p class="ql-block">2016年4月于兰州城关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