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的传奇:从敦煌壁画到当代艺术

明蝉 罡正太一4134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敦煌以其丰富的文化宝藏而闻名于世。正如其名,这座城市熠熠生辉,是一座文化交融的熔炉。敦煌壁画中丰富的元素生动地展现了文明互鉴的精彩画卷,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这一历史悠久的贸易通道上的碰撞与交流。<h3> <strong>《九色鹿经图》 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strong></h3></br>莫高窟第257窟西壁的九色鹿壁画,是敦煌石窟中唯一描绘九色鹿题材的壁画。它采用横卷连环画的形式,按两头开始、中间结束的特殊顺序布局绘制,讲述了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壁画描绘了善良的九色鹿在恒河救起一落水者,此人获救之后却忘恩负义,向宫廷告密,并带领国王一行捕捉九色鹿。九色鹿在逃亡过程中,遇到了文殊菩萨的点化,最终飞升天界。而忘恩负义之人则受到惩罚,被雷电击中化为灰烬。这幅壁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生动的叙事,展现了敦煌壁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它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也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思想和伦理教化意义。<h3> <h3>这幅壁画共呈现了八个情节,从九色鹿的休息到最终的陈述,每一场景都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和事件。</h3></br>首先,画中展现了九色鹿的休息场景,轻松自在的姿态展示了自然的和谐之美。接着,画面转向了九色鹿施救溺水者的情节,彰显了其善良和同情心。溺水者行礼,感激地向九色鹿表达感谢,这一场景表现了感恩和礼仪之美。然而,故事并未止步于此。国王与王后的出现预示着故事的转折,而溺水者的背叛则引发了紧张的情节发展。溺水者向国王告密,背叛了九色鹿的恩情,导致了后续的追捕和指认。在捕鹿途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紧张和危险的氛围,而溺水者指认九色鹿的场景更是让人心生愤懑。最后,九色鹿得以陈述自己的情况,揭示了真相和正义的一面。整幅壁画的线条流畅,色彩瑰丽,画风朴实,展现了早期敦煌壁画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不仅是一幅艺术品,更是一部富有道德教育意义的画卷,警示人们要珍惜善良与诚实,远离背叛与恩怨。<h3> 昔者,菩萨化身九色鹿。其毛九色,角白如雪。常于恒水之滨,食草饮水。恒与一乌为友。时,水中有一溺人,随波逐流。或出或没,攀附树木。仰首呼天曰:“山神、树神、诸天龙神,何不悯我?”鹿闻人声,趋至水中。语溺人曰:“无怖!可乘我背,执我双角。我当负汝出水。”既登岸,鹿甚疲惫。溺人下地,绕鹿三匝。叩首曰:“乞为公奴,供给使令,采水刈草。”鹿曰:“无须。各去。欲报恩,勿泄我所在。人贪我皮角,必来杀我。”溺人受教而去。<h3> 时,国王夫人卧于寝宫,梦九色鹿。鹿毛九色,角白如雪。夫人寤寐,托疾不起。王问夫人:“何故不起?”夫人答曰:“妾昨夜梦一异鹿。毛九色,角白如雪。妾思得其皮以为褥,得其角以为拂柄。王当为妾觅之。王若不得,妾将死矣。”王告夫人:“勿忧!我为一国之主,何所不得?”王即募告国中:“有能得九色鹿者,当与其分国而治。赐金钵盛银粟,又赐银钵盛金粟。”<h3> <h3>夫溺人者,闻王之募而心生恶念。曰:“此鹿可得富贵。”然鹿,畜生也,其死活何在哉?遂即语募人曰:“吾知九色鹿之所在。”募人遂导溺人至大王之所。而王闻之,大喜曰:“此人知九色鹿之所在也。”王遂语溺人曰:“尔若得九色鹿者,吾当与尔半国,言之不虚也。”溺人应曰:“吾能得之。”然面生癞疮。溺人告王曰:“此鹿虽畜生,有威神甚大,宜多出人众,然可得也。”王遂大兴军众,往至恒水之滨。</h3></br><h3> 时乌鸦栖于树头,见王军来,疑其欲杀九色鹿,遂唤鹿曰:“贤者且起,王军来取汝。”鹿方熟睡,未之觉。乌鸦乃飞下树,踞于鹿头,啄其耳,曰:“贤者且起,王军至矣。”九色鹿始惊醒,四顾左右,见王军已围绕百匝,走无出路。遂趋至王车前。此时,王军中有人即欲挽弓射之,鹿急言曰:“且莫射我,容我至王前,有话相告。”王闻鹿言,乃命诸臣,莫射此鹿,谓之曰:“此鹿非常,或为天神。”九色鹿重言于王曰:“且莫杀我,吾曾对王国有大恩。”王问鹿曰:“汝有何恩?”<h3> 鹿曰:“我昔救王国中一人。”遂长跪,再问王曰:“谁告我于此?”王指车边癞面人。鹿闻王言,泪流满面,不能自已。鹿言:“大王,此人前日溺于深水中,随波逐流,时隐时现,攀附树木,仰天呼救。山神、树神、诸天龙神皆不垂怜。我见之,不忍见死,遂投身水中,负此人出。本不欲求报,但人之心性反复无常,不如水中浮木。”王闻鹿言,大为感动,问曰:“汝救此人于何时?”<h3> 王闻鹿言,甚为惭愧,责骂其民曰:“汝等受人重恩,为何反欲杀之?”遂下令于国中:“自今往后,若有驱逐此鹿者,吾当诛其五族。”于是,众鹿数百为群,皆来依附。它们不侵犯禾稼,饮食水草。每逢风雨时节,五谷丰熟,人民无疾病灾害,天下太平。后世运命化去,鹿群亦不知所踪。<h3> 佛言:“昔日九色鹿者,吾身是也。昔日乌者,今阿难是。昔日国王者,今悦头檀是。昔日王夫人者,今先陀利是。昔日溺水者,今调达是。调达与我世世有怨。我虽有善意向之,而彼故欲害我。阿难有至诚之心,得成无上正道。菩萨行忍辱波罗蜜,忍辱如是。”此偈颂讲述了佛陀前世为九色鹿时,被调达所害的故事。佛陀以身说法,教导众生要行忍辱波罗蜜,忍辱如是。忍辱波罗蜜,即忍受屈辱和痛苦,不生嗔恨和报复之心。佛陀教导众生要学习九色鹿的忍辱精神,即使受到迫害和伤害,也要心怀慈悲,不以恶报恶。阿难尊者,佛陀的堂弟和侍者,以至诚恭敬闻法,得证无上菩提。佛陀赞叹阿难的至诚之心,并以此为例,说明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保持至诚之心,精进修行,终能成就无上正道。<h3>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和中法建交 60 周年,文旅部主管的东方文化艺术院隆重推出“中国鹿王”,这是新中国首款由铜雕艺术与非遗花丝技艺融合打造的当代艺术精品。<h3> “九运中国鹿”以敦煌莫高窟第 257 窟壁画《鹿王本生图》中的九色鹿为蓝本,运用现代雕塑手法,再现了鹿王的非凡神韵。鹿王体态优雅,四肢矫健,双耳灵动纳福,眉目慈祥仁爱。素雅的外表中透着庄重华丽,彰显出皇家气度。鹿身舞动的飘带采用四千年传承的花丝镶嵌技艺精工细作,随风飞扬,宛若天神下凡,威仪无限,庇佑一方平安吉祥。<h3> “九运中国鹿”融合了多种吉祥象征,代表着财富、成功、光明、幸福、健康和长寿之路;同时,也象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h3> 鹿是朱炳仁大师的代表作之一,“九运中国鹿”则是铜雕艺术与花丝镶嵌技艺的跨界结合,是两位中国顶级艺术大师的杰作。这件作品汇集了古今艺术精髓,塑造出艺术之美,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h3> <p class="ql-block">《九运中国鹿》融合了古老的敦煌文化传承,将非遗铜雕技艺与皇家花丝镶嵌技艺巧妙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奇迹,展现了“古与今”、“形与魂”、“静与动”的完美融合。这件作品彰显了传统艺术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方面的卓越成就,是传统工艺现代演绎的杰作,集创意、造型、技艺、材料、文化和时代之美于一身,是新时代中国非遗的典范之作。</p>